-
台湾来信:我这样看新中国统治下的寻常百姓
关键字: 台湾新中国台湾政治共产党国民党关于他当临时工的状况,幺老师是样叙述的:
父亲的勤勉认真和“人前人后都一样”的品性,把“临时工”也干得勤劳刻苦:他做过给下水道和水暖工当下手的“管工”,存留至今的在一叠元书纸上面画的“低水箱坐式粪恭桶做法规格”、“楼上高水箱蹲式恭桶做法规格”、“多连小便斗自动冲水做法”……粗细水管、弯头、三通的连接走向和尺码都标示得清清楚楚……证明了父亲希望从外行到内行曾经的努力和用心;父亲做过给锅炉工打杂的“推煤工”,到后来父亲可以一个人又推煤又烧锅炉,而且做到把医院手术室里的温度烧到恒定,以至于父亲被人民医院留下来烧暖气不再换人,据说那主要是手术室的要求……(155页)
五十岁的父亲不得不下乡种田,从未做过农活的他,刚开始非常的辛苦,什么活也干不了,但父亲
一如既往的勤勉和认真,对所有的农活都从不敷衍了事,几年下来也就学会了锄地、薅草、耪地、铡草……而且也学会了像农民一样养了猪,每天收工都带回家一捆猪草……(183页)
幺老师所描绘的父亲的形象,一直缠绕在我的头脑中,让我突然想起幺老师在另一地方对父亲所下的评论。父亲股票生意失败,因负债而远走他方,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太太,表达他的忧心与痛苦,同时谈到对于未来他是如何考虑的(见34─5页)。这是当时一个高小毕业生的文笔,阅读起来非常有意思。就在这个地方,幺老师评论到:
这封保存到今的信,是把一个男人在事业上的成败,和自己对于家庭的责任心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表述,在父亲二十三岁的年轻的心里,已经担当起了自己作为“丈夫”、作为“儿子”,作为“兼祧男”,作为“女婿”,对妻子、母亲、叔父、婶母、岳母所有的责任……(34页)
这一评论可谓精当。父亲是中国旧社会伦理培养出来的男人,作为一个男人,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也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最有趣的,是他对太太的态度。他很意外的娶到了城里书香世家的女子(其原因见56─61页),虽然他是农村财主的继承人,但还是高攀了。因此他一直认为赚钱养家是他的事,太太只需要在家中主持家务。按照新中国的政策,女性可以要求分配工作,但不论家庭经济如何困难,父亲总不让母亲到外面工作,而实际上母亲很有能力,也很想出去工作(230─33页)。这可以看出父亲的顽固与保守。他们到北流村落户种田时,虽然经济更是困窘,父亲仍然坚持不让母亲下田,这时母亲身体日趋衰弱,这又表现了父亲的体贴,而这一切都是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男人的性格。
这个传统婚姻中的传统家庭,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把所有传统的美德都发挥出来了。三年困难时期(1960─62,即所谓大饥荒),父亲在生产队当装卸工,是重体力劳动,全家生活就靠他一个人,他的身体绝对不能出问题,所以在母亲的主持下,家中的每一个人主动扣除自己的份额,以便让父亲能够吃饱肚子去干活(148─53页)。为了筹钱去黑市买粮票,父母都尽了最大的力。当父亲在生产队时,母亲整天不停的修改旧衣服,“把旧旗袍修改成为短褂、把衣服里子染成黑色,做成棉袄,把穿不出去的衣服面子(绸缎之类)用糨糊裱成袼禙,纳成鞋底……”。父亲每月可以回家休息四天,一回到家的当天深夜,避开别人的耳目,用自行车駄着母亲所做的那一大包衣服上路,去京东郊县悄悄地卖给农民,买回高价粮食、豆子和全国粮票。第三天深夜从郊县骑一夜车,第四天凌晨到家,往返三百多里,第四天白天睡一天觉,傍晚回生产队报到(146─47页)。这是全书最动人的两段,可以看出主外的男人和主内的女人如何精诚合作,让全家度过新中国建立以来最艰困的三年。
看到幺老师的父母不论面对怎么样的艰难条件,都以最认真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解决困难,决不气馁,我不禁在想,他们的动力来自哪里?后来我看到,幺老师的女儿,父亲的孙女在给“姥爷”的一封信中就问过这个问题:
上次我问姥爷:“活着为了什么?”姥爷说:“一为事业成功,二为抚养教育儿女,实际上第一条也是为第二条服务的,总而言之,就是要教育好子女。”听了这话我有些愕然了,真的,我还没听说过这种对于人生意义的解释。(216页)
孙女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长大的,那时候大陆已开始流行资本主义、重视个人选择、发挥个人才性的教育理念,所以对姥爷的回答会觉得不可思议。我父母那一代所秉持的生活理念,和幺老师的父母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我恍然大悟,原来一向被新文化运动和共产党革命理论斥为“封建道德”的人生观,也是中国老百姓坚靭的生命力的来源。不管共产党如何搞运动,不管老百姓要面对多少生活上的变化,他们仍然按照祖祖辈辈的教训,为了养育子女,咬紧牙关,认真生活。原来,“封建道德”也是中国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主要来源。想起来不免觉得荒唐,中国几亿的老百姓所以禁得起折腾,竟然也靠共产党一直想要“消灭”的“封建道德”。应该说,这是我读幺老师回忆父母这本书最大的体会,我终于看到了中国历史流变中的某一个症结点。
四、
那么,很多人一定会问,共产党在建国以后的三十年间,为什么要不断的发动各种政治运动,来不停的“折腾”中国老百姓呢?现在还有很多人对共产党在这三十年的作为持负面评价,主要就是对于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不满。
我们先来看建国以后第一个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即土地改革运动。前面已经说过,土改结束以后,三亿左右的农民分到了土地。自从清末中国开始内忧外犯以来,许多农民无地可种,无以为生,即使能租到土地,也要受到地主严重的盘剥。许多学者已经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年轻力壮的农民只好投靠各种军阀,靠打仗为生。所以,重建社会秩序的第一步,就是让每个农民都有地种。农民生性保守,只要种地可以勉强养家,他们就会安定下来。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斗争地主的方式让农民能够无偿的分到土地,地主无法反抗,政府又可以得到农民的拥护,可以说是政治上的最佳选择。前面说到的我的两位大陆朋友,都出身地主阶级,他们当然对这种斗争方式很反感,但他们也无法否认这是共产党高明的政治运作。
其次谈到新政权与西方势力的关系。社会主义是以反对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政治运动,它认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设厂投资,都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工,来赚取巨额的利润,外资的剥削更甚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所以,新政权就毫不客气的没收外资工厂,冻结它的股票,而且拒付赔偿或利息,所以幺老师的父亲所买的开滦煤矿的股票就形同废纸。这样,新的社会主义政权跟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权必然形成对立,发达国家当然要撤人撤资,让新政权独自去面对没资金、没技术、没人才,难以发展的窘境。所有团结全国人民、以反帝国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面对这种困境。如果它们选择跟外资妥协,最终革命成果仍然会被外资庞大的力量所吞噬掉,如果选择排斥所有外资,就会变得无钱、无人、无技术,最后寸步难行,经济反而会比革命前还糟糕,如非洲的莫桑鼻克和津巴布韦。
因为种种原因(这里就不细谈),中国新政权选择与苏联合作,由苏联提供设备与技术人才帮中国发展经济,这样,中国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断绝了一切关系,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对中国采取围堵政策,期望以此困死中国。195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把他们的设备和人才都撤走,中国只能“自力更生”。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曾引述美国经济学家,1973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列昂季耶夫,说到:
这些国家(按,指欠发达国家)必须积累起国民收入的30%到40%才能实现自力更生的发展。列昂季耶夫还强调说,要达到这种积累,必须采取“意义重大的社会和制度方面的变革”,其中包括“更平等的收入分配”。(《全球分裂》875页,商务,1995)
这意思也就是说,全国老百姓,不分阶级,每个人都要过苦日子。如果旧社会中的地主精英阶级、城市知识分子和各种技术人员都要过着以前那种优渥的生活,即使全国农民都支持新政府的政策,政府也无法控制国民收入的30%─40%,这样,就无法集中全国的力量来自力更生。因此也就必须搞政治运动,让既有的富裕阶级一方面承认他们以前是过着剥削式的生活,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他们才会比较乐于接受低薪政策(实际上他们的生活水平虽然降低了,比分配到土地的农民还是好多了。有一个右派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只领半薪,当农民知道他的工资以后,开玩笑的说,你的工资给我领,我代你被斗争。)可以说,前三十年的许多政治运动所以主要针对知识分子和城市中产阶级,就是要他们甘于过苦日子,好让国家争取在三十年内搞好基础建设、工业建设和军工业,以保障国家的经济未来能独立发展,同时也保障国家安全,让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再入侵中国。50年代的口号,“不要裤子要核子”,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楚悦
-
果然,美媒用“亲华”来猎巫马斯克 评论 17“打中国牌讨好美国,还有用吗?” 评论 114最新闻 Hot
-
果然,美媒用“亲华”来猎巫马斯克
-
特朗普威胁上了:敢联手,就征更多关税
-
石破茂称将考虑“一切选项”回应,分析人士:日本不会反制
-
美国机器人企业集体上书:要想领先中国,必须要有国家战略
-
丹麦首相警告:特朗普没被吓倒
-
“打中国牌讨好美国,还有用吗?”
-
交割日逼近 ,“港府正接洽长和”
-
欧盟:备战备灾,存好72小时物资
-
石破内阁预计将不发表战后80年谈话
-
真有极光!NASA拍到了
-
美财长放风,“金融核弹”要撤回?
-
特朗普还没死心,竟称:用TikTok换减税,中国不亏
-
美教授直说:看到中国领头,美国嫉妒了
-
砸了30亿欧元造的最现代化发电厂,德国炸了,还炸呲了…
-
特朗普声称“政治迫害”,白宫攻击:他是反特朗普黑子
-
下载量激增!“快加入吧,有机会被副总统拉进群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