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德文:当父母和你唠叨,他们是在说什么
关键字: 闽西客家父母乡村宗族唠叨家庭空间养老他们的唠叨其实不仅仅在于释放他们自己的情感,事实上也在消解父亲们的竞争压力。我有时候很奇怪,母亲跟几乎所有家族中的妯娌都关系都很好,甚至和那些父亲的“对头”们私交颇好,我们晚辈也因母亲们的友好相处,体会到了宗族社会的温情脉脉。现在想来,客家妇女们的情感体验其实颇具公共性,他们在另一个层次维系着宗族团结。比如,年少时,母亲总是有意无意地在我们兄弟姊妹面前说“记恨能记恨一辈子么?”,“人在做,天在看”,“人要有忍度”。这种柔和,和父亲的刚硬执着形成了鲜明对比。
电视剧《大宅门》中的“二奶奶”和儿子“白七爷”
这种鲜明对比,影响着客家男子和妇女的地位嬗变。大多数情况下,未到年老时,男子在家庭中具有支配地位,他们对社会竞争、人生奋斗的执着主导着家庭关系;一旦到老年,妇女就很容易获得支配地位。甚至在家庭情感上,妇女也较男子有优势。几乎很少有母子关系不睦的,在大多数人都有站在母亲一边和父亲干仗的经历下,母子关系能差到哪里去?但要说父子关系有多亲密的,却多少有点难以想象。
因而,老年男子要和子女和睦相处,其实非常不容易。一是不善表达、沟通。哪怕是像我这样受过一些教育,性格也算温和,也还算孝顺的儿子,也会觉得和父亲的沟通极其不易。多说几句就有可能莫名其妙地大吵一番,有时自己也动气。二是老年男子一旦没有了事业,在某种意义上就退出了部分家庭生活,但老年妇女却不会退出。我父亲和叔伯们都在年龄不算大的时候宣布自己是“老年人”,要过“退休”生活,“吃儿子”的。他们基本上都成功了。可问题是,一旦“退休”,老年妇女还继续操持家务,而老年男子就不再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各种不适应随之而来。
多数老人在子女成家立业后就主动“交权”,想象着自己可以安享晚年。那些成功“退休”的老人,在物质上,乃至于在抽象的精神上,都算是有福气。可是,他们未曾预料的是,他们在生活上其实面临巨大挑战。比如,家里吃饭的时间不再就着老年男子,饭桌上虽坐主位,儿孙们却容易在不经意间损害其尊严。
父亲因为肠胃的原因,常年保持正点吃饭的习惯。但我们长大以后,尤其是有了下一代,家庭时间就很容易与其发生冲突。细细想来,父亲在过去一些年很可能因开饭时间怄气不少,故而会有委屈。我大伯也常年保持正点开饭的时间,大伯母一直很照顾他。但有一次大伯母在菜园干活回来晚了,甚是劳累还被大伯抱怨,大伯母忍无可忍与其大吵一通,大伯的一句“你想饿死我吗”,让我这个晚辈甚感霸气,但也体悟到了他的一丝无奈——他在大伯母和其它家庭成员面前的绝对权威算是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想来,年近七十的父亲之所以会通过讲述他年轻时的遭遇来倾诉他现在的诸多委屈,其实是家庭生活转变的一种表现。当他在宣布他“退休”时,内心对“退休生活”一定是憧憬万分的。他也的确按他的想象过老年生活,喝茶、下棋、打牌……可是,这只是他个人的生活,并不是家庭生活。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和母亲相比,他的家庭生活经验显得过于贫乏。
母亲虽是唠叨,但这却是她与儿女们有效沟通的方式。以至于连我这个常年在外的儿子也可以意会到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为沟通无障碍,她直接向我提要求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比如,聊着聊着她会显得有点不好意思却又明确说出,她要一件衣服,并且是要那种软布的、薄一点的、有纽扣的、还有口袋的,我听着很有点想笑,却也坦然接受。母亲虽不识字,也不会普通话,但却和外地来的大嫂相处融洽。
每次打电话,也会跟我妻子说上几句话,虽然每次都是那几句:“你父母亲身体好吧”,“家里奶奶好吧”,“不要那么累,让德文多干一些活”,有了小孩后加上“小孩乖吧”……而父亲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儿女们的状况多是母亲转述给他的。
这几天家里团聚,母亲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又要帮忙搞家务,又要照看着调皮的小侄子,歇下了还要到两个儿媳妇的房间说上几句话。而父亲看还是像往常一样和来家里的各色人等喝茶聊天,过他的“个人生活”,像是个家庭生活中多余的角色,家里的事情他插不上手(实际上也不会做),连吃饭时间也被安排着。小孩调皮,虽知童言无忌,但有些话总归是不好听,却也只能忍着。
母亲谈家事时,经常会说出“要学会做老人”的话来。这大概是母亲和她的妯娌们经常在一起体味出来的道理。细嚼起来,此话甚是在理。客观上,家乡老人的养老状况其实算是很不错的了,年纪轻轻“吃儿子”的现象并不鲜见。可是,大多数家庭都面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窘境。
就像我的父亲和母亲,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算是安享晚年了,他们自己也承认他们或许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可是,客观上家庭生活经验的缺乏,总会制造一些不如意出来。按我姐姐的说法,父亲这么些年的脾气越来越古怪,“老年成细仔”。我在想,就如这几天家人团聚,他想参与却又不得参与,妻子还提醒我,连一起吃饭的次数都不算多。在这种情况下,脾气古怪就是难免的了。
每个人都在过日子,谁又去认真想过怎样去过日子呢?细想起来,父亲遇到的尴尬,我的那些叔叔伯伯们都在遭遇,我的爷爷们也曾经遭遇,只是还不知道我和我的同辈们会不会遭遇。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当父母那一辈还年轻时,家庭冲突都是极其外显的,一家人吵架周围邻居都知道。一旦吵架,旁边立马就会围上七八上十个妯娌来劝架。我在想,母亲劝过的架应该有无数次了吧?前两年回家,每天都会看到一位七十多岁的大伯提着各种好吃的给他九十多岁的母亲吃,两个老年人相互嘘寒问暖,看得我甚是感动。
但是,那家的伯母也每天会到叔婆面前数落一番,说当年你对我怎么怎么地,是怎么骂我的。这又让我感到无限唏嘘。事后听母亲说,叔婆有另一个招,在她的孙子孙女面前说儿媳妇的不是。婆媳间的恩怨情仇竟然可以延续个几十年,看来只有他们都归天了才能化解了。而今,公开的家庭冲突是很难有了,家家都觉得老人和小孩最好分开居住,这样反而亲一些。大舅有三个儿子,都已从村里搬到镇上。
曾经有一段时间,大舅也搬到镇上“吃儿子”的,可住哪一家都不合适。现在又不像往年,两个老人可以分开住在不同的儿子家,这样大舅和大舅妈也不乐意。于是每家都为两个老人准备了房间,做好了赡养老人的准备。然而,两人未曾预料的是,这种养老方式就意味着要同时和三个儿子儿媳妇过家庭生活,其难度可想而知。三个表哥也体会到这样很是不易,商量后找到小舅,咨询是否干脆在镇上再盖一栋房子让老人单独居住。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武守哲
-
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72“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评论 54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评论 101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315直播:跟着军工组探访俄罗斯兵器博物馆 评论 128最新闻 Hot
-
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
乌克兰央行行长:考虑放弃美元
-
美联储:就是不降息
-
法方证实:至少一架阵风战斗机被击落
-
特朗普:愿意出面
-
“敌人哀嚎,印军引以为傲5架战机,化为灰烬”
-
“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去世,享年88岁
-
戴维·珀杜宣誓就任美国驻华大使,特朗普出席就职典礼
-
教皇选举首轮投票结果出炉:是黑烟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
担心美国施压,在华德企:希望新一届德国政府确立平衡立场
-
“以方计划会越过另一条红线”,欧洲6国外长发布联合声明
-
印空军:今起在与巴基斯坦接壤地区进行演习
-
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
拜登卸任后首次受访:特朗普太掉价了,美国不代表掠夺
-
哥伦比亚准备加入“一带一路”?中方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