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德文:当父母和你唠叨,他们是在说什么
关键字: 闽西客家父母乡村宗族唠叨家庭空间养老【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吕德文】
我家乡地处闽西,是客家腹地。平常接触的我的父亲、叔叔伯伯,还有堂兄他们,多少有点大男子主义。他们或勤奋、或懈怠,但共同的特点是乐观,只要有点条件都要享受一番。在我的成长经历里,印象当中的他们有点不负责任,因为几乎所有家庭事务都被伯母婶婶大嫂们操持,他们觉得理所当然,并不屑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因此,我的很多同辈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生经历,年少时父母亲吵架,做儿女的总是站在母亲一边与父亲对峙。我甚至还亲眼见过几个儿时伙伴为母亲出头和父亲干架。
前两年,因各种原因无法回家过年,改在暑假回家,父亲莫名其妙地对我发了一顿大脾气,说我两年未回家过年,是个不孝子。当时的我顿感委屈,和他争执一番:我以为自己做得还不错,二老在家衣食无忧,平常嘘寒问暖也算尽心,我几个兄弟姊妹也极为关照他们,内心觉得他们应该知足才是。再说,我又不是故意不回家过年,凭什么这样说我?
可是,这一争执,反倒将他的情绪调动起来,从他年轻时受到的苦,到现在生活中受到的各种委屈,声泪俱下一股脑倒出来。我从未遇到这种情况,甚是震惊。隔日,父亲又如往常,似乎这件事就没发生过。
电影《过年》剧照
然而,此事萦绕心头多有时日,甚是疑惑。直到这几日过年回家,母亲和二姐跟我聊起家事,才算有点理解。我觉得,根源在于,本质上我和平常的客家男子们差不多,从未将家事放在心里,总觉得那是女人们的事。因此,也不会关心家人的那些婆婆妈妈的情感体验。
过去很多年,每次回家过年我母亲总要正儿八经地和我谈谈家事,我满心不耐烦。后来,上了研究生,做农村研究,觉得这算是送上门来的访谈,心中的不耐烦倒是少了不少。只不过,听自己家里的事,像是听别人家的事,从未入心,当然也就未把谈家事当回事。后来我一想,即便我未曾认真对待母亲正儿八经的谈家事,但已经客观上满足了她的沟通需求。
而父亲呢?自我成年开始,未曾有过。读书期间每次回家,父亲或主动、或被动总要拉我下几盘象棋,尽管我上小学五六年级时他就不是我对手,上中学后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层次。但已不知在何时开始,和父亲说上几句话都觉得羞于启齿。
这次我母亲又把我拉厨房说了半天,正好二姐也在,引起了我的警觉。原来,父亲的火气,恰是来自于我对家事,确切地说是对他本人的心理感受未曾放在心上。谈家事既真又假,真的是谈的过程很能够清楚地知道家人的喜怒哀乐,假的是那些婆婆妈妈的事本已存在,实际上很难得到改变,仅是谈谈而已。
父亲很在意他年轻时的遭遇,我觉得这已经奠定了其家事的基调。他在六十年代初期中学毕业后做了村里的民办老师。这在当时算是一个不错的人生际遇。好景不长,因受祖父“封建大伯头”这一头衔的影响,才当一年半就离职回生产队干活了。刚好遇到县里修一座大型水库,数九寒天在水里劳动烙下病根。回家大病一场,差点死去。他这个经历我小时候就听他当“励志故事”讲过。无非是说,自己以前遭难,但现在挺过来了,将来你们兄弟姊妹要争气之类的。
父亲如今仍然时时念叨此事,且听二姐说在除我之外的兄弟姊妹面前,尤其是大姐面前声泪俱下地讲述了他感觉将死之时的诸多感受,跟励志教育当然没多大关系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表达吧。母亲说,他想要表达的是,经历过各种人生风雨,只是没想到他还有今天幸福的日子。我的体悟是,或许他的情绪还要深层一点。他应该是在感慨他这辈子出了一口气。
宗族社会里的情感体验甚为复杂。它有温情脉脉的一面,人与人之间讲公共道德,相互体恤。但也有非常残酷的一面,人际竞争其实深入骨髓,乃至于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体会到笼罩性的压力。当年祖父连带父亲“落难”,我其实在十年前做家乡社会学调研时就已明了事件过程。那些老档案清清楚楚地记录着家族里其它房支的兄弟侄叔对祖父“霸道”行为的控诉,有些在事后当然被认为是子虚乌有的,比如说祖父私藏枪支准备反革命。
我在调研时,其实几乎没有人再将当年的村庄事件视作政治斗争,更多的是解读为宗族、房头竞争。这种竞争其实非常日常化,兄弟侄叔们聚族而居,长期生活在一起,总会积累各种怨恨,更何况是祖父这种好管闲事的“大伯头”?控诉祖父私藏枪支的叔婆,与祖父的恩怨其实就是来自于幼时的叔叔与年龄相仿的堂叔经常打架。或许她也未曾预料到这些控诉会卷入风起云涌的村庄政治之中。时过多年,我和家族里的诸多叔婆聊天,却无人提及此事,而是念起祖父当年的好来。
只不过,这些事件却又反过来成为父亲那一辈人的生命记忆的一部分,乃至于“争气”成为其人生奋斗的源泉,又循环成另一种家族竞争。如今,看到当年一些“欺负”他的叔伯们的生活不易,也会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类的来解释。他也会很大度地维系表面上的宗亲关系,也明确教育我们子女不该记恨过去。可是,听我母亲讲,他自己的心里应该是没有完全释然的。以至于母亲和那些婶婶们交好,有时还得背着他。
想来,我在很长时间内都有点误解像父亲这样的客家男子的情感体验。他们其实执着于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比如人生竞争,其实很难正儿八经地像母亲们那样通过叨唠几句表达出来,却渗透在他们的血脉里。以至于,像过年这样的家庭团圆、亲人相聚的日子,其实是释放其情感的非常重要的仪式,乃至于这个时候的一点小事也会触发其脆弱的神经。我也有点误解了母亲们的唠叨。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武守哲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评论 83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评论 191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评论 162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17“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254最新闻 Hot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
谁将继任教皇?
-
石破茂再发狠:不打算唯命是从
-
国际乒联最新排名:雨果升至男单第3
-
最高竟达3500%!剑指中企,美国又动手了
-
“美国自毁前程,中国肯定乐坏了”
-
男子早高峰爬上猎德大桥顶部,广州交警回应
-
特朗普再次抨击鲍威尔:美国几乎没有通胀,他总是降息太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