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思义:中国,是时候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领导者”了
最后更新: 2021-04-17 11:08:58【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罗思义】
美国总统拜登宣布邀请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内的40位世界领袖,参加将于4月22日至23日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峰会。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选择在峰会前访华,与中方就中美气候合作交换意见。
拜登此前就已宣布美国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以下简称《巴黎协定》)。他发起这份全球倡议表明了两件事:首先,一个值得欢迎的变化是,全球舆论压力迫使美国推翻特朗普的气候变化政策——否认气候变化威胁,重新回到听取科学建议的轨道上来;其次,鉴于中国在这一全球广泛关注的议题上发声所收获的巨大影响力,尤其是在习近平去年在联大就气候变化发表的重要讲话赢得世界广泛赞誉后,美国不想让中国一家独美,希望借此机会重新获得国际舆论领导地位。
拜登上台后签署了一系列和气候变化相关的法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特朗普“拆台”,中国成为世界气候危机的“破局者”
虽然拜登胜选后旋即提名前国务卿克里担任“总统气候问题特使”,是美国首次设立这一职位,然而美国推翻特朗普的气候变化政策,算不上特别及时。科学分析显而易见:未来五年,对于能否确保人类拥有一个安全而繁荣的明天至关重要——如果在此期间未采取足够的行动,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升高1.5℃将不可避免,这对人类来说将是灾难性的结果。
今年,所有国家必须于11月在英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向《巴黎协定》提交提高未来10年减排份额承诺的最后期限。如果这个最后期限未能落实,那么全球气温升高1.5℃将不可避免, 世界将失去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1.5℃温控目标的机会,可能也无法按时完成全球碳排放量每年减少7.6%,到2030年减少一半的目标。
除此以外,全球融资和投资应果断转向支持绿色发展,远离化石燃料,以避免将使全球气温升高1.5℃的新的化石燃料项目出现碳排放锁定效应,并确保发展中国家得到公平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全球合作绝不能因为美国处于冷战思维并想方设法分化那些支持气候行动的国家而受到破坏。基于以上三点问题,中国在环境领域能否扮演好领导角色,对中国自身乃至世界起着决定性作用。
面临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威胁,国际社会在这一年和今后数年能否有所作为?尽管国际社会已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拖,但这十年的全球预期展望和行动计划仍远远达不到要求,特别是那些承担着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责任的国家。除非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前大幅提高2030年减排份额和有效落实10年减排计划,否则全球升温将超过3℃。
中国对碳中和作出承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去年10月,习近平在联大宣布,中国将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并将碳排放峰值时间从“2030年左右”改为“2030年前”,这引发了世界大多数最大经济体和碳排放大国的一连串积极响应。这是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国际气候合作首次出现积极的势头,因为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时期,全球在这一关键问题上的合作,因为特朗普否认气候变化威胁而受到破坏。《外交政策》杂志并非一家支持中国的媒体,但它在谈到中国的最新气候承诺时指出“就凭这短短的两句话,中国领导人可能已重新定义了人类的未来前景。”——这并非夸大其词。
紧随中国,韩国、日本相继承诺到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欧盟计划提高2030年减排目标,并宣布将其总预算的30%用于支持气候行动。拜登一上台就推翻了特朗普的气候变化政策,重新加入《巴黎协定》,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以及将在今年设定一个新的有所上调的2030年减排目标,并将投入1.7万亿美元用于气候行动计划。在中国的引领下,已多年停滞不前的国际气候合作总算看到了积极的势头。
“碳预算”几乎用尽,实现排放目标不容乐观
但要解决人类的这一共同威胁,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占世界总排放量五分之四的二十国集团(G20)多数成员国,现在均制定了到本世纪中期的减排目标,但未来五到十年至关重要。根据联合国数据,全球的整体减排力度须在现有水平上至少提升三倍,否则本世纪末全球升温将超过3℃。
在这十年的剩余时间里,全球碳排放量每年需减少7.6%,到2030年减少一半,这样才有50%的机会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这意味着,到2030年,西方国家的排放量将降低65-85%,大大高于目前讨论的水平。根据计算,这要求中国在2025年达到碳排放峰值。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其他18家中国研究机构最近联合发布的《中国低碳发展战略及转型路径》报告指出:“碳排放可能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约为105亿吨左右。”——这需要随后大幅减少排放量。全球要在这方面取得成功取决于所有国家能否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重大支持,使它们能够走上绿色发展道路,而其他国家则要确保到2030年之前,有限的全球碳预算不会用完——这就需要国际交流。要让全球温升控制在1.5℃的机会大于用掷硬币决定胜负的机会,这十年就必须大幅提高全球减排力度。虽然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碳排放量在2020年暂时下降,但随着各国经济复苏,预计排放量将有所反弹,尤其是因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刺激方案迄今为止基本上错过了支持绿色复苏的机会。
时间如此紧凑,是因为在工业革命将近两个世纪之后,全球“碳预算”——在全球温升控制在1.5℃之前,大气中安全的碳含量——已几乎用尽。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增长,那么全球碳预算将只够用7年。现在,每一年都很重要,每一年的拖延都将使任务完成更加艰巨。如果全球排放量到2025年才开始下降,若要实现1.5℃目标每年须减少27%的排放量,但这样的排放力度无法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球温升控制在1.5℃和2℃,听起来好像差别不大,但事实上两者带来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代表的是繁荣富足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后者则代表的是悲惨的未来——世界大部分地区将受到粮食和水资源短缺威胁,经常遭受气候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和不断升高的疾病风险,遭受更频繁的疫情。鉴于此,中国明智地将发展道路转向建设生态文明,正在获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这方面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典型。
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温升控制在1.5℃就是安全的。自2000年以来,随着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2℃,已经有近50万人死于与气候有关的极端天气事件。以淡水为水源的喜马拉雅冰川已经开始融化,这些冰川为长江、黄河和其他国家的河流提供水源。但通过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或许能够避免引发人类无法控制触发气温进一步升高的气候事件(如北极冰川和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解冻融化,又或者是日益频繁的山火),并且应该能够避免未来气候对我们的影响。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巴拉圭急需中国疫苗,有人嗅到了“断交”的味道
2021-04-17 10:26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俄罗斯对等反制:驱逐10名美外交官,禁止8名高官入境
2021-04-17 09:43 俄罗斯之声 -
二人大谈中国,提及台湾和新疆问题
2021-04-17 09:23 -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会见北约秘书长
2021-04-17 08:52 中国外交 -
俄罗斯反制:禁止八名美国高官入境
2021-04-17 08:20 俄罗斯之声 -
智利:中国科兴疫苗预防保护率为67%
2021-04-17 07:50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美国新增确诊81154例、死亡903例
2021-04-17 07:4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我使馆:中方决定对冰岛有关人员实施制裁
2021-04-17 07:28 中国外交 -
古共八大开幕 劳尔·卡斯特罗宣布不再担任第一书记
2021-04-17 07:07 国际共运 -
默克尔接种第一剂次阿斯利康新冠疫苗
2021-04-16 21:5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伊朗宣布产出60%丰度的浓缩铀
2021-04-16 21:28 伊朗局势 -
赵立坚连发七问:日方心虚什么?
2021-04-16 19:09 中日关系 -
缅甸联邦议会代表委员会宣布成立民族团结政府
2021-04-16 18:33 缅甸局势 -
习近平:中国将用史上最短时间实现碳中和
2021-04-16 18:33 中国外交 -
希土外长当着记者的面吵起来了
2021-04-16 18:00 -
河北唐山滦州市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
2021-04-16 16:34 地震 -
外交部:已就日美勾连对华消极动向向两国表达严重关切
2021-04-16 16:19 中日关系 -
喝不喝核废水?麻生这波回应“逻辑感人”
2021-04-16 16:17 福岛核泄漏 -
“或许,这是中美关系一抹潜在亮色”
2021-04-16 16:00 中美关系 -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发生大规模枪击案,至少9人死亡
2021-04-16 15:45 美国枪击案
相关推荐 -
硬搬新加坡组屋抹黑中国,美使馆大翻车 评论 89“美国和刚果(金)这么谈,会触怒中国” 评论 197马斯克:中国发电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国却躺平了… 评论 131“特朗普将‘抵制’南非主办的G20峰会” 评论 184最新闻 Hot
-
“彻底失望!进一步退十步,24小时不到就背弃我们”
-
巴外交部:以军在杰宁向外交使团开火
-
俄军宣布收复后,普京首次视察库尔斯克州
-
印度还在宣传“大胜”,外交官却被打成“卖国贼”
-
硬搬新加坡组屋抹黑中国,美使馆大翻车
-
“九成来自中国”,欧盟也要动手
-
“美国和刚果(金)这么谈,会触怒中国”
-
马斯克:中国发电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国却躺平了…
-
黄仁勋:他们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回中国
-
“美式腐败,可比特朗普更早”
-
“没有中国,我们真造不出来”
-
报告:韩国制造业GDP高度依赖美中等海外市场需求
-
“大民”悼念“云芳”
-
C919航线已覆盖中国16城,“海外都在盯着”
-
印媒还在“赢赢赢”,《纽约时报》忍不住了
-
“美国情报显示以色列计划袭击伊朗核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