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锋:强供给与弱需求,中国经济如何再平衡?
最后更新: 2024-03-10 08:48:42【导读】 2023年11月25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MBA中心主办、CFA上海协会协办的北大国发院MBA讲坛在上海举办。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卢锋的主题演讲整理。
【文/卢峰】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一个组合特点,就是供给能力较为强劲与需求增长相对弱势并存的格局。我想围绕这个特征现象,对目前经济形势谈几点初步观察思考。
先看一则国外对我国经济追赶前景的最新展望讨论作为背景。
我国经济能否超越美国?
2023年11月中旬,国内财经社交媒体多有转载讨论美国某外交专业杂志一篇题为“中国经济会超越美国吗”的文章,该杂志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美中国三国35位经济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请他们在“赞同”、“中立”和“否定”三项中选择答案,文章整理报道了受访专家的判断与主要理由。
下表结果显示,其中15位专家表示“赞同或强烈赞同”中国经济会赶超美国,主要理由是中国仍属中等收入国家,潜在增速仍高于美国,中国人口规模四倍于美国等,因而中国如能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有望保持较稳定增长并赶超美国。
13人持否定观点:主要认为中国面临生育率下降与老龄化挑战,金融体系低效,伴随显性和隐性债务上升和改革缺乏动力等问题,除非美国严重衰退,中国未来四十年都难以实现赶超。
另有7位认为相关变量太多且存在不确定性,难以作出非此即彼回答,因而持中立态度。
需要说明,这里“中国经济能否赶超美国”的内涵,既不是“综合国力”也不是人均GDP,而是指两国经济总量规模。
通常用购买力平价和汇率两种方法,对不同国家经济总量GDP加以比较:前者在假定所有物品(不论其可贸易或不可贸易)都满足“一价”定理基础上,利用购买力平价(PPP)衡量GDP比较,后者则用市场汇率转换成现价美元GDP比较。
从国际经济规律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相对发达国家平均物价水平较低,用PPP衡量GDP会不同程度高于汇率衡量GDP。依据国际机构估测,我国PPP衡量GDP多年前已超过美国,不过用汇率衡量GDP何时超越仍有待观察。
2003年高盛发表“与BRICs一起梦想”报告,提出中国经济体量将在204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此后中国何时实现赶超则成为一个持续关注课题。过去二十年,有关我国赶超时点预测经历阶段性变化。
新世纪头十年,我国追赶提速,2010年前后,对我国赶超预测时间大尺度提前,甚至有国际机构提出,我国将在2018-2019年成为最大经济体。
此后十多年,特别是中美贸易战和疫情期间,有关追赶时点预测显著延后推迟,甚至出现质疑我国能否成功追赶的观点。观察实际情况,近年有关我国赶超时点预测显著变化,至少与两点环境因素有关。
从外部环境变化看,美对华政策酝酿更加强硬变化,其学界有观点一厢情愿提出我国追赶“见顶论”获得一些关注。
此外,我国经济追赶速度近年确实有所放缓,从下图看我国汇率衡量GDP总量占美国比例,从2001的12.6%上升到2014年大约60%,年均增长约3.4个百分点。
此后面临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特别是疫情大流行困难,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追赶趋势,然而相对收敛,速度有所减弱,少数年份还出现了占比下降的短期逆追赶现象,2015-2023年,我国年均增长追赶速度回落到0.6个百分点。
说明:2023年根据前三个季度数据估计。
一国相对另一国经济追赶在概念上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追赶国实际经济增速的相对水平,这是以本币衡量的实际指标。
第二个因素是GDP平减指数的相对变动,体现两国经济增长周期和通货膨胀的比较情况;上述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构成两国用各自本币衡量的名义增长比较情况。
第三个因素是市场汇率变动,结合上述各自名义增长,构成两国用共同货币衡量的名义GDP总量比较。
由此观察近年追赶减速有几点原因:
一是我国实际增速仍显著高于美国,然而我国增速趋势显著回落,美国实际增速趋势相对稳定。
二是我国近年通胀较低而美国出现较高通胀,我国名义GDP相对增速减缓更多一些。
三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波动中有所贬值。
需要看到,总量比较仅是观察大国经济追赶的诸多指标之一,对其重要性不必夸大,对其阶段性变动特点也无需过于敏感。导致近年我国总量追赶有所放缓原因有的是外部环境变动因素,如美国近年严重通胀推高美元指数产生的短期影响。
内部原因则与近年我国经济供强需弱不平衡有关:虽然供给侧呈现内在活力与弹性,然而需求持续偏弱制约经济增长,这一格局延续派生复杂影响,因而提振需求并推动供求再平衡是当务之急。下面先简略观察供给侧活跃表现,然后再聚焦需求端偏弱表现、影响及成因。
供给侧仍活跃成长
得益于改革开放构建的市场经济体制与配套政策环境的支撑作用,我国经济供给端总体仍保持活跃的产业技术升级态势以及对市场信号响应能力,近年疫情期间新能源行业逆势成长并快速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对供给侧活跃表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
首先从基础设施方面看,得益于超大经济体工业化和城市化成长巅峰阶段的特殊优势,所谓“基建狂魔”称谓凸显我国在基础设施建造领域供给能力的特殊优势地位。
下面几幅有关中国高铁、铁路、高速公路、高层建筑建造规模在全球相对地位变化的数据图形,从若干侧面大体呈现了中国基建总体超强供给能力的事实。如果把观察范围拓展到能源、港口、电讯等其它基础设施行业,也会呈现大体类似的比较优势格局。
数据来源:根据国际组织、行业机构以及网络资料整理。
就工业而言,我国在诸多行业供给相对优势与少数高端领域现有差距并存。
一是在某些传统常规工业部门,我国生产供给能力已形成比较稳定优势,从家用电器到钢铁材料都表现出这一点。例如在家电部门,2020年我国彩电产量1.92亿台,占全球产量比重78.37%;2021年产量1.85亿台,占全球八成以上。我国三大白色家电产品(冰箱、空调、洗衣机)产量在全球占比超过50%。
在全球近现代钢铁业约一个半世纪发展历史中,英国、美国的钢铁产量都曾达到世界一半以上规模,新中国钢铁业经过长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时代不断探索发展,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产量也占到世界一半上下,这一格局在未来可能会延续较长时间。
- 原标题:卢锋:强供给与弱需求,中国经济如何再平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全国人大财经委:积极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2024-03-09 20:24 2024两会 -
“严重资不抵债,失去经营能力的房企,该破产破产”
2024-03-09 17:42 观网财经-房产 -
最高检首次对外发布“四大检察”工作白皮书
2024-03-09 15:30 2024两会 -
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前两月挖掘机国内销量同比下降24.6%
2024-03-09 10:44 -
1月动力电池海外市场:宁德时代升至榜一
2024-03-08 20:32 新能源汽车 -
335名女性掌舵A股上市公司,部分公司市值超千亿
2024-03-08 18:14 观网财经-金融 -
人大代表:建议分阶段延长A股交易时间
2024-03-08 17:04 2024两会 -
苹果面临十大挑战,欲用降价拯救iPhone在华销量?
2024-03-08 16:52 观网财经-科创 -
中印增长15.8%,中巴(西)增长33.3%,前两月外贸有哪些亮点?
2024-03-08 16:04 中国经济 -
今年已有62家企业终止IPO,证监会强调“上市绝不能为了圈钱”
2024-03-07 18:29 观网财经-金融 -
美国计划252亿资助英特尔,生产军用芯片
2024-03-07 17:53 观网财经-科创 -
大案追踪:上千辆共享单车被盗,黑灰产业链被曝光
2024-03-07 17:36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林毅夫:即便是5%的增长,中国也将为全球经济作出最大贡献
2024-03-06 22:05 2024两会 -
私有化7年后,“鞋王”再度闯关IPO
2024-03-06 20:28 观网财经-金融 -
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3.7%,京东美股盘前涨近12%
2024-03-06 19:5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英伟达禁止通过转换层兼容CUDA,针对中国企业?
2024-03-06 17:57 观网财经-科创 -
郑栅洁:今年有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增量政策
2024-03-06 15:48 中国经济 -
“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是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
2024-03-06 15:23 2024两会 -
两会专访:国外巨头壁垒深厚,国产CPU如何破局?
2024-03-06 14:48 观网财经-科创 -
“撤柜关门”冲上热搜,盒马回应
2024-03-06 12:57 观网财经-互联网
相关推荐 -
“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评论 104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评论 97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评论 343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评论 242最新闻 Hot
-
“不能太依赖美国,欧洲得买点俄气”
-
“仅靠美国?休想”
-
“抛售美债是对美国经济政策丧失信心”
-
“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
“哈马斯愿释放所有以色列人质,但有个前提”
-
“印度这行业要玩完了”
-
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
“豁免是对中国实力的认可,不豁免更是机会”
-
“离了中国货,清凉一夏都难…”
-
“还跟我提投资?等美国稳定了再说吧”
-
俄副外长: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准备供应多少
-
英国反华议员赴香港探亲被拒入境
-
石破茂对美发出“迄今最强烈警告”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
关税成本暴涨40多倍,美企CEO叫苦:这是末日
-
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