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贸易战如何应对?特朗普内阁三大新动向值得关注
未来难以预判,然而有一条可以确定,就是美国会拿出其全部心智和能力来应对中国。当然,中美大国经贸博弈结果如何,并不取决于美方政要精英的意愿。[全文]
-
中国哪些产能过剩了?
产能过剩不是新问题,然而老问题有新内涵:目前产能过剩在行业分布和成因机制方面具有一系列新特点。尤其在当前大国竞争和地缘经济关系深度演变背景下,国内产能过剩与外部经贸环境的互动关系已经并会进一步表现出来,从而派生一系列新的矛盾与问题。[全文]
-
强供给与弱需求,中国经济如何再平衡?
如果把观察对象扩大到教育、医疗及其它公共服务领域,现实供给可改进提升之处会更多一些。这些问题需通过持续创新、深化改革与完善政策逐步解决,存在这些问题不否定我国供给侧总体较有活力的事实。[全文]
-
“新三样”出海:中国高科技对外又投了哪些方向?
近年我国高科技产业对外投资呈现的一个重要动向,是伴随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三样”国内产能与出口超预期爆发式增长,相关领域企业对外投资先后活跃展开,尤其是今年一批电动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对外投资“群体出海”,引发各方广泛关注。[全文]
-
为什么“日式衰退”不适用于中国?
如何认识当下中国经济?以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而闻名的辜朝明,对中国经济的问诊及药方是否适合中国?[全文]
-
这组数据反差激增,我们恐怕低估了就业困难形势?
去年我国城镇就业受冲击程度超出原先评估水平,意味着今年宏观经济较快复苏有利于岗位创造背景下,仍需关注劳动力市场“悬留效应”对就业形势不利影响,特别要重视青年就业压力难以很快实质性扭转的结构性困难。[全文]
-
今年中美宏观政策完全反向而行,这极为罕见
中国的宏观政策也要加码,货币政策要加大实施力度,要更有力地支持财政政策;罕见的是,我们把几年以来央行压箱底的投资收益也拿来今年用,形成2.5万亿的额外支出的增量,这应该说是力度很大的做法。[全文]
-
“南猪北养”布局调整,影响我们春节“大口吃肉”?
“南猪北养”重视东北区域优势确有依据,然而对东北大规模扩大生猪养殖的客观不利因素估计不足。如水资源问题,又如严寒的气候条件,再如其他地区也存在的养殖场招工困难问题,在东北地区更为明显。[全文]
-
民企地位引发争议,不是网文写的好,而是……
出现这个看似奇怪现象,不是因为引发争议的网络文字本身有什么高明之处,而是我们转型期意识形态仍有个别不适应改革开放实践深入推进的内容,这些因素通过意识形态特有的场域效应影响社会心理,导致个别舆情甚至一点网络噪音也能产生超级放大的看似怪异效果。[全文]
-
问题行业?20年内中国钢铁将崛起
转换视角观察,从19-20世纪之交美国崛起带动第一次世界钢铁产业转移,到1960-1970年代日德、前苏联扩张带动第二次钢铁产业转移,当前,中国正处在新一轮全球钢铁产业转移的大风口。可以推测,中国钢铁业未来10-20年有望进入全面崛起的新境界。[全文]
-
G20的几大看点,处处都有中国经验
大国崛起引领发展潮流与国际治理架构转变,注定是一个充满矛盾坎坷的历史过程。即将举行的G20杭州峰会,有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在引领发展潮流与完善全球治理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与进展,成为推动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变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全文]
-
权威人士说的供给侧改革,是调控房价的根本
5月9日,权威人士长篇访谈认为,为什么一季度经济稳,主要靠的是老办法,即投资拉动,这不可持续,当前的经济风险其中之一就包括房地产泡沫,权威人士再次强调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北大教授卢锋赐稿认为,楼市波动要标本兼治,亟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进行供地制度改革。[全文]
-
中国供给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及其药方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措施,与当代供给学派理论与政策主张有交集,但其内涵丰富广泛,显然不应与外国供给学派及其药方简单划等号。此外,供给侧改革,与改革开放实践本质上一脉相承。更不是要搞所谓“新计划经济”。[全文]
-
2016 应对通缩要用中国功夫(下)
中国世纪之交应对通缩的实践,为当前应对经济通缩,提供了重要经验。从目前形势看,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速将“先低后高”,可能在6%上下水平筑底后完成周期转换,并在下一轮景气成长阶段冲刺高收入经济水平。[全文]
-
2016 把“通缩”幽灵看个透(上)
2016年,中国经济周期调整棋到中场,仍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通缩”问题。卢锋教授赐稿观察者网专论通缩:通过两段著名案例——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美国在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日美两国治理通缩的策略,对通缩理论的代表性人物,费雪以及伯南克等主张推行的方案——强势刺激手段制造通胀以应对通缩等,提出了质疑。[全文]
-
争议中国经济放缓| 实地调研告诉我: 此轮调整已见成效(下)
笔者近年在广东、浙江等地考察激光、医疗器械、特种车、纺织机械等行业企业,一些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接近全球产业技术与制造前沿,显示我国制造业在华为、联想、格力等传统制造标杆企业确立世界影响力基础上,也出现了一批知名度不高、但在全球中高端市场登堂入室的新行业企业,这代表了未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但,风险仍在……[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