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小枫:何谓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上)
关键字: 历史研究汉武帝评价当代价值文明对标刘小枫史记二、武帝西征与世界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读书笔记”第六章专论武帝,题目是“武帝立教:‘且战且学仙’”。标题中的引文来自司马迁,但作者在行文中则说,“汉武帝一边着手平定四夷,一边着手立教事业,希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页134)。笔者感到好奇:“学仙”可以等同于抓“立教事业”而且手段还“硬”?
这个问题属于武帝如何处理国内意识形态,留待下节再说。先看国际政治问题:如果平定四夷堪称武帝的伟大历史功绩,那么,又该如何看待后人指责他“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翻开《匈奴列传》即可看到,从周代之初至汉初,匈奴边患从未间断。《匈奴列传》的叙述几乎与周代以来的华夏史平行,或者说,匈奴“侵盗暴虐中国”伴随着中华帝国的艰难成长。“筑长城以拒胡”起自战国后期(与匈奴为邻的燕、赵、秦三国皆筑长城),而非秦始皇重建中华秩序之后。换言之,趁华夏共同体长期内战,匈奴集团从未放过扩张辖地和控制华夏之机。
“汉初定中国”时,匈奴集团即夺取高祖分封给韩王的代郡(今山西北部),并随即攻太原深入晋阳(今太原西南)。头脑缺乏谋略的高祖亲率32万大军应敌,冒顿40万大军佯败,退至平城(今大同市东北),设伏将率少数人马尾追冒进的高祖包围于白登山(今山西定襄县)一带。 高祖被困七日不敌,修书与匈奴提出结“和亲之约”做友好睦邻。冒顿并未因高祖提出“和亲”而罢兵,由于韩王信手下投降匈奴的两位部将答应合围高祖却迟迟未到,冒顿怀疑“其与汉有谋”,才“解围之一角”放高祖一马(《匈奴列传》)。
今天的一些史书说,从此汉初因“和亲”之策而享有60年安宁。看《匈奴列传》才知道,情形绝非如此。“和亲”之策并未解除匈奴不断犯边之患,相反,由于国内政局不稳,时有汉将降匈奴,冒顿多次背约,“常往来侵盗”。至“吕太后时,汉初定”,冒顿仍然骄横,“高后欲击之”,诸将领畏敌不前,中央只得继续推行“和亲”之策。文帝继位后起初仍持“和亲”之策,因匈奴继续入侵“杀略人民”才断然用兵进击,甚至亲临太原前线。
次年,冒顿修书致文帝,提出复修和亲之事,司马迁全文引述了这封满篇和平友好言论的国书。根据司马迁在前面对冒顿好用计谋的描述,我们不难体会到,冒顿复修和亲之议八成是缓兵之计。中央开会讨论“击与和亲孰便”,因畏惧匈奴而主张“不可击”的论调占了上风,文帝只得接受冒顿复修和亲之议。
冒顿驾崩后,继任单于并未改弦更张:
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匈奴列传》)
为防御匈奴进击长安,文帝甚至“发车千乘,骑十万”守备京畿。这样的国家状态若称得上“安宁”,只会是苟且偷安,迟早会被颠覆。文帝不得不再次主动出击,但他仅仅将匈奴“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
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万余人。汉患之,乃使使遗匈奴书。单于亦使当户报谢,复言和亲事。(《匈奴列传》)
文帝加强戍边,派重兵防御匈奴,至“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若这就是“文景之治”的基础,那么,在今天看来,“文景之治”未必值得称道。武帝继位后对匈奴采取强硬方针主动进击,不能不说是英明之举。
如今的通史类史书会大而化之地告诉我们:公元前129年,武帝发兵进击匈奴,历时近20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军事战果:先夺取今内蒙河套地区,后控制河西走廊(公元前121年设立武威、酒泉两郡,公元前111年设张掖、敦煌两郡),先后移民70万,中华帝国的西北防线由此推至漠北塔里木盆地一带。
与《匈奴列传》对观,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概括实在太过掉以轻心。按司马迁的记叙,武帝为了控制河西走廊,曾与匈奴反复交手较量,战况惨烈,绝非轻易而得。即便设酒泉、燉煌郡后,匈奴右贤王亦曾“入酒泉、张掖,略数千人”。用今天的话来说,武帝最终把河西走廊纳入疆域,是无数华夏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的作者说,司马迁虽然充分肯定武帝主动打击匈奴的国策,但他恰恰又在《匈奴列传》中说武帝“建功不深”。如此笔法表明,对司马迁来说,征服匈奴还不能代替“兴起‘圣统’”即抓立教的事业(页143)。笔者对这一说法感到好奇,特别细看《匈奴列传》的结尾:
太史公曰: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襃,忌讳之辞也。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时之权,而务谄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人主因以决策,是以建功不深。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
这段结语文意曲折,的确有看头。司马迁先提到孔子的春秋笔法,无异于公开而非隐晦地告诉读者,《匈奴列传》即按此笔法写成。随之司马迁就让读者看到,自己如何“刺武帝”,而后世之人也很容易看出,他指责武帝“谄纳小人浮说,多伐匈奴,故坏齐民”(《史记•正义》)。换言之,就“刺武帝”而言,司马迁的笔法谈不上有什么“忌讳”,而是明确认为:即便打击匈奴实属必要,也没必要“多伐”,以至于国民生活一塌糊涂——这就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后人评价对得上了。
最后一句将“兴圣统”与“择贤将相”联系起来,令人费解。毕竟,“择贤将相”属于立朝而不是立教事业:立朝不稳,何以立教?“唯在择任将相哉”这个感叹句重复了一次,可见司马迁痛心疾首,堪称切当世之言。回头再看《匈奴列传》,的确有让人感到蹊跷之处。
司马迁写到,景帝坚持不懈地采取和亲政策取得了成效,至景帝终,匈奴仅仅“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今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言下之意,若武帝坚持和亲政策(用儒术),匈奴未必不会与新生的中华帝国和睦相处下去。可是,武帝随后就设计了一项剪灭匈奴主力的战役方案(用法术):设30万伏兵于马邑城(今山西朔县),用欺骗手段让单于以为能轻易取得马邑,趁单于“以十万骑”前来时一举灭之。单于上钩,但“未至马邑百余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起了疑心,加上被俘的雁门尉史告密,武帝的谋略未能得逞。司马迁紧接着就说:
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这是不是说,武帝用“谋”反倒断送了景帝的和亲政策所打造的与匈奴的和睦关系呢?或者,这是否就是司马迁所谓“兴圣统”却“建功不深”的意思呢?如果司马迁是所谓敦厚之儒,那么,这种情形并非没有可能。但我们值得注意到,司马迁颇为详细地记叙了冒顿(公元前209 – 前174)的崛起:他“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自立为单于”,而“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通“疲”]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控弦之士30余万”(《匈奴列传》)。换言之,趁中国改朝换代之机,冒顿企图扩大汗国疆域,吞并中国(笔者不得不想到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
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匈奴列传》)
既然如此,这时的汉朝中央若有人一再主张和亲,就会让今天的我们想起汪精卫之流。无论如何,我们很难设想,司马迁会迂腐到不懂得实际政治是怎么回事。
“汉初定中国”时的60年间,国内政局尚未完全安定,匪患和叛乱时有发生,而国际处境则相当险恶:冒顿的汗国正在积极扩张试图建立区域霸权。笔者不禁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1969年秋,笔者刚上初中,学校马上进入一级战备,第一周的课程是原子弹防护知识、步兵打坦克法和战地救护伤员。随后野营拉练整整两个月,虽然每天累得脸色惨白,但笔者如今绝没有理由说,这会带来“坏齐民”的结果。毋宁说,一边着手以新法术抓立教事业,倒可能会有如此结果。但话说回来,以这种方式抓立教事业,似乎又恰恰是因国际处境险恶所迫。
1978年秋,笔者走进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之际,与校为邻的13军某野战师驻地突然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再也听不见每日已经熟悉的作息军号声。三个月后,一场西南边境自卫反击战就打响了。随后,苏联的十万大军进入中亚腹地阿富汗,扶植起一个附庸政权,从地缘战略地图上看,似乎在侧应越南凭靠武力建立“印度支那联邦”。如今的我们很少有人愿意记得,新中国直到1989年才实际解除战争状态。当代的史家心里都清楚,戈尔巴乔夫得以访华的前提条件有两条:第一,不再支持越南建立“印度支那联邦”的企图,第二,苏军撤离中亚腹地阿富汗。
在《天官书》中,司马迁如此描述武帝鼎定国疆时的天象:
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平城之围,月晕参、毕七重。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数丈,天狗过梁野;及兵起,遂伏尸流血其下。
元光、元狩,蚩尤之旗再见,长则半天。其后京师师四出,诛夷狄者数十年,而伐胡尤甚。越之亡,荧惑守斗;朝鲜之拔,星茀于河戍;兵征大宛,星茀招摇: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由是观之,未有不先形见而应随之者也。(《天官书》)
武帝平定四夷时的天象未必都是吉象,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司马迁是在借天象表达微词吗?的确,司马迁在这里说“兵征大宛,星茀招摇”,但在《匈奴列传》中他则说:
汉既诛大宛,威震外国。天子意欲遂困胡,乃下诏曰:“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匈奴列传》)
武帝把成功远逐匈奴视为实现“春秋大义”,而司马迁在这里引用了武帝的原话,我们能认为他怀疑武帝崇儒是假?看来,司马迁的政治意识精细绵密,很难像今天那样划分左右。儒家讲“厚德”不等于不分敌我,更不等于不在乎家仇国耻。
武帝“诛大宛”之前两百多年时,亚历山大进兵至波斯本土,破波斯城后一把火烧掉,为一个半世纪前(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焚毁雅典卫城报仇雪耻。在西方的史家看来,亚历山大虽然出生在泛希腊城邦共同体边缘的马其顿,却具有自觉承继希腊文明的政治意识。兰克(1795 – 1886)有现代西方史学之父的美誉,他用这样的文字描述亚历山大的复仇:
趁着狄奥尼索斯的庆典,马其顿人一把火点燃了波斯城——这是希腊诸神的复仇。这座位于皇陵旁的波斯寝宫由雪松木为主体,瞬间化为绚烂的火海。雅典的苔伊丝——狄奥尼索斯庆典上会有歌姬的表演——手持火把与亚历山大并肩而立,波斯人终于要为曾对雅典卫城犯下的罪行付出代价了。
对司马迁笔下的平城之战,当代日本学界研究东亚古代史的名家杉山正明有妙笔生花般的重述,并称此役“在世界史中也具划时代象征意义”——据说它标志着“所谓的‘游牧民时代’正式揭幕”。这位史学名家称匈奴为“弱者”,似乎高祖败走平城算得上世界历史上“弱者”反抗强者的胜利。 杉山正明是日本人,他这样说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声称自己的说法乃依据司马迁。我们则可看到,按司马迁的记叙,匈奴“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苟利所在,不知礼义”;冒顿“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并令“左右”随之,否则斩之,以此方式训练匈奴军人的服从和勇敢。冒顿当王后,随即“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
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匈奴列传》)
在《大宛列传》中我们还看到,冒顿击走月氏族时,甚至“以其[王]头为饮器”——世界历史上有这样的“弱者”?
司马迁说“汉既诛大宛,威震外国”,指公元前104至前101年间,武帝号令中华军队越过帕米尔高原,远征位于高原西麓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费尔干纳[Farghana]地区)。我们值得意识到,大宛是古中华帝国与古地中海“天下”的帝国势力直接发生接触的地方。既然西方的古史学家把亚历山大东征视为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事功,我们也应该把武帝西征视为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事功,尽管要说清这一点就不得不多费些笔墨。
- 原标题:刘小枫|何谓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吴立群
- 最后更新: 2019-01-26 09:03:59
-
在中国,不管官多大学问多好,都不该忘记自己来自人民
2018-12-11 08:05 改开40周年 -
尘封百年,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设计图在英国重见天日
2018-12-10 19:59 考古 -
直播:今天我们该如何纪念“三大战役”
2018-12-09 12:14 观天下讲坛 -
即使在最穷的中国面前,英国人也摔了跤,美国人也碰了壁
2018-11-30 07:10 改开40周年 -
唐代公主谁也没见过,怎么知道复原得准不准确?
2018-11-22 07:44 -
有些人一讲改革开放,就是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
2018-11-21 08:18 改开40周年 -
当年我们羡慕别人家家有冰箱,今天我们造给全世界
2018-11-19 08:38 改开40周年 -
疑似抗日英烈头颅现身日军老照片 日军曾“屠村”
2018-11-19 07:33 -
爱因斯坦亲笔信3.2万美元成交 信中成功预言德国未来
2018-11-15 17:21 德意志 -
埃及发现几十具“木乃猫”,真·喵星人占领评论区
2018-11-13 20:44 考古 -
“10人里有1人愿回中国,我们就成功了”
2018-11-02 06:58 改开40周年 -
当年中国没钱,但有胆子“杀出一条血路”
2018-10-30 07:28 改开40周年 -
佟麟阁:誓与卢沟桥共存亡
2018-10-25 10:40 捍卫英雄 -
发现最古老完整沉船:距今2400年、保存完好
2018-10-23 15:23 考古 -
既然要研究民国政治史,又在躲藏什么?
2018-10-13 16:07 -
《国家宝藏》第二季要来了!又有哪些文物亮相?
2018-10-11 07:55 综艺政治 -
习近平谈抗战:牢记历史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018-09-19 10:25 抗战胜利70周年 -
疑似被盗佛首现身苏富比 龙门石窟研究院回应
2018-09-18 07:20 考古 -
疑似龙门石窟佛首被拍卖 苏富比:与物主商讨后撤拍
2018-09-14 15:20 考古 -
南非洞穴出土迄今最古老画作 距今约7.3万年
2018-09-14 08:10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
越南总理表态:越美谈判,不能影响其他市场
-
“关税正在扼杀企业对美投资意愿,市场重心或转向”
-
“谈判推迟,美国又提要求”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