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典:特朗普关税冲击只是表象,规则才是战场
最后更新: 2025-04-03 14:10:05据特朗普政府的说法,他们追求的是实现“零对零”的互惠关税战略,优先考虑的是外国市场准入,意味着特朗普政府并不完全排斥自由贸易的理念,而是要通过强硬的谈判手段迫使其他国家降低关税。
然而,从政府的实际行动来看,“对等关税”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是一种制度重写的政治声明。它意味着美国正式放弃多边贸易中的协调者角色,转而成为一个主动制造结构性冲突的“制度挑战者”。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身份转变,也预示着全球贸易格局将从“协商竞争”转向“规则对撞”。
最后,我们不能忽略“对等关税”背后的产业战略考量。在经历了疫情冲击、地缘政治危机(如俄乌战争)、芯片供应链危机后,美国开始重新审视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脆弱位置,尤其是对中国制造的深度依赖。虽然“脱钩”这个词在外交层面已经逐步软化为“去风险化(de-risking)”,但在经济政策实操中,美国政府依然在用各种手段鼓励本国企业将供应链移出中国,转向越南、印度、墨西哥甚至本土。
“对等关税”正是这样一种税收化的地缘杠杆。它通过提高某些进口品的成本,间接迫使跨国企业重新评估供应链路径。例如,美国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电池、半导体设备等征收高额“对等关税”,目的不是增加财政收入,而是让企业觉得继续依赖中国是“不划算”的,从而推动他们“自愿”脱钩。
根据美国财政部长Scott Bessent的说法,特朗普政府将优先针对与美国有巨额贸易逆差的国家。他提到了所谓的“脏十五”,这些国家组成了美国贸易量的大头,也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这种做法体现了特朗普政府通过关税手段来重构全球供应链的意图,尤其是针对中国、欧盟、墨西哥和越南等国家。
更深一层的逻辑是,“对等关税”不只是打击对手,更是牵引本国资本回流的一种手段。通过制造外部不确定性、提升中国制造的政策成本,特朗普政府希望将制造业、能源业、重工业等高就业密集产业重新吸引回美国本土,实现“制造业回流”的政治愿景。这些不公平和不平衡的贸易政策被认为损害了美国企业,使其无法与受关税保护的外国竞争对手竞争,导致美国国内生产需求下降,造成制造业岗位流失和工资下降。通过重建关税壁垒,特朗普希望能扭转这一趋势。
最后,一个不容忽视但在公开讨论中常被淡化的动因是,特朗普政府面临着巨额的政府债务压力和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美国长期以来维持着双赤字(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在全球贸易体系开放的背景下,让美国享受到了廉价进口品的福利,但也带来了产业空心化、中产阶级收入停滞、就业增长乏力等深层次问题。
特朗普政府需要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来缓解财政压力,而关税收入正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项。关税既可以增加联邦政府的直接收入,又可以在政治上打着“向外国征税而非向美国人征税”的旗号,增强政策的可接受性。通过对数千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特朗普政府可以在不增加国内税负的情况下,为日益膨胀的联邦预算提供部分资金支持。虽然这远不足以解决美国的财政困境,但在政治角度上,这是一种可以同时满足“增加收入”和“保护美国就业”双重目标的政策工具。
更为关键的是,特朗普希望通过关税调整来治疗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长期的贸易逆差意味着美国消费了大量的海外生产,同时本土制造业萎缩。这不仅造成了产业空心化和就业问题,也使美国在战略产业上过度依赖外国供应链,增加了国家安全风险。通过提高进口商品成本,特朗普政府希望重振国内制造业,提高美国的产业自给率,减少对外国商品尤其是中国商品的依赖。
这种经济结构调整的尝试,背后是对全球化分工体系的深刻反思。数十年来,全球化的分工使美国专注于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和服务业,而将制造业外包到低成本国家。最终导致产业空心化,极端依赖金融和美元构筑的“美国梦”,或者说是“美国泡沫”。
从选票政治到意识形态,从制度重写到产业布局,最后到对经济结构的反思,“对等关税”已经远远超出了关税本身的范畴。它是一场政治运动,一种叙事手段,一种国家战略,一种全球结构再造工具。它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美国在全球秩序重构背景下,对自身地位焦虑的一种“极端回应”。
而这种回应是否真的能让美国“再次伟大”,或者是否会反过来撕裂全球贸易的共同基础,依然是悬在全世界头顶的巨大问号。
四、对中美贸易关系与全球格局的三重冲击
“对等关税”并非只是美国的一次内向式政策调整,它像一颗被精准投掷的深水炸弹,正从三个层面深刻改变全球贸易的板块构造:中美关系的系统性张力、全球多边秩序的制度性撕裂,以及未来供应链格局的结构性重组。
首先,它对中美贸易关系构成的是一种“精确打击式”的升级施压。此次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的《2025年国家贸易估算报告》,将中国列为首要关注对象,并特别点名中国的三大“制度性问题”:数字壁垒、国企补贴、监管不透明。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对数字贸易的强烈批评。报告称,中国的“数据本地化”要求、网络安全审查制度,严重限制了美国科技公司、SaaS服务商在华运营的可预期性,同时也构成“非关税壁垒”的一部分。这种判断不仅将“数据主权”推上了国际争端的风口浪尖,也意味着未来对云服务、电商平台、AI产品的“对等关税”或将随时启动。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监管主权”与美国的“开放主义”之间的张力,正在被税收工具直接量化,形成前所未有的制度对峙格局。再加之国有企业在能源、通信、金融等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国认为这些企业在中国国内享有“不可复制的资源倾斜”,即使在没有明文补贴的情况下,也形成了事实上的竞争不对称。特朗普政府以“对等”为由,将这些制度安排解读为“隐形壁垒”,并将其纳入加征范围,这本质上是将中美的制度差异视为关税调整的合法依据。
这种逻辑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美贸易的“结构性脱钩”进一步加剧。在此前几年中,中美已经在高科技领域出现明显“断链”趋势:华为、中芯国际、TikTok、微信等成为高频被制裁目标,而美方则试图通过“实体清单”、“技术管制”、“投资审查”构建全方位的“地缘防火墙”。如今,关税成了这堵墙上最粗暴的一块砖。
这不仅会倒逼中国加快在高端制造、半导体、软件算法、工业互联网等核心领域的自主替代进程,也极可能触发中国采取反制措施,比如恢复对美部分商品的报复性关税、在审查制度上加强对美企业准入限制,甚至利用东盟、RCEP、金砖国家框架构建“非美替代市场”。
第二层冲击,是对全球多边贸易秩序的实质性破坏,具体体现在WTO制度合法性的持续弱化,以及“关税民族主义”的蔓延风险。在USTR这份长达几百页的报告中,不仅详细列举了中国的贸易壁垒,还同样“点名”了其他主要经济体,包括印度的政府采购偏向、欧盟的GDPR数字法规、墨西哥的生物技术审批拖延、韩国对制药行业的定价干预、巴西的本地化采购要求等等。
这些问题并不新鲜,但特朗普政府却借此重申一个核心主张:如果你们不撤壁垒,美国就用对等关税来“拔钉子”。这实际上是向全球释放一个信号——“美国不再等待规则共识,而要直接用单边力量再平衡贸易关系。”
这会产生两个深远的效应:一是其他国家也可能开始仿效美国,用“对等”或“主权优先”的名义,放弃对WTO规则的尊重,从而导致全球贸易体系进入“去规则化”的慢性崩解期。二是WTO作为全球贸易仲裁者的公信力将持续下降。尤其是在美国持续冻结其争端解决机制、联合盟友对“裁决权瘫痪”视而不见的情况下,WTO已然失去了“最终说法”的权威,变成了一个没有牙齿的机构。
这为全球开启了一种危险的可能:贸易不再以规则为基础,而以权力为基础;合作不再以共识为目标,而以威慑为手段。所谓“对等”,就成了一个任意使用的政策借口,掩盖的是各国之间实力的不对称,和话语权的真实博弈。
最后一个层面的冲击,是关于全球供应链的未来走向。“对等关税”从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套在美国“去中国产业链依赖”战略中的一枚政策棋子。通过系统性增加中国商品的进入成本,并引导投资转移,美国正试图推动一种新的全球供应链布局——“去中心化”的再工业化模型。
这与传统“全球化”的逻辑截然不同。过去,全球供应链以中国为“世界工厂”中心,成本、效率是第一考量。但现在,政治安全、制度相容、关键节点控制成为了新的战略标准。这意味着供应链不再单一集中,而将更像“联盟拼图”:美国在本土保留高端制造,核心部件分散至拉美、越南、印度,金融与服务环节锁定欧美内部,“中国制造”的角色逐步边缘化,成为一个“可替代节点”。
但这个新模式真的更优吗?未必。美国自身的制造能力早已“肌肉萎缩”,劳动力成本高企、产业生态破碎,远非短期激励就能重构;东南亚虽有成本优势,但配套能力远不如中国;印度虽市场庞大,但制度摩擦大、效率低。更关键的是,一旦全球供应链“去中心化”到一定程度,原本依赖协同效率的全球制造体系就会被打散,企业运营成本将全面上升,消费者也将为此买单。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国重构供应链网络的同时,中国也在迅速推进自己的战略重组。一方面是加快“链主企业”扶持与高端自主化,推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另一方面是积极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RCEP、“一带一路”、金砖机制等渠道,重塑一个“非美贸易网络”。在这种新格局中,中国不再是全球产业链上的“制造环节”,而是成为规则制定、金融赋能、平台主导的多元枢纽。
这一轮对等关税引发的连锁反应,很可能是一次全球贸易秩序的深度重构,而这场重构,远未到尾声。
结尾:关税只是表象,规则才是战场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看似是一个技术性强、针对性明确的经济手段,实则是一种具有深远战略意图的权力表达。他不只是在提高关税,而是在挑明一种态度——美国不再愿意被全球规则“平均对待”,而要成为唯一的例外者与裁判者。
这对于全球贸易来说,无异于一次范式转移。过去四十年,全球化的共识是以制度为先、以规则为轴。但今天,这一共识正在被“强者优先、规则服从实力”的逻辑悄然替代。而这种逻辑,一旦被更多国家采纳,不仅意味着贸易壁垒的回潮,更意味着制度信任的崩塌。
对于中国来说,这既是一次外部施压,更是一次制度自检和战略升级的机会。从“出口导向型”走向“内外循环融合”、从“规则跟随者”转向“规则塑造者”,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布局”,也许正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转型命题。
关税的战争或许可以靠谈判结束,但规则的重塑,是一场长期拉锯。在这个没有裁判、没有剧本的新秩序中,真正的胜者,不是加税最多的一方,而是能在动荡中重建制度信心与战略韧性的国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银行去年“反向讨薪”成绩单:两银行均追回超3000万
2025-04-03 13:24 金融观察 -
全球加税阴霾,A股小幅震荡
2025-04-03 12:54 股市 -
“再逼中国大陆,他们可能重新定义半导体,就像DeepSeek一样”
2025-04-03 12:26 观网财经-科创 -
“吨级商载、百米起降”再获亿元融资
2025-04-03 12:01 观网财经-科创 -
全球首个且唯一!aTTP靶向纳米抗体药物获CDE优先审评资格
2025-04-03 11:55 观网财经-健康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2025-04-03 11:55 观网财经-科创 -
2024年1.8万人离开证券业,中信、国信、广发减员超千人
2025-04-03 11:39 金融观察 -
特朗普这样捏造他国对美“税率”?
2025-04-03 11:00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国产手机芯片龙头完成股改,高端市场何时能破局?
2025-04-03 10:24 观网财经-科创 -
前谷歌学者罗剑岚加入智元机器人,任首席科学家
2025-04-03 09:28 -
智能早报丨美国征税科技股大跌;AI图灵测试击败人类;港大华为推最强模型
2025-04-03 08:48 观网财经-科创 -
又摊上事了,这回还有华尔兹
2025-04-02 21:21 美国一梦 -
获利9897万、罚没3.96亿!一股民以虚假申报手段操纵多只股票被罚
2025-04-02 21:10 金融观察 -
增利不增收的青岛啤酒,连续六年出现季节性亏损
2025-04-02 20:40 观网财经-消费 -
与清华合作,支持22种中文方言的语音大模型来了!
2025-04-02 20:06 -
业绩狂飙的老铺黄金,股价却即将承压?
2025-04-02 20:03 观网财经-消费 -
淘宝110亿加码直播:目标两年翻倍
2025-04-02 20:00 观网财经-互联网 -
AI拐点到来,大厂集体抢人
2025-04-02 19:49 观网财经-互联网 -
个人电脑就能运行,更便宜的Agent要来了
2025-04-02 18:18 -
完成”瘦身”后,美的置业保留业务营收、利润双双增长
2025-04-02 18:12 观网财经-房产
相关推荐 -
“刚刚,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 评论 93特朗普竟对中国征收34%“对等关税” 评论 964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评论 69“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评论 35“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评论 43最新闻 Hot
-
“刚刚,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
-
结束全球化?“不是按个开关,美国就能变成工业国家了”
-
诺奖得主克鲁格曼:特朗普在贸易上已经彻底疯了
-
特朗普“汽车关税”也落地了,“日本GDP将萎缩0.3%”
-
“白宫已接近批准”,美方想租用算法?
-
提到日本关税还念念不忘:我说的话,安倍秒懂
-
“没有美国这么对朋友的!但…”
-
连企鹅都不放过!特朗普向无人岛征税10%
-
美媒感慨:面对特朗普威胁,中国毫不退缩
-
美对等关税清单竟将台湾列为“国家”
-
前谷歌学者罗剑岚加入智元机器人,任首席科学家
-
辽吉蒙2024年常住人口总量继续下降,出生人口略回升
-
比欧盟少一半,英国乐了
-
这个时候,澳企紧急喊话:必须对华合作,这是当务之急
-
四川省委原常委崔保华,被逮捕
-
特朗普私下放风?白宫、马斯克双双否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