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典:特朗普关税冲击只是表象,规则才是战场
最后更新: 2025-04-03 14:10:05二、从汉密尔顿到WTO:全球关税逻辑的百年演化
要真正理解今天的“对等关税”政策有多么激进,就必须把它放进全球关税制度的历史长河中去看。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以关税作为国家利益的工具,也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税率表达政治意志。从18世纪末到21世纪初,关税这一看似技术性的贸易手段,实则承载了国家意志、制度哲学和发展战略的深层密码。
在这条百年演化的轨迹中,美国既是全球关税保护主义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自由贸易机制的核心缔造者。正因如此,当特朗普今天扛起“对等关税”的大旗,质疑并重构WTO体系时,其震荡效应才显得如此深远。这不是一个国家的突发政策,而是一种制度轨道的剧烈拐弯——拐得够猛,震动全球。
从工业幼稚期到国家保护主义:汉密尔顿与李斯特的“保护之盾”
1791年,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制造业报告》(Report on Manufactures)。在这份文件中,他首次系统提出,新兴国家必须通过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以抵御英国产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压制和价格倾轧。这一主张,被后人称为“幼稚产业保护论”,也是现代关税保护主义的原始版本。
这种理论,很快传入欧洲,并在19世纪由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进一步系统化。他在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明确主张国家应该通过关税保护手段,构建自主的工业体系,实现国家力量的崛起。他写道:
“在没有限制的自由竞争中,不发达国家将永远无法追赶上工业强国。保护关税,是实现经济独立与国家主权的第一道防线。”
汉密尔顿与李斯特,一个是新生共和国的财政设计师,一个是普鲁士工业化的思想领袖,他们共同奠定了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叶全球经济的核心逻辑:国家可以用关税来塑造自己的命运。这一时期,关税不仅是经济政策,更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的体现。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美国、德国,还是后来的日本和韩国,几乎所有后发工业国在崛起过程中都曾高度依赖于高关税政策。
从战后秩序到WTO:自由贸易的“制度合约”
然而,这一逻辑在20世纪中叶迎来了剧变。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之后,西方国家逐渐意识到:保护主义虽然能带来短期利益,但若全面泛滥,则极易演化为经济民族主义,最终走向战争与分裂。于是,以美国为主导,战后世界开始尝试通过制度化手段,推动关税的逐步减少与规则的多边化。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诞生,标志着全球贸易秩序从单边征税走向多边协调。到了1995年,GATT进一步升级为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制度变革完成了三个重大结构性转型:
1.关税减让(Tariff Concessions)
成员国通过谈判逐步削减关税,推动贸易成本降低。比如,中国在加入WTO前后,关税总水平从15.3%降至9.8%;发达国家平均关税降至3%以下。
2.关税约束(Bound Tariffs)
成员国必须将其关税税率锁定在一个最高值之下,不得随意提高,保障贸易的可预期性。
3.多边谈判与争端解决机制
所有成员遵循同一套争端解决程序,通过DSB(争端解决机构)调解贸易摩擦,防止“你征我报”的螺旋式升级。
这些机制共同构成了WTO的“制度地基”,用规则替代了报复,用协商代替了对抗,用透明与约束限制了国家意志的任意扩张。
而这一整套体系的关键设计师,正是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美国不仅主导了乌拉圭回合谈判,还积极推动新贸易议题(如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进入谈判议程,其目标是用规则保障美国在全球价值链顶端的位置。因此,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是自由贸易的旗手,是多边秩序的掌舵人。
从制度主义到单边主义:特朗普的“反转剧本”
然而历史就是如此讽刺:美国既缔造了全球贸易制度,也亲手开启了对它的拆解。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正是这一反转的标志性时刻。
相比WTO倡导的“结果服从规则”,特朗普的逻辑是“规则服从结果”;相比WTO主张的“制度约束国家”,特朗普强调“国家优先于制度”。这一政策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关税哲学——不再温和、不再协商、不再妥协,而是回到权力与利益的直接博弈。
这不仅是美国从制度主义转向单边主义,更是从“多边削权”到“主权增权”的根本转变。在WTO中,每一位成员都要接受“以自由换发展”的代价,这意味着放弃部分主权,接受仲裁机制、透明申报和配额管制。但特朗普式的“对等关税”则反其道而行之:你收多少,我就收多少;你设门槛,我就设壁垒;你补贴企业,我就加税报复。
这种逻辑听起来公平,实则掀翻了规则本身。“对等”在这里不再是经济上的相互利益,而是话语权上的不对称再塑造。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其“对等”带有天然的强势倾向;而当这种对等脱离WTO协调机制而被“单方面执行”时,其他国家要么接受屈辱要么对抗升级——这无疑把世界又带回了“贸易摩擦无序化”的前现代时代。正是在特朗普这样的“强势回归”中,WTO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制度困境:
·争端解决机制瘫痪,美国阻挠新法官任命;
·新议题迟迟无法达成共识,谈判机制陷入僵局;
·面对中国、印度等大型新兴经济体的制度异质性,WTO力不从心。
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一个“逐步温和削权”的国际制度,仍在努力维持规则化的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却是一个“突然激进强化主权”的大国,通过单边税率与制裁政策,试图重新定义规则。
这种张力,也正是今天全球贸易所面临的深层困境:制度还在,但信仰已经动摇;框架还在,但霸权正在突破它的边界。
三、特朗普为何发动“对等关税革命”?
如果说“对等关税”是一场全球制度的剧烈震荡,那么我们必须问:特朗普为何偏偏要在这个时间点、以这种方式,掀起如此激进的关税革命?他要的是什么?
答案,远不止“经济公平”这么简单。我们需要从五个维度看待这一政策的深层动因:选票政治、意识形态、制度结构,以及全球产业链的战略重组。每一个层面都表明,这不是一项普通的关税调整,而是一次由“美国国家意志”驱动的地缘秩序重写尝试。
首先,这场关税革命背后最显而易见的动力,是特朗普的政治算盘,尤其是对Rust Belt“锈带”选民的精准动员。在美国的五大湖区、中西部制造业重镇——宾夕法尼亚、密歇根、俄亥俄、威斯康星,这些曾经支撑起美国工业霸权的区域,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全球化浪潮和制造业外移而逐渐衰败。工厂搬走了,失业率飙升了,毒品泛滥,青年人口出走,这些地区成了美国“失落的中产带”,而他们,也成了特朗普最忠诚的选民基础之一。
在特朗普的政治叙事中,“不公平的贸易协议”被塑造成工厂倒闭的元凶,而中国、墨西哥、德国等国则成了剥夺美国就业机会的“外部敌人”。这种叙事逻辑简单、粗暴,却极具煽动力。2025年是美国总统选举年,特朗普要争取的不是复杂的政策共识,而是直接的选票动员。而“对等关税”正是这样一项完美的政治工具:它将一个技术性的国际贸易议题,转化为基层选民可感知的情绪性政策符号——“你丢掉的工作,我来帮你找回来;你被抢走的饭碗,我帮你讨回来”。
他不厌其烦地重复一句话:“为什么我们的汽车在欧洲被征收10%的关税,而他们的车来我们这只收2.5%?对等一下不行吗?”尽管这句话在经济学家眼中忽略了背后的产业补贴、市场结构和多边协议,但对于一位在底特律失业两年的蓝领工人来说,它听起来太合理不过了。特朗普把工厂搬回美国的希望,寄托在关税的愤怒里。
但这种政治动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植根于美国国内深刻的意识形态转向。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社会对“全球化”的信心已经大大下降。长期以来,自由贸易被精英阶层描述为“增长的引擎”,但对于许多底层民众而言,自由贸易带来的更多是工作流失、产业外迁与生活成本上涨。“自由贸易=精英叙事”,正在成为美国保守政治圈中的共识。
这种意识形态转向与历史上的美国保护主义传统形成了呼应。事实上,在美国历史上,对外国商品征收关税曾是常态。在1816年至1947年美国经济崛起期间,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高达37%,而且美国对超过95%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更值得注意的是,几十年来,美国政府80%以上的收入来自对外国商品征收关税,而不是向美国人征税。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这一历史传统的回归。
在这种氛围下,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既是贸易政策,也是一场语言的革命。他选择“对等”这个词极其聪明,因为它听起来公平、平等、中立,是一种天然的道德优势话语。但真正的运作逻辑却是单边的、不对称的——你若对我不利,我就加倍奉还;我评估你的壁垒,不需要WTO批准。我说你补贴了,就算补贴;我说你的增值税构成“隐性关税”,我就可以用对等关税回击。
这种“自评即正义”的话语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民粹化的权力话术。它不讲制度的复杂、不考虑多边协商的成本,而是把一切简化成一种可以迅速传播的“情绪动员”。特朗普用民粹主义的语言,包装了地缘战略的利剑。
与此同时,特朗普发动这场“对等关税革命”的第三个关键动因,是对现有国际贸易体系、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制度权威的深度不信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WTO的基本制度设计是为了约束各国滥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新兴国家制度异质性的上升,WTO的治理能力越来越捉襟见肘。
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在数字贸易、国有企业补贴、技术转让等领域的行为表示不满,并屡屡声称WTO的仲裁机制“无力约束中国的制度性优势”。更严重的是,从2019年开始,美国便持续阻挠WTO争端解决机制法官的任命,几乎将这一机制“冻结”。
特朗普政府深知,一个无法仲裁、无法强制执行的WTO,就是一个制度空转的表面秩序。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干脆选择直接抛开它,用“对等关税”这一单边工具直接表达自身的不满与惩罚。这相当于“美国法院判不了案?那我自己来执行法律”。
当规则不能为我所用,特朗普就要自己写一套新规则。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银行去年“反向讨薪”成绩单:两银行均追回超3000万
2025-04-03 13:24 金融观察 -
全球加税阴霾,A股小幅震荡
2025-04-03 12:54 股市 -
“再逼中国大陆,他们可能重新定义半导体,就像DeepSeek一样”
2025-04-03 12:26 观网财经-科创 -
“吨级商载、百米起降”再获亿元融资
2025-04-03 12:01 观网财经-科创 -
全球首个且唯一!aTTP靶向纳米抗体药物获CDE优先审评资格
2025-04-03 11:55 观网财经-健康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2025-04-03 11:55 观网财经-科创 -
2024年1.8万人离开证券业,中信、国信、广发减员超千人
2025-04-03 11:39 金融观察 -
特朗普这样捏造他国对美“税率”?
2025-04-03 11:00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国产手机芯片龙头完成股改,高端市场何时能破局?
2025-04-03 10:24 观网财经-科创 -
前谷歌学者罗剑岚加入智元机器人,任首席科学家
2025-04-03 09:28 -
智能早报丨美国征税科技股大跌;AI图灵测试击败人类;港大华为推最强模型
2025-04-03 08:48 观网财经-科创 -
又摊上事了,这回还有华尔兹
2025-04-02 21:21 美国一梦 -
获利9897万、罚没3.96亿!一股民以虚假申报手段操纵多只股票被罚
2025-04-02 21:10 金融观察 -
增利不增收的青岛啤酒,连续六年出现季节性亏损
2025-04-02 20:40 观网财经-消费 -
与清华合作,支持22种中文方言的语音大模型来了!
2025-04-02 20:06 -
业绩狂飙的老铺黄金,股价却即将承压?
2025-04-02 20:03 观网财经-消费 -
淘宝110亿加码直播:目标两年翻倍
2025-04-02 20:00 观网财经-互联网 -
AI拐点到来,大厂集体抢人
2025-04-02 19:49 观网财经-互联网 -
个人电脑就能运行,更便宜的Agent要来了
2025-04-02 18:18 -
完成”瘦身”后,美的置业保留业务营收、利润双双增长
2025-04-02 18:12 观网财经-房产
相关推荐 -
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33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686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55“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评论 61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评论 110最新闻 Hot
-
“特朗普称要把这改叫阿拉伯湾”,伊朗谴责:我们也没反对阿拉伯海
-
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
“中国远落后于美国的时代已终结”
-
“接到指示,美情报机构加强搜集力度”
-
“双方出动125架战机,交火距离一度超过160公里”
-
门票价格从10元上涨到85元?西安碑林博物馆回应
-
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
乌克兰央行行长:考虑放弃美元
-
美联储:就是不降息
-
法方证实:至少一架阵风战斗机被击落
-
特朗普:愿意出面
-
“敌人哀嚎,印军引以为傲5架战机,化为灰烬”
-
“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去世,享年88岁
-
戴维·珀杜宣誓就任美国驻华大使,特朗普出席就职典礼
-
教皇选举首轮投票结果出炉:是黑烟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