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慈欣:远航!远航!
关键字: 流浪地球刘慈欣宇宙航行宇宙飞船科幻小说【文/ 刘慈欣】
科幻小说在精神上与大航海时代有密切联系,科幻小说家笔下的宇宙航行,就是海洋探险的三维翻版。一艘小小的飞船,像一粒漂浮在太空中的金属果壳,这是大多数科幻小说中星际航行的情景。
但真实的恒星际航行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在那种航行中,行驶在广阔海洋上的将不是从利物浦或鹿特丹驶出的三桅帆船,而很可能是利物浦或鹿特丹本身。
科幻小说中的宇宙航行大多是以某种超技术为基础的,即那些能在短时间内跨越光年级的距离的技术,比如超光速和空间跃迁等。目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验中,都没有一个被科学界普遍认可的对超光速可能性的证明,空间跃迁就更不用提了。科学和技术的力量是有目共睹的,但自然规律也有一个底线,不可能我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很可能,当公元两万年到来的时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仍然有效,光速仍然不可超越,我们最强的动力仍然还是核聚变。但如果那时的人还是人,就一定扬起了恒星际航行的风帆。
那么,就让我们想像一下,在以现有的理论为基础,技术向前迈一两步的情况下,星际航行可能是什么样子。
设想我们能将宇宙飞船的速度再提高二、三百倍(相当不少了!),达到光速的百分之一,那么我们到达最近的恒星再返回需要一千年,如果飞船从宋朝出发,现在就快回来了。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像哥伦布那样带足淡水和粮食是不太可能的。
当然,应该考虑到冬眠这个办法(这已经不算是超技术了),一艘小飞船载上两三个人,在冬眠中用五个世纪到达那里,看一看后再用同样的时间在冬眠中返回,倒是可以带足水和干粮(如果对保鲜要求不高的话)。
《星际穿越》中马特·达蒙使用的冬眠舱
但这样的航行只限于探索,而人类宇宙航行的最终目的与大航海时代一样,是要在那些遥远的地方开辟新世界。在那遥远的星系,可没有用几个玻璃珠就能哄骗着为我们干活儿的土著,要在那里建立一个新世界,无疑是要去很多人的。
即使采用冬眠方式,在到达目的地后这些人也要醒来去开拓新疆域,在把那里的行星变得人类可以生存之前,他们还是要依靠飞船上的系统生活,而这个阶段可能长达几个世纪。
小说《航程中》(《The between days》)就描述了这样的困境:一艘载有上百名乘员的宇宙飞船,飞向距太阳四十多光年的一颗恒星,计划在那里的行星上开辟一个人类新世界。全部航程需两个世纪,这期间飞船上的所有人员都处于冬眠状态。由于一次意外事件,一名乘员在飞船启航不久就苏醒了,而且无法再次进入冬眠,只能在飞船上孤独地渡过自己的下半生。他又活了六十多年,吃掉了飞船上给养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些食物贮藏是为这些星际移民到达目的地后准备的,为此,这名孤独的人在死前留下了一封道歉信。
其实,就是没有这位苏醒者,飞船上的给养又够这上百人维持多长时间?他们真的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那个陌生的行星变得适合人类生存?这些作者并没有交待。所以,过去海上航船那种自带粮草的方式,可能只适合于太阳系内的航行,在恒星际航行中,飞船必须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循环系统。
建造这样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需要极其复杂精致的技艺,鲁宾逊的《冰柱之谜》的开始对此有生动的描写:……它是最精彩的智力游戏之一,在很多方面很像象棋……我考虑得越多,越来越多的小问题就越想越严重,所有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相互联系的因果网……而这一次,人们玩游戏是为了生存。
事实上,人类已经进行过这样的尝试,这就是一九九一年的生物圈二号工程。但那个人工生态系统不到一年时间就玩不转了,里面的科学家不得不走出来,由于过多地呼吸二氧化碳,他们一个个头晕脑涨,病秧秧的像坐了一年地牢。更有甚者,后来还发现这项实验有作弊行为。
生物圈二号的失败有多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够大。“……只有象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簿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选自拙作《流浪地球》),这也就决定了未来的恒星际航行很可能是超大规模的。
提到超大规模宇宙航行,我们首先想到用整个行星做为宇宙飞船。这个想法固然宏伟,但也是最笨拙的一个。因为按照这个方案,绝大部分的推进能量都消耗在加速巨量的几乎是毫无用处的质量——行星内部的质量上,这些质量的唯一意义就是产生引力,而在薄壳容器状的飞船中,引力可以用旋转离心力来代替,即便捷又便宜,即使没有引力,飞船中的空气也不会丧失。
第二个方案自然是建造超巨型宇宙飞船。我们可能会想像如上海或纽约那样大的飞船,但考虑到飞船生态系统所需维持的漫长时间,肯定需要大量的植被和水体,这就意味着飞船可能必须造得更大,像克拉克笔下的拉玛一样成为一个小世界。
建造这样的飞船恐怕又需要超技术了。我们知道,对于薄壳结构,体积越大就越脆弱。一个核桃是很结实的,但如果把它的直径放大十万倍,即使把壳的厚度也按比例放大,它怕是也难以在地球重力下保持完整。
不错,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早就在认真地设计同样庞大的太空城了,但飞船与太空城有一点很重要的不同:前者需要加速,这与那个大核桃需要承受重力是一回事。不管推进力的分布如何均匀,超巨型飞船总会有相当多的部分产生极其巨大的应力,在可能想像的技术范围里,这应力是任何材料都难以承受的。这个方案还犯了一个从事理智的风险事业时最大的忌讳:把所有的鸡蛋都放进了一个篮子,一旦遇到什么不可避免的灾难(这在太空中是很正常的),就全完了。
- 原标题:刘慈欣:远航!远航!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最后更新: 2019-02-18 08:06:55
-
NASA:2028年四名宇航员将"重返月球"
2019-02-18 07:22 -
去年中国固定宽带下载速度增幅超47%
2019-02-17 14:09 电子商务 -
迄今最清晰!嫦娥四号最新照片来了
2019-02-16 16:46 航空航天 -
遭小米diss,TOF技术到底是不是荣耀骗用户瞎花钱?
2019-02-15 23:00 手机 -
中国研发出新型高效钙离子混合储能器件
2019-02-15 18:37 -
月亮上为啥有“天津”?
2019-02-15 15:38 嫦娥奔月 -
小米两高管回怼荣耀V20 雷军专心安利小米9
2019-02-15 14:36 手机 -
嫦娥落在“天河”上 @全世界
2019-02-15 14:33 科技前沿 -
2018年欧洲智能手机出货量中国品牌占比32% 华为小米增幅惊人
2019-02-15 13:41 -
荣耀副总回怼小米9:荣耀V20依然是科技标杆
2019-02-15 11:14 手机 -
铁流:台湾面板厂商哭泣 国内面板股价大涨
2019-02-15 11:13 -
8520米!亚洲陆上最深钻井纪录刷新
2019-02-15 07:45 超级工程 -
三星S10全系3款新机详细配置“意外”曝光,你给打几分
2019-02-14 18:19 手机 -
新疆研制成功链齿式残膜回收机
2019-02-14 16:49 -
联想否认重启乐檬手机品牌:账号并非官方所有
2019-02-14 16:43 手机 -
台湾晶圆厂产能居全球第一,大陆排名第五但增长最多
2019-02-14 15:31 -
华为AR眼镜架新专利曝光:镜腿挂载智能手表
2019-02-14 10:41 华为 -
大疆地理围栏升级二维变三维?回应:17年就有了
2019-02-14 10:40 TMT观察 -
手机辐射量超标?小米:均符合印度法规要求
2019-02-14 10:36 手机 -
击败LG!京东方成全球最大液晶屏供应商
2019-02-14 09:38 TMT观察
相关推荐 -
“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88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089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0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62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要“帮忙”,印度拒绝了
-
“他想在大马士革建特朗普大厦”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
中方严管稀土出口,印度也“慌了”
-
“他有望在狱中赢得市长选举”
-
石破茂再强硬表态:美国,还不降
-
美方吹风会:中美都不想“脱钩”,同意税率下调115%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