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淼:(有良知的)日本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关键字: 南京大屠杀日本右翼日本右翼狡辩安倍晋三军国主义日军暴行【今天是国家公祭日,特再刊专栏作者李淼的相关文章,以示纪念。】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南京大屠杀”——这个中日关系上的“死结”之一。
包括家父在内,当我谈到我想写写南京大屠杀的“真相”的时候,很多长辈都忧心忡忡地劝我别写,因为“政治因素太多”,而且“哪句话说不对,就会被人揪出来”。他们是为了我好,我知道。是的,我明白现而今的网络环境里,一天到晚等着扒别人皮、打别人脸,甚至用这个来给自己增加“政治资本”,甚至仅仅是为了“走红涨粉”的喷子着实不少,但是可惜,第一我不怕,第二我根本不在乎。
我只想写出我的文字,有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文字。
然后给你们这帮小天使看。
开始想写“南京大屠杀”的契机,是因为从去年年底开始,我着实地被一些日本政客的言论恶心到了。自民党的原田义昭议员,公然在广播和街头演说中表明:“我国(日本)应当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
而现任首相安倍晋三也在2015年8月14日的“战后70年讲话”中提到:“现在的日本民众里,有80%以上都出生在战后的时代里。我们的子孙后代们跟那场战争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不能让他们都背负上需要不停地谢罪的命运。”
熟悉我的人大多知道,我对“日本人”这个群体完全不反感;真正让我反感的,是“无耻的人”。
而所幸,多亏了之前对《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资料的收集,让我知道了一位非常有胆识,而且行动力超强的记者,清水洁。他在2015年写了一本《调查“南京事件”》,应该可以看为日本最新的,对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的工作。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记者,他在书中所罗列出的,对多名参加过占领南京的日本老兵的采访,甚至是日记、录音等等第一手材料,不仅正面回击了那些日本右翼政客“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谬论,同时也给作为中国人的我,展现了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侧面:日本军人亲身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因为这本书在国内并未出版,我本人也没有关于擅自使用这本书所罗列的证据和证词,来联系过清水先生,所以出自版权上的考虑,我无法放上原书的过多内容,同时也不应使用原书中的照片及配图。这点还请各位谅解。
1. 日本政客“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逻辑,究竟有何问题?
大部分关于“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a. 日本军队并未进行屠杀,而是正常的作战,以及对游击队的清剿;
b. 当时南京人口只有20万人,所以“屠杀30万人”是无稽之谈;
c. 所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几乎都是伪造照片;
d. 中国方面只有一些“事件当事中国人”的单方面证词,是“反日宣传”;
而我们最常看到的报道,是“日本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新闻。
很遗憾,以上的信息都是假的。
我们先来说说日本政客提出的“正常作战”和“清剿游击队”的说法。
根据日本陆军留下的作战资料,自1937年8月15日起,因为淞沪会战的爆发,导致了在南京的日本侨民安全受到了威胁(因为当时南京是我国首都,有很多日本的驻华机构都坐落在南京),因此开始了对南京周边的军事目标的空袭。
然而事实是,在8月15日之前,在南京的所有日本侨民和机构都已经悉数乘火车迁往了华北地区。日本以“保护侨民”的借口,对南京郊外的两处机场进行了破坏,这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战争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对于1937年爆发的三次标志性中日冲突: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命名中都没有出现“战争”的词语:卢沟桥事变”,“上海事变”,以及“南京事件”。这是因为根据1928年国际联盟所发布的《非战公约》中,限定了签约各国“可在自卫的范围之内行使武力”,并且这类行为不会被定义为“战争”,其他各国应当保持中立。所以如果日本可以找到“保护国民”的借口,便可以堂而皇之地侵略中国——与此同时其他签约各国还不得不保持中立。
使用“事变”这一词语,使日本在当时的对国内宣传中,成功地扮演了“保护本国国民”,“维护国家主权”的受害者角色,煽动起了国民的爱国热情。而战后,这一叫法也同样沿用至今。
而日本军队在淞沪会战结束前夕的10月20日,便急匆匆从日本本土新组成了第十军团,由三个师团构成。11月15日,第十军团开始向南京进发。而从陆军留下的记录中,当年12月1日,由裕仁天皇和陆军大本营签署的《大陆令第八号》才正式发送到日本军队,内容是:
“中国方面军司令官,当与海军协同,攻取敌国首都南京。”
也就是说,军部的命令在12月1日才下达,而日军向南京的进发,其实早已在11月中旬便开始了。如果我们再往前看的话,其实8月15日开始的南京空袭,中国方面军就已经出现了进攻南京的意图。
所以对南京的进攻,其实是日本陆军失控的表现。
而在对南京的进攻中,有几条日军的军令,格外引人注目。
上海派遣军第九师团在12月5日收到的军令:“1. 根据上级判断,大部分中国战败军人已经便衣化,因此发现任何嫌疑人等,应立即拘捕并监禁; 2. 所有的青壮年男子都应被视作便衣化的战败兵,一经发现立即拘捕监禁。”
在这样的军令之下,进攻南京的日军部队,与日本海军完成了对南京城的包围之后,便开始在南京周围大举搜索全部青壮年男子,并以“游击队嫌疑”进行了关押。
12月13日凌晨3点10分,日军占领中山门。上午8点30分,第十六师团战车第一大队到达中山门,同时各支部队同时开始,从南部和东部攻击南京城墙。国崎支队到达浦口,切断了中国军队从下关北渡的退路;山田支队在海军的配合下攻克了乌龙山,向幕府山进发。
从13日凌晨起,由于日军攻势突然猛烈,大批难民及中国残兵为了躲避日军,被迫从南京北面的下关出逃,沿扬子江南岸一路向东逃走。在逃走的过程中,很多国军脱掉了军服,丢弃了武器,乔装为老百姓出逃。
- 原标题:(有良知的)日本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武守哲
-
“比美国先进20年,但中国稀土业要居安思危” 评论 106俄美元首通话超2小时,俄乌停火谈判有戏? 评论 77“特朗普的耳朵成了关键战场” 评论 27“法国情报部门让我干预大选,我拒绝了” 评论 78“学者回望:特朗普这个时期,是中国赶超美国分水岭” 评论 210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