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零《我们的中国》新书首发演讲:什么是中国
关键字: 李零李零新书我们的中国李零我们的中国李零新书首发演讲什么是中国有意思的是北京大学最近出了一套秦代竹简,里面讲到黄帝九州、大禹治水两套地理概念,放在一起。复原一下就可以画成这个图。▼
图上配的数恰好是铜镜上大家看到的后天八卦,而且按照这个数,配成了一个横竖斜怎么相加都为15的幻方图,而且图上九州跟《禹贡》的顺序是完全一样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巡行的顺序是一样的。把四渎标在四个角,把五岳标在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和中间,这跟刚刚的铜镜也是一样的。这是我简单跟大家描述一下《禹贡》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周行天下
中国这样大的一个地域,古代没几个人可以走完,除了帝王。
古代也有一些其他的旅行家,谁爱旅行,谁不爱旅行?农民天天种地,不会旅行;工人都在作坊里工作,不会旅行;商人、军人、帝王会旅行,还有读书人会旅行。读书人要找工作,到处劝说帝王给他们一个官做,现在叫“跑官”,古代叫“宦游”。要旅行,就要走路。古代的路很多,最主要的几条路就是我们说的三纵一横,纵道和横道构成大十字,是地域的基本坐标。▼
可以看到地图上颜色最深的大十字,是穿过山西到洛阳再从洛阳到南阳,再到襄阳、荆州。像杜甫的诗《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讲的就是从四川走这条路,最后到中原来,出三峡口到荆州然后北上。这条路现在不是最重要的交通路线,但是我们都知道,洛阳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中,穿过它的这道纵道和横道在古代是最重要的。这条纵道,现在是从大同到太原,到太原后有两条路,一条去风陵渡,一条到晋城,要到洛阳去古代人最常走的不是风陵渡,因为到了风陵渡主要就是去陕西了,古人都是从晋城穿过太行陉(过太行山),然后到洛阳。到了洛阳,下面这条道,古代叫“夏路”,恰好就标明了这个大十字是夏的纵道。而商代我们都知道,它基本是沿着今天的京广线,也就是傍着太行山的东路,邢台、邯郸、安阳、淇县,往下走会到郑州。为什么那么强调郑州?因为郑州恰好是商大十字的交叉路口,夺取夏地要在这里继续向东,向东有偃师商城,有垣曲商城等等。垣曲商城正好卡住河南去侯马的路,而且是重要的黄河渡口。
最左边的大十字,从包头经榆林到西安(咸阳),这条道是秦直道,秦以此为高速国防公路,秦是从西边起家,要夺取天下必须先打到“泾渭之会”的咸阳(西安)。
这三个大十字很重要,而这三个大十字又共用一条横道,就是今天的陇海线走过的这条道,中国古代所有重要的王都,都在这条线上。
▲这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三条纵线和一条横线。我们可以看到夏、商、周不仅是时间上的概念,也是三个不同的地理区块,分别是夏板块、商板块、周板块,三个板块合一才奠定了咱们“中国”概念最基础的东西。而且可以看到三条线,北纬35°线我叫它“三代王都线”,41°线是农牧分界线,农牧之间反复争夺的,是38°线。
▲这张图可以看到周人如何夺天下,从陕西宝鸡地区(岐周)要夺取西安附近的丰、镐。可是它要东进必须解决后方,所以依靠的就是《尚书·牧誓》里讲到的八国,西边和南边最主要的就是藏羌系的氐羌族和跟巴蜀地区有关的一些族,这些族帮助周人,给了他们巩固的后方,他们才能夺取东进路线的枢纽,建立宗周。然后还要花很多的时间,冲出潼关、冲出函谷关,夺取天下,夺取商的板块,而上海博物馆的竹简恰好描述了它进军的路线。第一要把西北方向泾水上游的地区征服,第二要把济水下游的丰、镐两个国家灭掉,然后冲出关隘,之后要解决鹿国和崇国,要解决舟国(就是郑州、新郑附近的国家,把河南这一块解决),然后从于(河南沁阳)翻太行山,进入晋东南地区的耆,也就是黎国。所以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板块和夏板块),然后再夺取最后一个板块,把商灭掉,这样才有了夏商周三分归一统的结局。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马雪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