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辛格&经济学人:美国不应一门心思搞垮中国,必须承认中国也要维护自身利益
【导读】 5月17日,经济学人网站刊发基辛格专访长文,题为“基辛格详解如何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
基于中美竞争、俄乌战争等国际政治现状,基辛格认为,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各自确信对方是战略意义上的威胁,正逐步走向对抗。而在他看来,人类的命运恰恰取决于中美两国能否和睦相处;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快速发展,留给中美双方寻找相处之道的时间窗口不到十年。
为此,基辛格向有志于解决这一问题的领导人提出了若干重要建议。他提出,建立一个以规则为基础,且欧洲、中国和印度都能参与的世界秩序是可能的。这或许可以取得一个好的结果,至少不是灾难性结局。这是当今超级大国领导人的职责。
观察者网编译此文,仅供参考。
【访谈/经济学人&基辛格,翻译/观察者网 杨晗轶】
基辛格先生将于5月27日迎来百岁诞辰。目前在世的人,没有谁比他更有国际事务方面的经验。他最初是一名学者,研究19世纪的外交;后来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在卸任后的46年里,又屡屡给各个国家的君主、总统和首相担任顾问和特使。基辛格先生忧心忡忡地说:“(中美)双方都确信对方是战略意义上的威胁,我们正在走向大国对抗。”
4月底,《经济学人》与基辛格先生长谈八个多小时,讨论如何防止中美从角逐滑向战争。如今的基辛格身形佝偻、步履蹒跚,但头脑依然敏锐如针。他构思着接下来的两本书——一本关于人工智能,一本关于联盟的本质——比起梳理过去,他对展望未来更有兴趣。
中美两国围绕科技和经济领先地位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令基辛格先生感到忧虑。在俄罗斯坠入中国影响力轨道、战争乌云笼罩欧洲东线的同时,他还担心人工智能即将极大程度地加剧中美对立。在世界范围内,势力均衡和战争的科技基础正在如此快速地发生变化,以至于各国在很多方面找不到任何既定原则去建构秩序。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就可能诉诸武力。他说:“我们面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经典局势,在政治上双方都没有多少让步的余地,均衡一旦被打破,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基辛格:如何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截图来自经济学人
因为在越南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基辛格先生被许多人斥为战争贩子,但他认为自己一生工作的重点恰恰在于避免大国冲突。在目睹纳粹德国血腥屠戮,导致自己13名近亲惨死之后,基辛格坚信,防止毁灭性冲突的唯一方法是冷静务实的外交,最好能得到共同价值观的巩固。
他说:“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我这一生都在努力尝试这样做。”在他看来,人类的命运取决于中美两国能否和睦相处。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留给双方寻找相处之道的时间,只剩下未来五到十年。
基辛格先生给有志(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领导人提出了一些开放性建议:“冷酷地认清你所处的位置。”本着这种态度,避免战争首先要分析中国为什么越来越躁动。尽管基辛格以对华和解的立场著称,但他也注意到,中国的许多思想家认为美国正在走下坡路,“因此,作为历史演变的结果,他们最终将取代我们。”
他认为中国领导层对西方政策制定者所说的基于规则的全球秩序怀有怨气,觉得这实际上是美国的规则、美国的秩序。中国领导层认为受到了侮辱,(这种秩序)是西方居高临下的交易,如果中国表现得好,就赐给中国一些优待——中国当然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有权获得优待。事实上,中国一些人认为指望美国平等相待是愚蠢的,永远不可能。
然而,基辛格先生也警告美国不要曲解中国的志向。在华盛顿,“人们说中国想要主宰世界……但中国其实只是想变得强大,并没有希特勒那种主宰世界的倾向,不论现在还是过去,这都不是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想法。”
基辛格说,纳粹德国发动战争是无可避免的,因为希特勒需要战争,但中国不同。他跟从毛泽东以来的许多位中国领导人打过交道,对他们意识形态的坚定毫不怀疑,但认为这与他们对国家利益和国家能力的敏锐感知始终密不可分。
在基辛格先生眼里,中国的体制更偏向儒家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这让中国领导人在国家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地积蓄力量,然后取得成就,赢得尊重。中国领导人希望在国际体系中拥有对自身利益的最终裁决权,并获得外界承认。“如果中国取得了优势、真正可以利用的优势,会把它推向极致,把中国文化强加于他人吗?”他问。“我不知道。我的直觉是不会……但我相信我们有能力,通过外交和武力手段相结合,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面对中国的雄心,美国的自然反应一种是探究这种挑战,来寻求维持两个大国之间的均衡,另一种是在两国之间建立长期对话机制。中国“正在努力扮演全球性角色。我们必须处处评估双方对战略角色的构想是否兼容。”如果不兼容,那么是否动用武力就会成为一个问题。“中国和美国有没有可能避免全面战争的威胁,实现共存?我以前乃至现在,都认为有。”但他承认,双方不一定能和平共处。他说:“这条路也可能走不通,因此,我们的军事实力必须足够强,来承受共存的失败。”
当前紧迫的考验,是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表现。基辛格回忆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时,只有毛泽东有权就台湾问题进行谈判。“尼克松每次提出某个具体话题时,毛泽东都会说,‘这些问题应该让周总理跟基辛格去讨论,我讨论哲学问题。’……但在谈到台湾时,他非常明确。他说:‘他们(台湾)是一批反革命分子……我们可以暂时不要台湾,再过一百年再去管它。’我们总有一天会解决这件事情,但距离很远。”
基辛格先生认为,尼克松和毛泽东之间就台湾问题达成的谅解本来是以百年为期,但只过了五十年,就被特朗普推翻了。他想在贸易问题上迫使中国让步,来夸大自己的强硬形象。拜登政府在政策上延续了特朗普的做法,只不过措辞更强调自由主义。
在台湾问题上,基辛格先生不希望选择这条(通往冲突的)道路,因为一场乌克兰式的战争会毁灭台湾,彻底破坏世界经济。战争还可能导致中国遭遇内部挫折,而国内动荡正是其领导人的心头大患。
和平的希望源于人们对战争的恐惧。麻烦的是双方都没有太多让步的余地。每位中国领导人都宣称台湾和中国(大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与此同时,“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美国要在保全自己其他地区地位的情况下放弃台湾,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基辛格先生根据自己在任期间的经验,提出了摆脱当前僵局的办法:先降温,然后逐步建立信心和工作关系。美国总统与其向中方罗列自己的不满,不如说:“主席先生,现在我们对和平构成了最大的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有能力毁灭人类。”中国和美国可以在对外不做任何宣布的情况下,力求保持克制。
在决策方面,向来不喜欢官僚主义的基辛格先生希望看到中美成立顾问小组,保持通气,默契协作。双方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但美国可以更谨慎地部署军事力量,尽量打消关于对其支持台湾独立的疑虑。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匈牙利总理:只有俄美两国达成相关协议,战火才会停止
2023-05-24 07:40 乌克兰之殇 -
谢锋向在美中国留学生致问候信:愿同你们共守报国之志
2023-05-24 07:32 中美关系 -
谢锋向全美侨胞致函问候:欢迎常回家看看
2023-05-24 07:15 -
驻美大使谢锋抵美履新:我为捍卫中国利益而来
2023-05-24 07:10 中美关系 -
他首秀就遭美资深记者拷问:美国可以,中国就不可以?
2023-05-23 22:20 中美关系 -
“美台21世纪贸易倡议”第一部分协议谈判完成,商务部:坚决反对
2023-05-23 21:38 -
驻日大使吴江浩会见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萩生田光一
2023-05-23 20:24 中日关系 -
秦刚会见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
2023-05-23 20:13 中国外交 -
丹麦提议7月召开乌克兰和谈会议,需中印等参加,外交部回应
2023-05-23 20:12 乌克兰之殇 -
李强向中俄商务论坛致贺信
2023-05-23 20:05 中俄关系 -
欧洲能源危机结束?卡塔尔:最糟糕的还没到来
2023-05-23 19:20 能源战略 -
“除非我们改弦易辙,否则美国正走向毁灭”
2023-05-23 17:12 美国政治 -
欧盟闭门会上,德匈外长吵起来了
2023-05-23 16:46 -
“若对话积极,或具备韩中日领导人会议氛围”,外交部回应
2023-05-23 16:00 中国外交 -
交通运输部:初步判断失事渔船船内已无幸存人员
2023-05-23 15:57 -
美政府取消2亿美元合同,因与中国政府有联系?中方回应
2023-05-23 15:51 中国外交 -
莫迪被指“拉踩”中国:别信某大国,印度才靠谱…
2023-05-23 15:51 龙象之间 -
新任驻美大使即将抵美?外交部回应
2023-05-23 15:37 中美关系 -
日本正式出台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措施,中方回应
2023-05-23 15:05 日本 -
德总理吐槽:这种行为太疯狂了!
2023-05-23 14:26
相关推荐 -
驻美大使谢锋抵美履新:我为捍卫中国利益而来 评论 68他首秀就遭美资深记者拷问:美国可以,中国就不可以? 评论 186南宁市长鞠躬道歉 评论 464日本正式出台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措施,中方回应 评论 416投资2亿的地铁站为何成“孤岛”? 评论 305最新闻 Hot
-
“欧盟已开始为乌克兰培训F-16飞行员”
-
驻美大使谢锋抵美履新:我为捍卫中国利益而来
-
“西方媒体对西藏的偏见,可能因为这两个目的”
-
俄总理首次访华,提到了这句唐诗
-
“西藏文化被中国政府保护的很好,我想举两个例子”
-
特朗普猛批:这是干预选举!
-
俄国防部:共歼灭70余人
-
想震慑谁?美军展示秘密钻地武器,却马上删了
-
欧盟闭门会上,德匈外长吵起来了
-
“除非我们改弦易辙,否则美国正走向毁灭”
-
欧洲能源危机结束?卡塔尔:最糟糕的还没到来
-
他首秀就遭美资深记者拷问:美国可以,中国就不可以?
-
投资2亿的地铁站为何成“孤岛”?
-
德方:中方严厉反应,看来G7措辞不软啊
-
南宁市长鞠躬道歉
-
“布林肯脚下的路,中国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