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景芳:当人更好,还是当AI化的人更好?
关键字: 郝景芳 雨果奖郝景芳 北京折叠郝景芳《人之彼岸》郝景芳 AI 人工智能阿尔法狗vs柯洁人工智能与人对比第二个难点,理解他人的能力。
即便人工智能未来能够把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都学习到, 建构起“世界知识体系”,但在理解情境相关的问题时,仍面临如何调用正确信息的问题。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生气,应该从他们环境和背景的海量信息中调用哪些知识,来理解他生气的理由?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对人而言,这不成问题,我们能非常容易猜测到,对生气的两个人而言,什么是重要的因素,什么是有可能导致他们愤怒的导火索。这主要是源于我们对人的理解,对我们自己和周围人的理解,我们知道什么样的信息会引人兴奋,什么样的信息会让人沮丧。读心的能力让我们轻易做出推断。
至少目前人工智能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且不说理解复杂的场景,仅仅就“树上蹲着五只鸟,开枪打下来一只,还剩几只”这样的问题,它们也还回答不上来。它们无法推断,鸟儿因为害怕,就会逃走。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所说:“如果不是建立在一个庞大的关于外部世界以及他人意图的内隐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语言本身并不起作用。”缺乏对于他人心理的常识系统,使得人工智能仍然难以“理解”人类日常的语言。
未来人工智能有可能学会读懂人类的情感和意图吗?
很多人都提到,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精细识别人类的表情,能够读懂人的情绪。是的,人类的情绪属于一种外显图像,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这和识别东北虎、识别癌细胞类似,是图像识别的一个范畴。但这和理解人的情感完全是两回事。即便它们未来能从图像上识别出一个人此时的情绪,想要“解释”此人的情绪,也需要远为复杂的对人心的理解。
也有很多人提到,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与人对话理解人的情感。但这实际上也离得很远。目前它们能做的只是智能对应,当听到人类说出句子A,在语料库中寻求识别匹配最合适的行为或回应。当你说“我不开心”,它们可以匹配说“多喝点热水”,但不理解什么是开心。如果想让它们分析不开心的理由,推测不开心之后的做法,就远远不够了。其中的差别可以形容为:人工智能使用语言,是匹配句子和句子。而人类使用语言,是匹配句子和真实内心的感觉。
人工智能识别人类情感和意图,还有可能有更本质的困难,那就是人工智能无法以自己映照他人。
人类识别他人的情感和意图,并不是因为大数据学习。实际上人一生能遇见的人、交谈和交往的经历都是很有限的。人能够从少数经历中学到有关他人的很多情感和行为知识, 能直觉感知他人的心境,不是因为人类头脑处理能力更快, 而是因为人类能够以自己映照他人,将心比心。
最直接的映照,是镜面反射。人脑中有一些细胞,能够直接反射他人的行为意图,叫作镜像神经元。这种神经元不仅人类拥有,在较高级的灵长类动物头脑中也有。当一个人看见另一个人拿起锤子,自己即使手里没有锤子,与“动手砸”相关的神经元也会“亮”起来。
这种“读懂他人”属于生理性质的,大脑对他人的意图直接有反映,反映出来的意图,可以被观看者直接感受到, 因此叫“镜像神经元”。人工智能可能生成这种直接的反映吗?缺乏生理共同点,应该不太可能。
另一方面,人们可以用自我观察映照出他人的情感和意图。面对一个情境的分析,人们可以把自己代入同样的情境, 假想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能够让人悲欢离合的影视文学,就是因为人有代入感,才会让人喜爱。这一方面来源于人类的情感相似性,都有人之常情,另一方面人可以通过读取自己的心思过程,以己度人。
也就是说,人类对他人的理解,除了可以“外部观察”和“语言交流”,还能有“内部观察”。事实上,“内部观察”是如此强大,我们对于很多从来没见过的事情,只要代入自己想想,就能对其中的前因后果猜出个大概。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机器完全没有类人的情感,仅靠“外部观察”和“语言交流”,能达到同样的理解他人的效果吗?我不知道。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 原标题:郝景芳:当人更好,还是当AI化的人更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李泠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评论 52“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73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32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48“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204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
又作妖,美议员要提案强制英伟达芯片植入定位系统
-
“普京接受了邀请”
-
特朗普暗示:他俩可以接班
-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
威胁美国后又滑跪,日本财长:不抛美债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