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裔:“浓眉大眼”的瑞典,怎么也病了?
最后更新: 2020-09-05 09:10:53四
康有为没有这样的机会看到他所赞赏的瑞典的内部问题。不过,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已经目睹了他赞赏的另一个欧洲强国命运的戏剧性反转。
在20世纪初,康有为最为推崇的列强其实是德国。在《德国游记》里,康为有称“德政治第一,武备第一,文学第一,警察第一,工商第一,道路,都邑,宫室第一。乃至相好第一,音乐第一。乃至全国山水之秀绿亦第一。”在政治上,康有为认为德国拥有一个权力比较集中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议会制相比,更适合于帝国主义争霸时代,而德国的联邦制也具有很强的中央集权倾向,适合在这个“万国竞争”时代,实现对周边国家的吞并。在20世纪初,康有为甚至预言,德国会在不久之后打败英国,统合欧洲大陆。
一战爆发之后,康有为竭力反对中国加入协约国一边作战;1917年,长居青岛的康有为支持了张勋复辟,而德国政府也寄希望于通过支持张勋,换取中国不参加协约国对德作战。然而,一年之后,德国就在一战之中落败。康有为的判断,遭到了现实无情的打脸。
在《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中,我曾经分析过康有为的德国观察遭遇失败的原因。他虽然对德国考察甚勤,亲访数十个德国城市,但过快地在德国的当下制度和德国的崛起之间建立起因果关系,并认为这种关系是可以复制的,而没有去关注和分析德国当时面临着的深重的内外危机:从外部来看,德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本来就非常脆弱,威廉二世放弃了俾斯麦的结盟政策,四处树敌,导致德国地缘政治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国内,容克贵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三股势力竞争领导权,威廉二世缺乏政治领导能力,无力将三股势力整合起来。德国政制集权于一个缺乏政治领导能力的君主,在当时已经在酝酿着巨大的危机,而一战只不过是让这个危机集中暴露出来而已。
康有为并没有真正总结过他的德国观察的失败原因。但他的视觉偏差,其实正是过去一百年中国的西方观察者常犯的错误——看到对方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高,即心生羡慕,进而追问该国何以达到繁荣,而现存的制度,就被想当然地当成其繁荣的原因。这同时也是许多西方的许多辉格派历史叙事常见的思维模式,这种叙事的实践目的在于确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具体的做法是从当下的成功进行各种“倒推”,论证本国“自古以来”人种高贵、文化繁盛、制度优越,等等等。一旦其他国家的精英听信这套论述,建立和维护国际体系中的支配关系的成本就会低得多。
然而一个国家的繁荣可能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其现存的制度完全有可能在前一个时代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但在发展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就不再有那么大优势,甚至一些方面还可能成为消极的因素。比如说,一个对美国作粗略观察的人,一方面看到美国的强大,一方面看到了美国华尔街代表的这套金融体系的强大,很容易得出一个因果关系:华尔街代表的这套金融体系是美国强大的根基,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然而这从根本上是一种“短路”式的思维方式。对美国作更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美国金融利益集团的过于强大,已经是一个抑制美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因素,对美国社会的健康运作和美国的全球霸权构成了深刻的威胁;退一万步说,即便将美国的金融体系称为美国强大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一种无法复制的经验,因为全球金融霸权只能有一个,美国不会允许任何国家通过复制它的经验达到霸权地位。
所幸的是,新冠疫情无情地在瑞典神话上撕开一道口子,让我们看到其社会治理的内部问题,从而避免当年康有为在德国观察上犯的“短路”错误。我们可以看到,瑞典是一个承平日久、缺乏动员传统的社会,从政府到民众,两百年来都没有遭遇过严重的挑战,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让许多人相信,和平是唾手可得的,自由和平等是理所当然的,瑞典政客和媒体高高在上,动辄批评这个国家不民主那个国家缺人权,缺乏一种同理心,去理解其他地缘政治环境恶劣、资源竞争的国家的生存处境;这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其人口规模相比,其工业体系可以说是相当强大,但产业部门并不完整,无法生产足够的测试试剂。在疫情持续期间,瑞典从中国进口了大量测试试剂,也毫无意外地发生了对中国测试试剂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事件。
CNBC此前报道:瑞典因自己的防疫策略,被北欧国家孤立
瑞典的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财政压力,经历了一定的市场化和权力下放改革,成本得到了控制,但服务质量和整个体系的内部协调程度,却在产生新的危机。最后,由于向中东移民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内部的政治分歧,瑞典右翼势力强势崛起,社会民主党的领导权被弱化,瑞典当下的政局是碎片化的,面对新冠疫情,缺乏有担当的政党和政治领导人。
事实证明,面对着全球形势的剧变,不管是采取新自由主义模式,还是采取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许多发达国家都需要认真地考虑自我改革。过去数十年中,发达国家常见的改革是社会民主主义模式向新自由主义模式靠拢。这种改革在减轻财政压力、增强社会福利体系的可持续性方面或许是有一定效果的,但也有可能在其他方面付出代价。在新冠疫情的挑战下,一些走错了的改革,也许就要老老实实地改回去。那种认为彼岸的发达国家已经准备好了一个理想的制度等待着我们,只要向着彼岸前进就能够获得和平、自由和繁荣的想法,最终不过是一个幻觉。
2020年,如果我只是在斯德哥尔摩停留一天半,而没有经历过后面的疫情,我有很大的几率成为一个“瑞吹”。然而疫情无情地撕下了各国为自己精心打造的妆容,几乎每个国家都素面朝天、狼狈不堪。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新自由主义的堡垒美国,还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堡垒瑞典,都受到了疫情的沉重打击。偶像走向黄昏的时刻,也是“思想解放”的时刻。当各国一起卸掉妆容,人们才能够实事求是地比较,哪些国家做得更好一些,在哪些地方做对了,在哪些地方做错了。
在康有为的游记中,跨国旅行被赋予“神农尝百草”的意义——他要为病重的中国寻找一味治病的药方。康有为并不是简单地假定“中国有病,西方有药”,他有一个以公羊学“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基础的解释框架,在欧游途中,其实也不断地反思西方自身的疾病。
然而自从上世纪80年代重新打开国门,“中国有病,西方有药”确实成了许多知识人的潜意识,即便像康有为一样偶尔反思一下西方自身的疾病,也会被视为心态封闭的症状。但在2020年的疫情中,朴素的常识就可以告诉我们,美国真的病了,不仅疫情控制一塌糊涂,其执政者在其他的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特征,并且将过去数十年中被我们是为“药”的许多实践视为“病”;甚至连“浓眉大眼”的瑞典,也病了,其引以为傲的社会福利体系在疫情期间的表现可以说是灾难性的。究竟什么是“病”,什么是“药”,过去40年里人们最为熟悉的那套认知框架,或许已经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了。
怎么办呢?在姜文2018年上映的电影《邪不压正》里,“前浪”蓝青峰对不断“找爹”的“后浪”李天然说:“你该找个自个儿的儿子了。”在影片的最后,李天然站在屋顶上极目远眺,背后是蓝色的天空,风吹起了他的长衫。二十世纪中国有一幅著名的油画与这个画面非常相似,只不过年轻的主人公的右手夹着一把红色的雨伞。百年来仁人志士奋斗探索历程的诸多精髓,就凝聚在这句话和这个画面之中。2020年,也许是我们重温它们的恰当时候。
《邪不压正》电影片尾截图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行走自贸区】平潭自贸片区:政府服务“跑在前” 筑起“金巢”引“凤”来
2020-08-31 14:28 行走自贸区 -
95后只会吃喝玩乐?我不服!
2020-08-30 11:15 -
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人民警察队伍授旗并致训词引发热烈反响
2020-08-29 16:17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外交部:杨洁篪19日起将访问新加坡、韩国
2020-08-19 15:43 中国外交 -
-
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第6届立法会继续履职,不少于1年
2020-08-11 18:35 香港 -
东航一航班“机械故障”,紧急备降
2020-08-09 20:06 航空安全 -
8岁童星当评委遭质疑,经纪人:你们有她出名吗?
2020-08-04 22:51 -
蓬佩奥炮制“中美接触失败论”,外交部驳斥
2020-07-29 16:06 中美关系 -
蓬佩奥发表反华演讲,华春莹推特双语回击
2020-07-24 11:39 中美关系 -
全力以赴打好旧区改造攻坚战!上海设立这一重要平台,李强龚正今日前往调研
2020-07-13 19:59 上海观察 -
-
中国武协:习武者不得自封大师、掌门等称号
2020-07-09 13:27 -
恐怖主义头领也常争论:敌人是英美异教徒,还是不纯净的穆斯林?
2020-06-17 07:56 -
浙江温岭一槽罐车爆炸,致10死117伤
2020-06-13 18:20 安全生产 -
最新排名:清华首进前15,英美高校显疲态
2020-06-10 16:01 中西教育 -
武大老牌坊遭搅拌车撞击后受损,建于1937年
2020-06-06 16:18 -
网信办等8部门集中开展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
2020-06-05 14:05 -
全力救治109天 四省医护接力救回的小伙回家了
2020-05-30 11:3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总书记与我们在一起丨听党指挥 闻令而动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英雄军队
2020-05-28 09:30 2020两会
相关推荐 -
美国全球封杀华为昇腾芯片?“无理且自大” 评论 172“特朗普最大的中东外交豪赌” 评论 48拿错剧本?特朗普在沙特演讲:美国不再说教了 评论 190脑洞很大!前北约秘书长:新组织D7,可对付中美 评论 485“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140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