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阳:新时代的“通三统”——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的复兴
最后更新: 2023-09-10 16:15:07好像这是中国比较独特的问题。中国人尤其是老一代,叶落归根的观念非常强。最早19世纪中国开始移民到美国去打苦工,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人死了怎么回来?我有一个香港朋友有一个很好的研究,指出当时是用棺材运回来,整个运的过程很复杂。中国人怎么会那么复杂,埋在哪儿不行,非要回来。我可以再补充一个,有一些现象是中国文明特有的。
例如在台湾,两蒋的遗体问题是个非常大的政治问题,蒋介石已经死了那么多年了,却不能安葬,老是放在上面,因为按中国传统他要回老家的祖坟去安葬。这个问题在台湾变成了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两蒋一定要回大陆安葬,实际成为国民党坚持“中国认同”的一个象征性事情。我们知道蒋家第三代很惨,蒋家第三代男的基本上都死光了,而且死的很早,都是很早死的,台湾人是比较相信风水的,风水师就认为,这是因为两蒋棺材老是暴露在外面,破风水的,不利后代。这些问题是中国文明当中比较独特的,非常麻烦。
两蒋最近是安葬了,但是仍然不叫正式入土,而是叫“借葬”,暂时入土,也就是临时的安葬,以后仍然要迁回老家去安葬的。我们不要小看这些事情,这次连战,宋楚瑜回大陆拜祖宗三跪九叩,我们都很感动,感动什么呢?有中国文明的因子在里面。我们最近从连战在大陆的讲话也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历史文明对整个中国和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我今天想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要重新去看我们的中国。可能我们对中国的了解都还只是刚刚开始,我们要重新去了解。包括这25年的改革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成就,都需要重新了解。 要重新认识中国改革成功与毛泽东时代的联系和连续性,重新认识整个传统中国历史文明对现代中国的奠基性。我们今天要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套用从前中国公羊学的一个说法,就是要达成新时代的“通三统”
总结地说,21世纪最大的问题是要重新去认识中国,而且要在比较当中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我们中国。因此有一点我不希望被误解。我不同意有些人主张可以完全不理会西方,就中国研究中国。我历来强调的是,要深入研究中国,必须首先研究西方。因为事实上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世界中,西方的影响无所不在。所以研究中国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研究西方,只有深入研究西方,我们才能有自己的辨别能力。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100多年来实际上我们都是用西方的视角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西方的。中国人从20世纪以来,当我们说“中国是这样这样”时,实际总是隐含着“西方是那样那样”的看法。20世纪以来,所有谈论中国其实都是在做这类比较。比较本身没有任何不好,问题只在于很多人自以为了解的很多东西实际是靠不住的,你以为你了解西方,但通常而言大言不惭谈西方如此这般的,其实都是对西方不甚了解的人。我们深入了解西方以后,就会知道很多中国人所说的西方都是不知所谓的东西,西方并不是象这些人谈论的那样肤浅。成天说点西方意识形态的外在话语例如什么民主自由之类是容易的,不需要什么智商的,但要深入认识西方则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的,即使西方人本身也并一定就是了解西方的,就象我今天所说并非中国人就一定了解中国一样。要认识西方和认识中国都是要化大力气大功夫的。
中国人真正了解西方的其实不多,乱套西方的多。比如说,今天的中国人其实人人都在参考所谓西方,我们当然要不断参考西方,问题是怎么个参考法。比如说我们今年是2005年,是不是中国的2005年就是要参考西方的2005年?是不是2003的北大改革就是要参考最新最近的哈佛大学的做法?这种胡乱的所谓“国际接轨”就是没有头脑的参考,就是根本不懂西方历史的表现。
我个人认为,今日中国最值得参考的西方,可能是1800年前后的英国和1900年前后的美国,比较接近2000年左右的中国。1800年前后的英国是英国工业革命造成英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1780年以后,一方面是大幅度的经济增长,一方面是大规模的贫富差距,社会矛盾尖锐,我们需要了解英国在其现代转型的这个关键期是如何解决现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尖锐社会分化和社会冲突的。另外是1900年前后的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从1870年到1930年左右是美国的现代转型期,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发生最大的变化,同样是一方面的高速经济增长,一方面是巨大的社会分化和社会冲突,所有的情况都同我们现在非常相像,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有对于美国新富人阶层的强烈抨击。
这一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一直到三十年代罗斯福的所谓“新政自由主义”才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政治格局,是一个社会各方多少可以接受的,大家妥协的产物,虽然很多人仍然不满意,但是好歹多多少少有了一定的社会共识。英国和美国在现代转型的关键期的许多做法对我们是有参考价值的。因此我们对于西方的了解和参考,是要从我们的问题意识出发,才能知道西方的哪些方面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因此问题并不是要把研究中国和研究西方分开来,而是要更深入、更广阔地研究西方。我们要大规模的研究西方,深入地研究西方的整个历史,即使暂时我们做不到,但是要有这个心。不管怎么样,西方在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只有造成一大批深入了解西方的人,就会发觉很多人说的所谓西方往往是胡说八道,所以研究中国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研究西方。
- 原标题:新时代的“通三统”——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的复兴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子怡 
-
欧美艺人回归中国演出市场!西城男孩上海震撼开唱
2023-09-10 11:47 -
守正创新,东方卫视持续探索融合发展新业态
2023-09-09 18:17 -
博物馆非馆方讲解乱象调查:讲解员讲了一路野史
2023-08-02 07:31 -
白玉兰奖最佳男女主角公布
2023-06-23 22:20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不学习,关着门去讲东方故事,挺要命的”
2023-06-23 17:27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被问“配音表演”现象,段奕宏的回答亮了
2023-06-22 14:3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奈飞拍不出《三体》内核,但肯砸钱讲中国故事挺好”
2023-06-20 19:0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刚刚,奈飞版《三体》发布首个预告
2023-06-18 16:58 -
“香港人工很贵,超支超期就完蛋了,但是在内地…”
2023-06-17 17:4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舒淇是第一人选,不希望拍部女性电影去煽动性别对立”
2023-06-15 21:55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中国文博界泰斗孙机辞世,享年94岁
2023-06-15 12:35 考古 -
“我原以为电影都是好莱坞式的,后来发现…”
2023-06-14 16:14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为何没人看中文的?我们不应只追求内地几十亿票房”
2023-06-11 14:0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上海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周官方宣传片发布
2023-06-10 13:47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变革时代如何迎来幸福曙光?曹慰德:中国在走一条幸福的路
2023-06-07 14:06 -
数字赋能,全民共享!静安数字素养科普进校园!
2023-06-03 15:56 上海观察 -
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布国际短片展映片单
2023-06-02 23:01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上海国际电影节引发海外行业媒体关注
2023-05-26 15:15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白玉兰奖入围名单公布,《三体》《这就是中国》等在列
2023-05-26 10:45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上海国际电影节公布四个片单部分影片
2023-05-24 20:43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
越南总理表态:越美谈判,不能影响其他市场
-
“关税正在扼杀企业对美投资意愿,市场重心或转向”
-
“谈判推迟,美国又提要求”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