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阳:新时代的“通三统”——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的复兴
最后更新: 2023-09-10 16:15:07【导读】 【导读】百年来有关于中西古今文化的争议,大部分都集中在传统问题上,并且这一问题在任何时代都会被反复讨论,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议题。本文作者曾提出当代中国同时包含着三种不同的传统,分别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或儒家文化)、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传统(毛泽东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市场自由传统(邓小平的传统)。
这三种传统在当代中国同时存在、互融互通,是一个中国历史的连续统,因此被作者称为“通三统”。“通三统”并不是要将上述三个传统融合成为一个传统,而是继续相互协作、形成张力,构成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使中国社会的发展继续保持特殊的活力,使中华文明的复兴充满前进的动力。
本文根据作者在2005年5月12日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明德论坛—北京共识”的同题讲演整理而成。记录稿由苏延芳整理,经作者审订。本刊有所删节。
甘阳:这次演讲的题目“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源于2004年底《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编者注:见2004年12月29日该报第三版)的一个采访。当时说了一个很不成熟也很简单的看法,即我们目前在中国可以看到三种传统,一个是改革25年来形成的传统,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很多观念包括很多词汇,基本上都已经深入人心,融入中国人词汇的一部分,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基本上是以市场为中心延伸出来的很多为我们今天熟悉的概念,例如自由、权利等等。
另外一个传统则是共和国开国以来,毛泽东时代所形成的传统,这个传统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平等,是一个追求平等和正义的这样一个传统。我们今天可以看得出来,毛泽东时代的平等传统从90年代中后期以来表现得非常强势,从9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毛泽东时代就有很多的讨论,九十年代后期以来这个平等传统更是非常强劲。这在十年以前恐怕不大可能会想到,毛泽东时代的平等传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当中的一个强势传统。最后,当然就是中国文明数千年形成的文明传统,即通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或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常常难以准确描述,但在中国人日常生活当中的主要表现简单讲就是注重人情和乡情。
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当代中国的有些讨论当中,这三个传统似乎常常被置于一种互相排斥的状态,有些人会特别强调其中的一种传统而排斥其他的传统。大家可能都会感到,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充满着争论,这些争论有时候甚至影响到个人生活。已经有十几年友谊基础的好朋友,突然之间朋友们的看法不太一样了,分歧很严重了以后,朋友都很难做下去,很伤感情。
这就是因为一些比较大的争论,特别是涉及到对毛泽东时代的看法。现在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似乎正面看法比较容易被接受了,至少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如果有分歧也不一定会引起那么强的感情纠纷。但这仅仅是最近两三年的事,以往一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会争得剑拔弩张。因为实际上所谓中国文化的问题,背后带出来的是一个中、西文化的问题。你谈中国文化意味着你怎么看西方文化,隐含着一种比较中国跟西方的看法,这就是贯穿整个20世纪不断的中西文化争论。
一直到80年代的时候, 当时知识界的最大焦点是所谓“文化热”,文化热的主题就是又一次的“中西文化争论”。80年代文化争论的好处在于,它使当时知识分子重新接上了晚清知识分子对中国文明的问题意识,这就是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晚清以后整个中国文明突然彻底的瓦解了,从头到尾地瓦解掉了,不但是政治制度瓦解,经济制度瓦解,而且是文化和教育体系都全盘被瓦解。由于整个中国传统文明被瓦解,因此20世纪以来,无论是关于中国还是西方的研究,中国人引用的权威都是西方的。我们或许也会提到孔夫子,但是并不把他作为一个权威。但是最近两年情况似乎有变化,2004年底《南方周末》等国内几家报纸都说2004年是传统文化回归年。
今年是废除科举100年,我们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废除科举是什么意思,废除科举对于当时的中国读书人是什么样的冲击。打一个比方说,今天这里清华的学生,从小学考到初中,从初中考到高中,从高中考到大学,毕业的时候,突然下一个通知说,你们所有这些学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你学了这些东西都找不到工作, 你们会怎么样呢?你们肯定会疯了,有人恐怕会跳楼,这是非常震撼的。你们可以想见这样一种冲击吗?当时中国社会的瓦解是彻底性的,全面性的。
什么叫科举?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习惯用轻蔑的眼光去看所谓的科举。但科举说到底是整个中国社会维持精英系统再生产最基本的机制。在传统中国,理论上只要是读书人就都会去考科举,能考上进士的诚然不会很多,但你只要是读书人,就会想着去考科举,你下意识中就已经认同了一整套中国传统精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所以尽管你考不上进士,也是中国社会的基层精英。而且你可以一年一年的考,从前中国传统考进士没有年龄限制,可以考到七、八十岁。你考到七、八十岁还没考上,皇帝见这么大年纪还没考上,或许赐你一个进士。为什么?因为要给社会的潜在精英永远存一个希望,如此就可以维持精英系统再生产的运作。从隋唐开始,科举至少有1300多年,是传统中国最基本的政治-文化机制。
晚清废除科举无非意味传统中国的整个政治-文化机制的彻底崩溃和瓦解。整个科举制度的废除,整个机制崩溃了以后,中国面临一个全面重组中国社会的巨大任务。这样的一个社会怎么重新奠定组织一套新的机制,绝不是容易的事。在西方,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用了数百年才完成,而中国从晚清瓦解到现在是百年左右。我们今天仍然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从晚清瓦解到中国革命和中国改革的整个过程看成是寻求奠定现代中国的一个连续统。
Ramo提出的“北京共识”认为“北京共识”已经取代了“华盛顿共识”,他的具体看法是可以争论的。但Ramo提出这个看法的意义在于他提醒大家,理解中国是非常困难的,不能按照各种流俗的看法来了解中国。从西方的角度来说,二十一世纪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中国对西方是一个问题,因为西方统治全世界已经数百年,以西方为主形成的这个世界有一套他们的规范和程序,现在中国似乎像一个突然闯进来的人,导致整个系统都在摇荡。
怎么办?中国以后会怎么样?没有人知道。
- 原标题:新时代的“通三统”——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的复兴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子怡 
-
欧美艺人回归中国演出市场!西城男孩上海震撼开唱
2023-09-10 11:47 -
守正创新,东方卫视持续探索融合发展新业态
2023-09-09 18:17 -
博物馆非馆方讲解乱象调查:讲解员讲了一路野史
2023-08-02 07:31 -
白玉兰奖最佳男女主角公布
2023-06-23 22:20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不学习,关着门去讲东方故事,挺要命的”
2023-06-23 17:27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被问“配音表演”现象,段奕宏的回答亮了
2023-06-22 14:3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奈飞拍不出《三体》内核,但肯砸钱讲中国故事挺好”
2023-06-20 19:0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刚刚,奈飞版《三体》发布首个预告
2023-06-18 16:58 -
“香港人工很贵,超支超期就完蛋了,但是在内地…”
2023-06-17 17:4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舒淇是第一人选,不希望拍部女性电影去煽动性别对立”
2023-06-15 21:55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中国文博界泰斗孙机辞世,享年94岁
2023-06-15 12:35 考古 -
“我原以为电影都是好莱坞式的,后来发现…”
2023-06-14 16:14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为何没人看中文的?我们不应只追求内地几十亿票房”
2023-06-11 14:0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上海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周官方宣传片发布
2023-06-10 13:47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变革时代如何迎来幸福曙光?曹慰德:中国在走一条幸福的路
2023-06-07 14:06 -
数字赋能,全民共享!静安数字素养科普进校园!
2023-06-03 15:56 上海观察 -
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布国际短片展映片单
2023-06-02 23:01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上海国际电影节引发海外行业媒体关注
2023-05-26 15:15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白玉兰奖入围名单公布,《三体》《这就是中国》等在列
2023-05-26 10:45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上海国际电影节公布四个片单部分影片
2023-05-24 20:43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相关推荐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评论 34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评论 116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评论 211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评论 172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19最新闻 Hot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越南总理表态:越美谈判,不能影响其他市场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
“关税正在扼杀企业对美投资意愿,市场重心或转向”
-
“谈判推迟,美国又提要求”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
谁将继任教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