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正:九一八事变期间,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了些什么?
三
广东乡土意识从一开始就纠缠着国民党。冯自由撰写《兴中会会员人名事迹考》,记录了286名兴中会会员的生平事迹,其中271人是广东籍,占95%。毫不夸张地说,国民党的前身就是一个以海外广东人为纽带结合起来的团体。
这个现象即便在1924年国民党改组之后,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比如1926年,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吴永生竟然正式提案,要求所有报告、提案和决议都要翻译成粤语,并获得了通过。
蒋公作为浙江人却深陷广东帮之中,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应该不难想象。用他本人的话说:“粤人重地域而排外,其私心较任何一省为甚也。”
电影《革命者》以李大钊和蒋公为对手戏,勾画剧情冲突主线,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蒋公的籍贯和口音决定了他在国民党内的起点很低,绝不可能有电影里虚构的那种地位。
《革命者》海报
举个例子,蒋公早年在粤军中担任的基本都是参谋处长一类的幕僚官职务,很少有机会掌握带兵实权。我甚至觉得,这个经历造就了蒋公好谋无断的性格,为养成一代微操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正常逻辑,浙江人蒋公在广东帮会组织中很难有发迹的空间,但广东人的内讧成就了他: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发动兵变,炮轰孙中山总统府。
失去粤军的支持,孙中山陷入了无依靠的境地。这时,蒋公出现了,他来到永丰舰,坚定地站在了孙中山一边。这让孙中山安心不少,委以蒋公海军指挥权。在蒋公的保护下,孙中山脱离了危险。
这为后来蒋公担任黄埔军校校长,领导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黄埔建军是蒋公掌握军事实权的开始,也为国民党“党”“军”分裂埋下了伏笔。
然而这并不代表蒋公已经得到了孙记广东帮的信任,表现为:一、1924年国民党“一大”选举产生中央执行委员及候补委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瞿秋白、张国焘等共产党人都名列其中,蒋公却落选在外;二、黄埔军校不是他校长说了算,党权高于军权,校长受到党代表廖仲恺的节制。
这种不受信任的状态令蒋公非常不满,以至他一度拒绝出任校长之职。如果说粤军叛变为蒋公崭露头角提供了机会,那么国民党高层广东帮的内讧则为蒋公进一步上升提供了空间。
孙氏集团最核心的成员有“上三”“下三”之说,“上三”为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下三”为朱执信、邓铿、古应芬,清一色广东人。朱执信、邓铿早逝,及孙中山去世时,党内以汪精卫、胡汉民和廖仲恺地位最高。
偏巧胡汉民、汪精卫常有分歧,这就使蒋公有空间时而拉汪排胡,时而拉胡排汪,一步步扩充自己的权力。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遇刺身亡。查明主谋是国民党右派团体“文华堂”,而文华堂的骨干是胡毅生,他是胡汉民的堂弟。受其牵连,胡汉民不得不出访海外。
汪、胡、廖三人中,一下子就去了俩,蒋公成为了最大的得利者。不仅如此,他还迫使广东人许崇智交出了军权。
廖仲恺(资料图)
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爆发,蒋公又借此迫使汪精卫出洋。
据张国焘的说法,当时谭延闿曾跟他说:“广东这出戏,不能是军事独脚戏,总少不了一面政治招牌;……而且广东这个地方,也不好完全由外省人来掌握一切。……汪既不愿再干,有些人知道胡汉民快要回来了,有意要抬胡出来。”
一贯亲蒋的张静江则向张国焘预言:“这就证明广州的领导并没有把事情办好,现在只有让我们从外省来的人,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加以调整,从根本上来解决一切纠纷。”
谭、张二人立场不同,却不约而同地谈及了国民党内部广东人与外省人之间的尖锐矛盾。这个矛盾在北伐战争开始后,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你想想,蒋公进入上海见到虞洽卿,两人一张嘴飙出宁波话,是什么感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金以林研究员指出,为了抵制广东帮,蒋公羽翼丰满后开始大力发展江浙帮:
北伐前,他在国民党元老中着力捧出的张静江、为他作‘军师’的戴季陶、替他办党务的陈氏兄弟都是浙江人。北伐开始后,他大力拉拢在上海的浙江籍银行家、大商人虞洽卿等,在财力上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受到他特殊信任、曾参加同盟会而始终未加入国民党的盟兄黄郛也是浙江人。以后,在军队将领中最受他信任的陈诚、汤恩伯、胡宗南,主持特务工作的戴笠(军统)、徐恩曾(中统),为他起草文稿的陈布雷等都是浙江人。
我曾说,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新派旧派其实一派——江浙派。一贯信任本乡本籍的蔡校长会站到同样信任本乡本籍的蒋校长一边,岂不就在情理之中?民国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徒然披着一张“现代”的外皮,骨子里却始终革不去封建社会“同乡同籍”“门生故吏”那一套。
《觉醒年代》中的蔡元培
所有这些使得1927年宁汉分裂既反映出国民党内党权与军权的分裂,又反映出广东帮与江浙帮的分裂。
四
1928年1月,蒋公复职北伐军总司令。此时汪精卫被迫出洋,因为党内元老指责他与中共广州暴动有染。蒋公顺势电邀胡汉民加入南京国民政府,蒋、胡之间开始了他们短暂的蜜月期。
胡汉民的支持对于蒋公而言至关重要,正是他摆平了国民党高层广东帮的势力,使得蒋公能够充分调动政治资源,打赢新军阀混战。
更重要的是,胡、蒋合作暂时避免了国民党内广东帮与江浙帮的进一步分裂,使得党权与军权获得了表面上的统一。可惜蜜月总是那么短暂,统一的假象仅仅持续到1930年中原大战,就戛然而止了。率先站出来拱火的人居然是胡适。
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追认了胡汉民提出的《训政纲领》。这引发了胡适的不满,不久后,他就在《新月》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人权与约法》《知难行亦不易》等文,猛烈抨击国民党的“训政纲领”,鼓吹应结束“训政”,开始“宪政”。这些文章影响广泛,蔡元培便盛赞其“振聩发聋,不胜佩服”。
今天尚没有证据表明胡适受人指使,他批判国民党“训政”,应当是出于自己的独立见解。但讽刺的是,胡适的观点不自觉地满足了蒋公的需要。
是的,你没听错,蒋公需要“宪政”而不是“训政”。理由很简单,在“训政”条件下,军队和政府都必须受到党权节制。蒋公身兼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军政大权一手抓,哪能容得国民党中央这个太上皇指手画脚?
当蒋公一步步剪除其他新军阀时,他与胡汉民在“宪政还是训政”问题上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到中原大战结束后就变得不可协调了。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做学问?抱大腿?胡适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
胡适立场不正,但学问很大?
2021-09-08 07:40 -
俄解密档案:苏联要求引渡731部队负责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战犯笔供 -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
2021-08-09 15:53 考古 -
1921-2021党史百问汇总
2021-07-06 10:25 建党百年 -
李光耀观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方式”
2021-07-06 09:52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没有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的归宿就是街头政治
2021-07-03 08:41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
朝鲜发掘9座高句丽古墓:有助于研究“千年强国”
2021-06-30 10:17 朝鲜现状 -
我在狱中读毛选 ————曼德拉与中国革命的不解之缘
2021-06-15 09:54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机密文件首次证实: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骨灰被美军扬进太平洋
2021-06-07 09:50 日本 -
加拿大为发现215具原住民儿童遗骸降半旗
2021-05-31 06:40 -
《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弹幕这句话,让我流泪了
2021-05-13 00:25 建党百年 -
“一个共产党员与广大群众取得密切联系时就具有无比的勇气和力量”
2021-05-08 08:52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河南巩义宋陵上种田,河南考古院:正在进行环境整治
2021-05-06 23:15 -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哪些“至暗时刻”?
2021-05-04 08:17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
累计接待国内外参观者逾亿人次,毛主席故居修缮开放
2021-05-03 15:16 -
基辛格:毛主席亲自指示邀请美国乒乓队访华
2021-04-24 15:22 中美关系 -
“中国抗战的希望在西北”
2021-04-20 08:24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他是国家占人口80%的农民的化身”
2021-04-19 07:10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将是我度过余生的地方”——“纸老虎女士”的六次访华
2021-04-15 10:19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相关推荐 -
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77“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1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87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7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97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