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正:法家“刻薄少恩”?不少是从儒家学的
最后更新: 2021-03-18 17:09:58法家那一套,不少出自儒家
关于《春秋》之大旨,曾亲炙于大经学家董仲舒的司马迁心知肚明: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太史公自序》)
引文所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云云,可知前引《韩非子》所载子夏之言,绝不是法家杜撰。
今人一讲起儒家,仿佛就是一群满嘴仁义道德却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学究,殊不察古之士君子娴习礼乐射御书数,招之即能上阵杀敌,况夫孔子相鲁七日而诛少正卯,又哪里是影视剧里摇头晃脑的书呆子模样?
关于孔子,《韩非子》还举过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
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弃灰于道者,刑。”这个有关孔子主张严刑峻法的例子,到了汉儒刘向手里,却被挪用到了商鞅头上:“今卫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铁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仇比于丘山。”
汉儒习惯于夸大秦政的酷烈程度,然而这番话大体已被出土秦简证伪了。不过从孔子主张严刑峻法到商鞅实践严刑峻法,同一个案例的不同说法,是不是能够为我们思考儒法关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呢?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
乱臣贼子之所以惧怕《春秋》,恐怕不只是因为《春秋》行褒贬之事,让他们在史书上留下不好的名声,更在于《春秋》讲授了专政的道理,否则仅凭文人讽议怎么能跟“禹抑洪水”或“周公兼夷狄,驱猛兽”相提并论?
庄子说:“《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孔子有言在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可见正名分是礼乐春秋的基本前提。对于此节,荀子发明最详: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荀子•正名》)
确定概念、划定名分是王者该做的事,倘若概念规范、名分清晰,人群或事物就能分辨得明明白白。某些玩弄修辞、模糊概念、淆乱名分之辈,擅长迷惑群众,使群众陷入无谓的是非争论之中,以满足他们的利益。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大奸,其罪过类似于伪造符节或变乱度量。
名分对于规范和秩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大抵在礼学家、春秋学家看来,世界天然就有某种秩序结构,每个人、每件事,甚至每个物品在这个秩序结构中都有固定的位置。什么人在什么位置就该做什么事。
一个人称为老师,有“老师”之名,就该有老师的样子;一个人称为学生,有“学生”之名,就该有学生的样子。君主就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属就要有臣属的样子,人民就要有人民的样子,所有人都要遵循这种秩序结构,不能僭越,不可躐等。
郭沫若说:“前期法家渊源于子夏氏,子夏氏之儒在儒中是注重礼制的一派。礼制与法制只是时代演进上的新旧名词而已。”说这番话时,郭沫若心中法家的典范是商鞅。《商君书》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礼法以时而定。”
诚然,先秦法家这番论说尚且不能跟欧洲近代的历史主义相提并论,但它至少表明:尽管法家扬弃了永恒的“先王之道”,不再像其儒家老师那样“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却毫不妨碍他们把儒家对礼乐之秩序性和规范性的强调推到了极端。用今人的话说,法家抽调了礼乐秩序的道德内涵,把它变成了一台严丝合缝的冰冷机器。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
《韩非子》甚至举过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极端例子:
昔者韩昭候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韩非子•二柄》)
韩昭侯宿醉。掌帽官见状,担心昭侯着凉,把衣服盖在他身上。昭侯舒舒服服一觉醒后,发现身上盖着衣服,就问左右是谁干的。左右回答“掌帽管”。昭侯因此同时处罚了掌帽官和掌衣官。处罚掌衣官,是因为他没有履行职责,及时给君主盖衣服,处罚掌帽官,是因为他越权,干了本该由掌衣官干的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看,杀死商鞅的与其说是秦惠文王、公子虔,倒不如说是他一手推动建立的秦政,否则他何至于感慨“为法之敝一至此”?胆敢触犯秩序者,虽贵为太子首傅、右傅者,照样斧钺加身,何况一客卿乎?
杨立华教授由是描述法家的主张:“在这里,臣民必须像物件一样,安于他们被摆放的位置。任何逾越界限的举动,无论其动机如何,都将受到严厉的惩处。为了使每个人的职责范围有明晰的界定,任何兼职都将被严格禁止”。
诚哉斯言!然而法家这一套不正是从儒家那里学来的吗?倒是大史学理论家章学诚目光如炬:“申、韩刑名,旨归赏罚,《春秋》教也。”类似的思想史转变还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三礼学复兴,戴震、程瑶田、凌廷堪、汪中、焦循、阮元等一干江浙大学者纷纷从事礼学研究。这些学术成果没能恢复三代之治,却为晚清时期的群学和国家有机体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顺便说一句,“富国强兵”一语典出《商君书•壹言》。
总之,如果从秩序的权威性出发,我们可以对商鞅之死与儒法之辨做以上解读。而在下篇中,我们将从国家机器与历史理性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刻薄少恩”的真正内涵。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仅剩7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蔡丽华逝世
2021-03-01 11:24 -
大明之耻,为何后世史官要抹白?
2021-01-28 08:49 观学院 -
登上《国家宝藏》的王贞仪,是当时“才女”无奈的缩影
2021-01-07 08:27 -
航天603基地入选国家工业遗产:中国第一个探空火箭发射场
2020-12-31 08:08 航空航天 -
中组部部长:历史的苦难不能忘记,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
2020-12-13 11:41 -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62天,收到20550条留言
2020-12-13 10:24 -
志哀!国家公祭日,南京下半旗
2020-12-13 09:35 观察者头条 -
河南发现2600多年前戎人王级大墓
2020-11-29 22:09 考古 -
央视首次公开毛岸英一段珍贵影像
2020-10-23 09:48 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0-08-29 11:07 -
专访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听他讲述《八佰》背后的故事
2020-08-15 10:03 -
《北史》中鲜有美人故事,鲜卑人真的颜值不在线吗?
2020-07-20 07:36 -
从全民族抗战汲取复兴力量,习近平这样论述
2020-07-08 12:59 -
不忘“七七事变”,听习近平这样论述“战争与和平”
2020-07-08 08:56 -
83年前的今天,危急!危急!危急!
2020-07-07 08:31 -
台湾学者否认原住民来自大陆,然而我们有一个直接证据…
2020-06-27 08:16 -
重建中国历史的“大一统”叙事,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遥望两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与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关系 -
“官僚主义式”政治留下的历史教训,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相关推荐 -
“无论承认与否,硅谷精英变成‘中国必胜论’拥趸” 评论 57拿中国说事,美高官想拦下这笔交易 评论 84中哥走近,美国又跳出来 评论 56欧盟“更硬”了:税率得大幅低于中英 评论 232“中美暗流涌动:一个稳推战略,一个急着交易” 评论 62最新闻 Hot
-
美企急电:快取消越南、印尼订单,转回中国
-
“无论承认与否,硅谷精英变成‘中国必胜论’拥趸”
-
9500车位、全球最大!首航赴欧洲,“彰显中国雄心”
-
黄杨钿甜佩戴高价耳环引网友质疑,经纪公司回应
-
枪杀安倍嫌犯将于10月首次公审
-
俄乌土耳其谈判将安排两轮对话:土美乌先聊,土俄乌再谈
-
特朗普:给F-35加个引擎,叫F-55
-
拿中国说事,美高官想拦下这笔交易
-
中哥走近,美国又跳出来
-
欧盟“更硬”了:税率得大幅低于中英
-
特朗普点名库克:忍了苹果在中国很多年,你居然又往印度跑?!
-
美政府有人不满:又想拉黑中企,还要不要跟中国谈了?
-
“10名干部违规吃喝1人酒后死亡”被通报,信阳市委表态
-
欧阳娜娜遭台当局点名
-
宁波象山县政府大院“门面寒碜”,网友:这才是应该有的本色
-
“中国伙伴可以用我们的工厂,英国再不支持就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