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帮助中日两国更好地理解彼此
我不至于天真到相信只要中日人民互相理解,两国关系就能自动得到改善。但我深信,理解历史、直面历史,对那些愿意改善关系的两国领导人是有用的。我希望自己的努力对那些希望为改善关系做出贡献的领导人们有所助益。[全文]
-
对现状不满的美国人,对政府指责中国很满意
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影响很多人的生活,也令各国领导人更难以维持本土民意支持;像加拿大、西班牙和伊朗等国,维护国家团结都已不是容易的事,大国则面临更多挑战。过去的世界大国苏联早已因此解体,而中美在争取民意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效的策略:批评试图挑战自己的“境外势力”。[全文]
-
都是“睁眼看世界”,为什么中国比不过日本?
自1862年“千岁丸”之行后,日本官员陆续访问上海,因而此次在上海的见闻并未给岩仓使节团成员带来太大的震撼。相反,看过工业化给欧美带来的奇迹后,这些访问者对中国落后的程度大感吃惊。[全文]
-
中英22轮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邓小平经常说,他希望自己能活着看到香港回归,但他在1997年2月19日去世了,当时距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仅差几个月。钱其琛对那一天描述:“主权交接仪式的一整天都在下雨,但是我相信普天下所有中国人都会觉得,这是为中国人洗刷耻辱的一场雨。”[全文]
-
我为什么联合100位学者写信给特朗普
目前美国政府里有一批人,因为对中国没有好感,不愿意和中国合作。但我们写这封公开信的人都认为,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仍要与中国合作,不能把中国当做敌人。而且中国也有很多人主张和美国合作,四十年多年的改革开放,很多中国人非常了解外国情况,美国要想办法和他们合作。[全文]
-
我们的总统不尽理想,让美国和中国都陷入复杂境地
他本来是商人,擅长讨价还价,这是他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显然是不系统不全面的,也不是国家层面的。我认为他的政策有很多缺点。“二战”以后美国的领导人——我是那一代的人——都觉得和平可贵,为了和平,需要合作。现在,他们变得都只会考虑自己的事情了。[全文]
-
台湾问题比中美贸易摩擦更值得忧虑
今年3月正式生效的《台湾旅行法》为美台官员互访提供了“依据”。另外,继去年批准总额为14亿美元的对台军售之后,今年9月特朗普政府又批准了3.3亿美元的对台军售案,这一动向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全文]
-
侠客岛对谈傅高义:特朗普会把世界带沟里吗?
傅高义认为,与前人相比,特朗普当总统的准备比较晚,特朗普的知识太少,说了很多废话,美国知识分子觉得,他作为总统不是最佳人选。但在美国,什么人当总统他们都要寻求合作。“我们不仅要听特朗普怎么说,要看通过国内讨论以后,要看他怎么做。”[全文]
-
美国还能“领导亚洲”吗?
亚洲国家把美国处理中美关系的能力,视为检验美国作为长期伙伴是否可靠的标准。对美国来说,中国既不是敌人,也不是盟友。它既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又是不可缺少的合作者。美国必须与实力不断增长的中国建立稳定均势,而不是徒劳地维持传统的军事主导权。[全文]
-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方向是对的
中美关系自从基辛格访华以来越来越密切。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美国也需要一个安定的世界。现在世界头两大经济体很多时候在一起是为了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如果我们两个国家的问题不能顺利解决的话,全世界的问题将更严重。所以,我认为两国领导人的直接接触非常重要。[全文]
-
探讨毛邓,都需历史纵深视野
9月4日,汪晖、傅高义两位教授在清华大学展开对话,讨论“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变革”。二人虽对当下中国的发展情况都以乐观为主,但在具体历史问题的评价上,依然有诸多交锋。[全文]
-
纪念与思考十九| 研究邓小平的外国人不多,很可惜
很可惜,除我之外,现在研究邓小平的外国人并不多。大多数比较了解中国的外国学者,包括美国的左派右派都认为我是很客观的。但有一些知识分子,总认为我太肯定邓小平,声称他在“民主化”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全文]
-
傅高义对话张维为:聊聊邓小平
当地时间12月20日,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去世,享年90岁。2013年,傅高义曾做客观察者网,与曾担任过邓小平翻译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张维为教授对谈,解读邓小平的人生经历与改革战略,探讨邓小平对于中国命运的影响。[全文]
-
中国应有自己的民主模式
管理这么大的国家很不容易。中国这么大,情况这么复杂,历史这么长,如果领导人缺乏坚强的领导力、权力太分散的话,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就很难控制,中国就会乱。现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时是不够的,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令不畅,情况就会混乱。[全文]
-
改革三人谈:下一步要重建社会
11月10日,傅高义、沈大伟、郑永年等在上海社科院举办的“中国发展与中国学研讨会”上,就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过程、中国未来改革道路、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等展开讨论。郑永年的结论是,“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要区分开来,社会领域改革不是分蛋糕,而是为经济领域创造条件。培育中产阶层就要继续创造财富,创造财富就要必须深化市场化改革,但同时要保护社会。”[全文]
-
傅高义:一个外国人心目中的陈云
在事件发生多年之后对领导人作出历史结论比事件发生当时对他们作出结论容易一些。现在看来比较清楚,1988年邓小平放开物价时,自1952年起一直习惯于物价稳定、担心通货膨胀的中国人尚缺乏心理准备。对于中国到底能适应何种速度的政治改革这个问题,现在要作出判断尚为时过早,不过在1986年时中国可能还不具备邓小平当时准备推行的政治改革的条件。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上海、武汉、广州和深圳时,又主张大胆推行改革。尽管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一些问题,但现在来看,中国总的来说是从快速发展中受益的。在所有这些问题上,陈云都持谨慎态度。然而,改革开放政策显然获得了巨大成就。邓小平和陈云两人,一人主张快速推进,另一人则小心谨慎地考虑到经济问题的方方面面,他们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促成了改革开放的成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