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象:欢迎来到硬规则世界
关键字: 人工智能法律冯象AI我是阿尔法智能化硬规则个人隐私文汇报:您一定关注到,最近麻省理工获得捐赠,筹建计算与人工智能学院。捐赠者苏世民先生说,选择麻省理工,是因为它“专业知识和价值观都适于担任AI的‘真北’(true north)”,而新“学院对道德的关注至关重要,因为……AI改变社会结构的力量越来越大。如果不加控制,这些技术最终可能伤害人类。”
冯象:我太太是校友,收到了校长关于建院的信。校长也非常强调,前沿科技须有价值观的指导同伦理约束。他说,人工智能有几个难题,一是懂的人太少。即使在麻省理工,90%的人也所知甚少,更别说公众和政客了。第二,AI技术的社会风险极大,亟需推动人机伦理研究,探讨规制的理论与方法。第三,至少迄今为止,AI加剧了贫富分化,使得大量资源集中到一小撮人手里。
我们可以补充一点:AI技术因为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并迅速军事化,受市场机制的激励,很容易价格“白菜化”。一旦做成廉价商品,就更难有效管制了,不论订立多少部法规、国际条约。这方面不乏前车之鉴,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前景不容乐观。
文汇报:人工智能的发展令我们的生活发生这么深刻的变革,会不会推翻“理性人假设”等西方经济学、法学的基础理论呢?
冯象:“理性人”或“经济理性人”(恩格斯管他叫“英国人”)假设,是资本主义正当化叙事的文宣重点,有年头了。在中国亦不例外。我总觉得,这假设跟19世纪市场资本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司法技术和侦察/监控手段不甚发达有关。假说扮作公理,即可把许多疑难问题、无法或不便处理的纠纷等等,挡在政法制度的门外;从而使司法程序复杂化,增加诉讼成本,遮掩实质规范所保护的资本利益和特权。
理性只是人这个物种的众多能力之一。以生物学心理学观之,人若是想修炼成一个“经济理性人”,太难了。否则发财当资本家,何须“新教伦理”呢?还是文学家艺术家敏感,他们很善于描绘人不那么理性的一面。尤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几乎所有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是对“理性人”的批判、嘲讽或厌弃。
所谓零隐私的人,也即硬规则之子;他心底的欲望和阴影、一闪而过的念头,全在“天眼”关照之下。理性人假设对于司法,犹如对于市场营销网络诈骗,基本是多余的了。也许经济学、法学用作文宣,“理论滞后”有别的考量?
当机器人获得独立的自我意识,人机关系会变得复杂
文汇报:西方世界有奴隶制的传统,是否也反映在他们对机器人的态度上呢?我的意思是,雅典民主是建立在保有奴隶的基础上的,因为大量使用奴隶劳动,自由民才有时间精力参与城邦政治。资本主义兴起后,承担这一角色的是殖民地人民和黑奴;到了全球化时代,则是第三世界的打工仔。今天AI兴起,假想的对象变成了机器人。但是否有可能,这对主奴关系发生反转……
冯象:学界讨论人机伦理,例如阿西莫夫三定律,往往隐含一个前提:主奴关系。可是总有一天,机器的才智会远超人类,主奴关系就维持不了了。
其实,只要机器获得独立的自我意识,即便毫无当人类主子的意愿,人机关系(对于人类)也会变得异常复杂。
常有论者不信AI会发展出自我意识。然而在AI学界,明斯基他们早已确认了这一可能。而机器一旦演进到能够区分人我、自我保护、自我复制(即繁衍)的水平,就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而被设定为人类仆役的物品,或一件聪明的工具。
相反,机器将学会做道德价值判断,会追求并维护自身利益,还会有自尊心,有自己的朋友圈,乃至爱欲嫉恨等各样感情。
那时,它将如何看待我们?注意,AI的自我意识演进是不可逆的;我们无法逆转历史,“穿越”亦非明智的选项。
所以明斯基说,他很幸运,这辈子不用面对这一困难选择。但也有学者认为,他的“感知器”(Perceptrons)理论“误导”了学界,是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陷于停顿的罪魁祸首。或许我们需要一位新的明斯基,就是以他的权威和洞见,劝喻人类放慢脚步,不妨再过一个漫长的“AI冬天”;以便我们能有充裕的时间做好准备,全面规划,与AI携手(见利求同《隐私的未来》,载《文化纵横》6/2018)。这样留有余地,也许风险会小些。
文汇报:最后,冯先生,如果让您开一门新课,“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您会挂出一份怎样的课前阅读/视觉材料呢?
冯象:这些内容,我们课上每年都讨论的。不过我只讲七八本书,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歌德《浮士德》,马列经典同中国革命文献,包括回忆录和年谱。并由此上溯西方宗教的乌托邦传统,如耶稣运动的穷人福音纲领等等。
论文选题及相关材料,我总是让学生自己找,因为多数是研究生选修,也有三五个优秀的本科生。他们往往想法很好,但不知如何着手。因此特别需要鼓励,去接触社会现实。无论电竞、手游的流行文化/异端生成机制,还是下工厂农村调研,和农民工姐妹一起站到流水线上,经受硬规则的盘剥,都是那“已经来到”的“未来”的一个征兆。目的是给他们一个锻炼机会,摆脱教条主义,反思旧法治衰亡之际,主奴关系的根源。
这一代年轻人大学生,焦虑迷惘的不少。我希望,探索人机伦理能够帮助同学们找到人生的方向,从而当机器换人全面铺开之日,能够把阅读与思考化为行动的勇气。
(本报记者 李纯一 见习记者 陈瑜)
- 原标题:欢迎来到硬规则世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最后更新: 2018-12-11 08:56:48
-
11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3537万部 同比下降18.2%
2018-12-10 20:14 -
大疆25岁员工突然呼吸急促离世 今年硕士毕业入职表现优异
2018-12-10 19:41 -
坚持住 嫦娥马上就来种菜
2018-12-10 18:19 航空航天 -
哈罗单车起诉LG电池,法院已经受理
2018-12-09 20:46 TMT观察 -
高通7nm骁龙8cx芯片面积估算:快赶上Intel 14nm四核了
2018-12-09 20:44 人工智能 -
ofo印度被收购,印度市场重演中国共享单车混战景象
2018-12-09 20:39 TMT观察 -
这些企业获中国工业大奖!
2018-12-09 17:32 科技前沿 -
腾讯欲搬谷歌云当救兵,“谷-腾结盟”大战阿里华为
2018-12-09 12:05 大公司 -
中国学者研制出高性能低成本的电解“水制氢”催化剂
2018-12-09 11:05 科技前沿 -
新松创始人:机器人市场爆发,为何国产占比在下降?
2018-12-09 09:54 产业万象 -
她将让“蛟龙号”如虎添翼
2018-12-09 09:40 科技前沿 -
中国移动预测首批5G手机售价8000元以上 网友:那iPhone要卖2万?
2018-12-08 20:40 人工智能 -
三星Galaxy A8s配置揭晓:挖孔屏/骁龙710 12月10日发布
2018-12-08 20:34 手机 -
苹果供应商泄露秘密:老款iPhone在北美仍然很好卖
2018-12-08 20:32 手机 -
我国所有探月卫星均实现“零窗口”发射,有多难?
2018-12-08 19:51 航空航天 -
数据中心要凉?高通宣布裁员269人
2018-12-08 16:49 大公司 -
德科学家紧张关注“嫦娥”:望一直开放国际合作
2018-12-08 16:46 航空航天 -
光器件“新”巨头诞生!Lumentum和Oclaro并购案获中国批准
2018-12-08 11:15 大公司 -
舜宇光学科技11月手机镜头及摄像模组出货量分别增长58.7%及62.2%
2018-12-08 10:55 大公司 -
超燃!1分钟回顾中国探月工程!
2018-12-08 09:20 航空航天
相关推荐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5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08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7“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