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蓝:小行星防御计划,中美的差距在哪、是否有望合作?
最后更新: 2023-04-06 09:35:44已发现小行星的精确定轨和特性测量则依靠亚利桑那大学的Spacewatch等5家研究机构的多台光学望远镜及三台行星雷达。这三台雷达是:喷气推进实验室行星雷达、加州70米直径的金石太阳系雷达、波多黎各305米直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已倒塌)。NASA的深空测控网的天线有时也参与小行星观察。
图7:金石太阳系雷达(图源:NASA)
美国没有发射过专用的近地小行星监测卫星。但在2013年,NASA的宽视场红外勘测探测器(WISE)因制冷用氢耗尽无法进行既定的天体物理探测,于是便改变用途,用余下的两台设备专门用于近地小行星研究。它被重新命名为NEOWISE。至今它已对近1500个近地天体进行了观察。它和加拿大的NEOSSat是目前太空中仅有的两个近地小行星监测卫星。由于NEOWISE的轨道不断下降,美国计划在2026年发射它的继任者“近地天体勘测者”。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已经执行多次小天体探测任务。2005年7月4日,NASA“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撞向坦普尔一号彗星的慧核。探测器拍摄了撞击过程,获取了宝贵的数据。这是人类航天器首次撞击小天体。虽然撞击目的不是要改变慧核轨道,但获取的数据对探索行星防御仍有重要意义。这次撞击在科学界和公众影响很大。相信它也对NASA后来的小行星防御计划产生了影响。
奥巴马执政后,布什时期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被取消。小行星成为新的载人飞行目的地。在最初的载人登陆小行星计划被否定后,NASA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小行星重定向任务”(ARM),立项理由之一就是试验小行星防御技术。它要求一个无人航天器飞向一颗小行星,抓取它后再把它送到地月空间。然后发射载人飞船到这个小行星,由宇航员对小行星进行实地研究并采集样本带回地球。
不过,这个目标超过了NASA的实际能力,抓取的目标最后改成了小行星上的一块大石头。这样依旧能测试和演示很多小行星防御技术,比如小行星抓取、引力拖拽技术等。即便如此,它在技术和财政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2017年,特朗普一上台就取消了这个ARM计划。
2016年,美国成立了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负责行星防御长期目标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各机构和政府间的协调。“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DART)便是它实施的最重要的项目。2022年9月26日,总重570公斤的DART航天器以6.6公里/秒的速度成功撞击160米直径的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使其围绕另一个小行星“迪迪莫斯(Didymos)”的轨道周期缩短了32分钟,大大高于预期(10分钟)。
图8:DART任务示意图(右上角为意大利伴星所拍撞击前后图像,可见远处的迪莫弗斯亮度急剧变化)(图源:NASA/ASI)
2023年3月1日《自然》杂志的论文给出了更多细节。撞击后小行星速度改变了2.7毫米/秒。撞击喷出物质的作用使动量增强了3.6倍。这是个令人鼓舞的结论。不过,其围绕的小行星质量和引力完全无法和地球相比。撞击产生的每秒毫米级的速度增量对改变冲向地球的小行星轨道可能无足轻重。行星防御依然任重道远。
必须承认,美国在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方面仍然拥有全球主导地位。作为唯一实施过太空实地试验的国家,美国的行星防御技术也遥遥领先。不过,它的后续计划似乎有点青黄不接。除了2026年的“近地天体勘测者”,NASA目前还没有公布其他相关的计划。
中美合作,人类之福
展望一下,到这个十年末,中国天基近地天体监测预警能力很可能会超过美国,而美国的地基监测能力和近地小行星领域的话语权将依然强大。在行星防御方面,中国计划进行的小行星防御试验可望追上DART的水平,甚至略有超出。更先进的行星防御技术(比如核能方案)对双方都是更大的挑战。
行星防御关乎全人类共同利益,是人类共有事业。无论监测预警还是主动防御,都要消耗巨大的资源,也许只有中美两个大国才有能力负担。如果两国能携手合作,合理分配资源、取长补短、协调行动,那定是人类之福。
而且,合作的空间很大。在监测预警方面,需要覆盖不同空间区域和时段,对不同来袭角度的小行星进行不间断监测。两国可以以区域和时段分工,针对普查(光学)和详查(雷达),部署多个地基和天基监测系统,集成在一起就是一个高效而完备的全球性系统。
行星防御方面,真正对地球有重大威胁的小行星质量巨大,DART级别的动能撞击器没有实用意义。可能需要发射大量(数以百计甚至更多)的重型撞击器。两国必须目标一致、统一行动。这是发挥中美经济和航天实力的时候。我们应该停下争论和对抗,尽其所能,携手保护地球、拯救人类。
联合国已经建立了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组(IAWN)和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SMPAG),它们应该成为合作的平台。以中美为核心,其他国家也可以参与进来,承担适合的职责。在小行星撞击这样一个全球性灾难来临时,全球合作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啸云 
-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首例室温氢负离子导体
2023-04-06 08:20 -
落点精度优于10米,中科宇航海上垂直回收火箭试验圆满成功
2023-04-05 14:23 航空航天 -
国内首个飞轮+锂电池储能复合调频项目投运
2023-04-04 15:29 能源战略 -
韦伯望远镜发现迄今最古老黑洞
2023-04-03 10:09 -
我国科学家发现月球“迷你水库”:1吨玻璃珠含1斤水
2023-04-03 09:35 -
天龙二号,首飞成功!
2023-04-02 18:33 航空航天 -
时速600km!我国自研高温超导电动悬浮交通系统首次悬浮运行
2023-04-01 14:31 中国精造 -
《自然》一日三文关注儿童不明原因肝炎,新冠还是AAV?
2023-03-31 07:43 -
一箭四星!我国成功发射宏图一号01组卫星
2023-03-30 19:23 航空航天 -
走近核电“和睦系统”:大国重器“神经中枢”中国造
2023-03-30 15:06 数字化转型 -
我国科学家取得催化剂技术新突破
2023-03-28 07:20 科技前沿 -
新冠或能改变人体细胞基因组结构,有助解释“长新冠”
2023-03-27 08:16 抗疫进行时 -
量子纠错“越纠越错”?中国科学家首次超越盈亏平衡点
2023-03-24 09:03 科技前沿 -
盐碱地也能种粮食!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耐碱分子机制
2023-03-24 08:58 聚焦三农 -
我国存储能力总规模超过1000EB
2023-03-24 07:23 -
全球首枚3D打印火箭未能进入轨道
2023-03-23 13:14 航空航天 -
“龙宫”小行星样本中发现RNA碱基和维生素B3
2023-03-23 07:27 -
解读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3-03-20 10:43 科技前沿 -
南大闻海虎团队重复实验,再次推翻美国室温超导轰动性研究
2023-03-20 08:15 -
里程碑!雄性小鼠产生功能性卵细胞
2023-03-17 08:37 医学
相关推荐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评论 160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评论 243“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评论 78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49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83最新闻 Hot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
印度32座机场暂停对所有民用航班运营
-
英官员承认:美英贸易协议这条款,冲中国来的
-
巴外长:印度让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
巴基斯坦称使用“枭龙”战机击毁印度S-400防空系统
-
搞钱色交易、贪欲膨胀,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幼鹏被“双开”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
果然,英国被用来“立规矩”了
-
印度官员:印军正做出回应
-
印方:一高级官员在巴方炮击中身亡
-
巴基斯坦发起“铜墙铁壁”行动:已打击20多处印度军事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