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手机APP过度索取权限何时休
关键字:据人民日报5月21日报道,记者在调查浏览器主页劫持现象的过程中发现,手机APP(应用程序)也是互联网技术霸凌的重灾区。“灾情”如何?记者进行了调查。
安装时要求权限过多、收集信息过度,APP技术霸凌时有发生
“我的手机APP一打开网页,就弹出各种抽奖小广告”“看个视频,却要求获取我的通讯录权限,不打开权限就无法观看”“下载后安装APP,需要获取我的地理位置信息,不同意就装不了”……手机APP要求权限过多、过度收集信息非常普遍,也是被吐槽和投诉的技术霸凌“重灾区”。
记者在百度搜索框敲入“APP权限”,马上就自动显示“APP权限过大”和“APP权限哪些需要禁止”的搜索提示。“APP权限过大”的百度相关搜索结果量超过400万个,“APP权限哪些需要禁止”的搜索结果量也超过200万个。
在对40多万款APP进行调查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孟小峰团队发现,目前APP的各类权限接近40个,但大部分权限跟APP实现功能的正常需求并不匹配。
前不久,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39款手机APP涉及个人信息权限的测评显示:超过六成APP在用户安装时申请了很多敏感权限,却不提供实际功能,包括读取通讯录、电话权限、短信权限、定位权限等。
DCCI互联网研究院首席专家胡延平告诉记者,为了提供服务、提升体验,一些APP要求权限、收集信息是合理的,但应该有边界。“大多数用户并不知道APP要这些权限做什么,也不会仔细了解每个权限的风险,很容易不知不觉地掉进风险盲区。”
安装APP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违规捆绑无关软件、违规搜集用户个人信息……手机APP中的“恶意分子”所引发的技术侵害则更加难以防范。据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奇旭介绍,这类APP技术入侵主要通过3种方式实现——
一是将正常的APP安装包替换成攻击者的安装包,或是在用户正常安装时,关联安装恶意APP,“操作者”通常是第三方应用商店或者手机中的恶意软件;
二是手机中的恶意软件监测手机APP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攻击。例如,当用户打开某个APP的界面时,被恶意软件探知后,启动其仿冒界面来覆盖原界面,导致用户在仿冒界面中输入自己的账号信息,并被攻击者获取;
三是手机中的恶意软件会中途“劫持”用户对某个页面的访问,代之以返回错误或含有恶意代码的页面。例如用户在使用APP时会被插入不良广告,操作者通常是不良运营商和手机中的恶意软件。
影响体验,泄露隐私,APP劫持的背后是经济利益驱动
安全专家表示,APP存在的过度要求权限等技术霸凌行为,不仅影响用户使用体验,还可能导致隐私泄露,甚至造成财产损失。腾讯发布的《2018年手机隐私权限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显示,手机APP是重要的隐私泄露渠道之一。
智能手机是人们目前常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存放着用户的社会交往、行为喜好、生活规律、账号密码、照片视频等隐私数据,甚至还包括商业机密文件。胡延平说,一些APP越界获取权限,用户不小心就掉进“天罗地网”,手机里的个人信息随时处于“裸奔”状态,无异于被APP“数据劫持”。
一些权限如果被恶意APP获取,会引发更大的风险。比如,APP要求的日历权限允许读取、分享或保存日历数据,如果该权限被恶意APP利用,可能用来追踪用户每天的行程;电话权限被恶意APP利用,可能会产生额外的电话费用、泄露智能设备的独有编码信息;通讯录权限被恶意APP软件获取后,不仅联系人信息被泄露,还很有可能被传播垃圾邮件、短信或电话的人利用,轻则给日常生活带来骚扰,重则还会引发诈骗、勒索等后果。
“APP技术霸凌给用户的手机带来了新隐患,使其可能成为攻击者攻击其他目标的跳板。尤其是获取高权限的APP,更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用户手机。”刘奇旭说。
面对APP的技术霸凌,用户缺少选择权,整体上处于任人宰割的弱势地位。
APP运营方为什么要获取这么多的权限和数据?专家分析说,大数据的应用,让个人数据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一些APP运营方通过各种手段,甚至在没有获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收集用户信息,主要是大数据背后的经济利益驱动。
“比如,APP抓取广大用户的手机通讯录后,会将通讯录上所有人的电话、姓名、地址等信息汇聚形成一个用户数据库,借此给用户精准‘画像’,通过推送广告等获取收益。”胡延平说,“这些信息和数据甚至会被反复、多次出售,被网络黑色产业链利用。”
专家呼吁完善相关法律,为APP获取个人信息划定边界
针对APP过度和越界索求手机权限,安全专家表示,APP获取个人信息应遵循3个原则:一是最小必要原则,即APP获取的信息是不是服务的必要数据;二是用户知情原则,即第一次使用APP时,需要提示用户是否开启某项服务,即使选择不开启,也不能影响APP其他功能的正常使用;三是必要保护原则,即APP合规收集用户的数据时,要保证数据安全,确保不被泄露、贩卖和滥用。
“应该通过法律规范明确个人信息的收集边界,除特定情况并征得用户授权外,用户本人应绝对掌控自己的个人数据,信息采集方也无权违规使用。”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吴沈括说。
吴沈括认为,与个人隐私相关的信息重点在于保护,与个人隐私不相关的个人数据重点在防止滥用,“维护数字生态健康发展,必须区分哪些数据是企业可以收集的,哪些数据的收集是要征得用户同意的。”
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用户也有必要逐步提高自身安全意识。专家建议,用户要选择正规的渠道下载APP,同时要重视手机隐私权限管理,及时关闭不必要的APP权限。
对互联网技术霸凌现象,记者将继续跟踪报道。(记者:喻思南 吴月辉 刘诗瑶 谷业凯 冯 华 余建斌)
- 原标题:被劫持的不只是浏览器主页—— 手机APP过度索取权限何时休
- 责任编辑:李嘉
- 最后更新: 2019-05-21 14:57:20
-
北京已回收清理五万余辆共享单车
2019-05-21 14:57 消费 -
华为操作系统“很快”上线:会让谷歌生气
2019-05-21 11:05 华为 -
小米Q1财报:营收437亿元 手机出货2790万部
2019-05-20 19:55 手机 -
8成大牌齐发新!天猫618成上半年规模最大新品首发地
2019-05-20 19:15 大公司 -
美国打压华为,台积电表态继续供货
2019-05-20 18:39 大公司 -
拼多多Q1营收同比增228%至45亿元,毛利率达81%
2019-05-20 17:49 -
深圳地铁联手华为试行5G车地无线通信,系全球首例
2019-05-20 14:19 -
华为重启巴西手机业务 推出P30系列并计划在当地生产
2019-05-19 13:42 -
国企如果效率低,美国还会想“监督”中国国企改革?
2019-05-19 08:20 国企备忘录 -
阿里云再现故障:延迟新闻机构信息流达三小时
2019-05-17 22:53 -
多次违规投放超5万辆车,北京对哈啰出行开首张罚单
2019-05-17 18:26 商业 -
产业链人士:华为库存准备至少够缓冲1年
2019-05-17 16:18 华为 -
马云对话欧洲:政府要在聪明的时机做出聪明的决策
2019-05-17 11:15 互联网大佬 -
中国半导体进出口逆差超2000亿美元
2019-05-17 11:00 中国经济 -
爱奇艺2019年Q1财报:亏损18亿元同比扩大超4倍
2019-05-17 10:11 大公司 -
国家新规!ofo押金2天内退完?公司回应了
2019-05-16 21:57 -
天猫:将做史上最大规模和量级618,投入看齐去年双11
2019-05-16 17:22 TMT观察 -
宁德时代/LG化学与沃尔沃签署电动汽车电池供货合同
2019-05-16 15:08 -
罗永浩:还会给你们做手机,只是需要一点时间
2019-05-16 11:00 手机 -
小米:拟回购不超过已发行股份总数10%的公司股份
2019-05-15 22:17 大公司
相关推荐 -
“我们高度依赖中国,特朗普这么干,打残自己” 评论 114美国商会喊话特朗普:赶紧减免关税,经济撑不住了 评论 111商务部:美方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中方正评估 评论 403“白宫在努力控制叙事,但美国消费者很清楚” 评论 12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的黄金时代需要工厂,但工厂离不开中国机器”
-
特朗普再对两家美媒“断粮”
-
“美国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倒计时开始”
-
美国商会喊话特朗普:赶紧减免关税,经济撑不住了
-
“我们高度依赖中国,特朗普这么干,打残自己”
-
马斯克自比佛陀:佛陀去世后,佛教不是更兴盛了吗?
-
商务部:美方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中方正评估
-
三个月了,日本被困下水道的卡车司机终于找到
-
中国批准了,澳大利亚业界“非常振奋”
-
“美国现在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
-
“群聊泄密门”始作俑者被解雇,原来他早就被…
-
麦当劳“叫苦”:经济难以预测,美国人不敢花钱了
-
“英伟达焦虑:若DeepSeek用中企芯片…”
-
瑞安航空:若涨价,退了波音考虑C919
-
“白宫在努力控制叙事,但美国消费者很清楚”
-
美财长:该降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