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对土地财政的声音占优势,但我依然坚持到底
很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见,我也知道。有的人认为地方政府明知道无法偿还,还拼命借债,如果最后由中央政府替你兜底,这会造成道德风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一的想法是没错的,但在宏观上,这样做就有很大的问题。[全文]
-
房地产是中国在全球资本竞争中的一手好牌,不能打烂了
过去20余年,中国经济史诗般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房地产市场带来的资本。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会远超任何其他国家。鉴于房地产税对中国核心资本市场的影响巨大,攸关全局,它的出台也就需要特别慎重。[全文]
-
“中国经济日本化”?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是……
“泡沫竞争”是场“胆小鬼博弈”,一旦陷入博弈,就必须参与到底。我们从日本泡沫经济中学到的经验是,泡沫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利用泡沫。正确的做法不应是自残式地捅破泡沫,而是要把高泡沫带来的廉价资本投入到正确的产业方向。[全文]
-
再辩债务:“已经透支”还是“仍存缺口”?
中国必须依赖美国的消费,才能保住产能,否则再好的超级工厂都得关门。但是美国反过来,必须利用中国的产能才保住债务。所以,如果没有中国的资产,美国发出的债务全是垃圾,市场上只有钱没有商品了。[全文]
-
我们真正需要考虑的,是经济处于通胀还是通缩?
没有支撑信用的抵押,不会生成贷款,也就没有了消费的工具——货币。市场上的钱因为家庭部门买房,银行才把这笔钱贷款出来,创造出本来不存在的货币。[全文]
-
美国芯片封锁不断升级,中国可从专利和人才入手
此次中美科技战正好爆发在大量华人集聚的高科技领域。任正非就注意到“卡芯片脖子的其实不是美国人,是我们中国人!”这为中国技术引进提供了重大机会。[全文]
-
地方债要不要救?怎么救?
中国房地产泡沫不可持续这一点没错,但美国的国债和股票市场也同样挣扎在泡沫破裂的边缘。“国债置换地债”虽然不能带来真实的财富增加,但只要中国的债务不突然灭失,中国的经济就还有翻盘的希望。[全文]
-
债务是2023年中国经济重启的关键
在需求萎缩周期,加强供给侧反而不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过剩更加严重。中国的产业链、实体经济在中国经济中远比以金融为核心的虚拟经济重要,但反过来也意味着实体经济不是中国的短板。中国经济真正的短板是债务端,这是由全球化里中国所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全文]
-
中国房市和美国股市,为何成为中美博弈的关键战场?
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决定胜负的是资本市场。美国的股票市场很明显是世界上最有力的资本市场,中国的房市却由于我们没有财产税,是好过美国房市的资本属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中美竞争中,结果就取决于中国的房市和美国的股市之间的竞争。[全文]
-
全球化背景下的资产负债表危机
资产负债表两端相等意味着虚拟与实体必须共生。打击虚拟经济,最终也保护不了实体经济。当前的中国经济问题表现在实体经济,原因却出在虚拟经济。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互为表里的共生关系。[全文]
-
靠卖地不可持续,未来中国城市面临一场大洗牌
未来40年,中国将转向真正的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是什么?就是居民收入要成为税收,未来我们要把前一个阶段过去40年修的这些路、桥、学校、医院等,通通都要转变成为城市的现金流收入。[全文]
-
“土地财政”如何升级并退出?
不动产成为划分“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主要分水岭:有房者,资产随价格上升,自动分享社会财富;无房者,货币积累因房价上升而缩水。房价上升越快,两者的财富差距就越大。[全文]
-
“土地财政”之功:确保“和平崛起”成为中国模式的内置选项
中国之所以能“和平崛起”,原因恰恰离不开“土地财政”这种融资模式,这使得中国不必借由外部征服,就可以获得原始资本积累所必需的“初始信用”。[全文]
-
“这居然是我说的?!”
一个朋友发来文章《专家建议:想要拉动消费,就要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我好奇地打开公号链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专家居然是“厦大教授赵燕菁”……[全文]
-
集体养老机制与个体生育选择
延长缴纳养老金年龄,等价于抵消生育率下降导致的养老金缺口,同时也涉及财富的公平分配。假设两个人按照相同的标准缴交养老金,你不会认为一个缴交40年的人和一个缴交30年的人,退休后领取一样的养老金是公平的吧。[全文]
-
在十字路口的房地产
中国房地产从一开始就是金融——卖地、卖房是融资,买地、买房是投资。尽管政策制定者的一种目的是通过房地产市场解决“住”的问题,但这个目标从来没有被实现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