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燕菁:扩大内需不能只靠“发钱”,而是要靠创造更多钱
最后更新: 2024-05-08 19:05:01【对话、编辑/观察者网 李泽西】
受国际局势和新冠疫情的叠加影响,2022年中国零售消费下滑了0.2%,引起了部分经济学家对中国消费前景的担忧。
在观察者网推出的“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专题中,多位经济学家都谈到了消费对于提振今年经济的重要性。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近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赵燕菁就提振消费问题接受观察者网对话时提出,消费需要贷款将未来收益贴现,从而创造货币,因此获取贷款所需要的抵押非常重要。此外,他还分享了自己对于中美脱钩,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政府发钱等问题的看法。
以下为对话全文:
观察者网: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未来工作重点部分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列为第一条,恢复和扩大消费被摆在优先位置。这是为什么?
赵燕菁: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改变。一直以来,中国宏观政策的重心都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以前的政策主要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那就是认为我们现在的问题主要是投资过剩了,低端制造业过多了;现在我们终于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供给过剩,而是需求不足。这次两会提高需求的重要性是非常正确的,比以前只强调供给侧改革更进了一步。
观察者网:需求相对不足体现在哪里?
赵燕菁:制定宏观政策,首先需要判断的是经济的短板到底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一侧的过剩乃是通过另一侧的不足来定义的。
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劳动。如果一个经济就业充分,甚至招不到工人,那就可以认定是供给侧是经济的短板。体现在货币上,通常是通货膨胀;如果失业率很高,大量工人找不到工作,就可以认为是消费侧出了问题。消费不足是经济的短板,体现在货币上,通常是通货紧缩。
按照这个标准,显然美国是供给侧出了问题,中国主要是需求侧出了问题。所以这次两会把扩大国内需求列为最优先的位置是完全正确的,是对以往政策的一种纠偏。
中国失业率百分比(仅青年失业率为右轴),较疫情前均有所上升(图源:财经M平方)
观察者网:根据经济学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刺激经济的最佳思路是给穷人发钱,因为穷人会将手中更大比例的钱用于消费。您认为这也是当下中国应该采取的思路吗?
赵燕菁:消费是由集体消费和个体消费两部分组成,集体消费就是机构为主的消费支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比如教育、公交、治安、消防等;个人消费则主要是家庭部门为主的消费。给穷人发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是减少集体消费,那么总消费没有增加,如果公共部门支出降低,消费的效率反而可能下降。如果是负债给老百姓发钱,那么就要有相应的回报。而一般发钱给老百姓是不产生稳定收益的。给老百姓的钱,可能又直接或间接流回银行,并不一定会导致总需求的扩张。
政府支出和个人支出的关系有点像公路和私家车的关系,如果没有公路,私家车再多,消费效率也不会高。同样道理,如果没有好学校、好医院,家庭或私人就必须花钱请私人老师、找私人医生,这时你有再多钱,也不会享受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这就是为什么给穷人发钱并不一定能扩大消费。当然,也不能全部都是集体消费。如果所有消费都用于电厂,结果大家买不起电器,电厂也不可能生存。好的政策不应强调一边、放弃另一边,而是要认识到两者本质上都是消费,应寻求集体消费和个体消费最佳的比例。
观察者网:就您刚才举的车和路的例子,您自己此前也多次发文指出,现在全国各地已经通了路,再修路产生的效率也比较低了。考虑到政府过去持续较大力度投资的因素,您觉得现在公共和个人消费应该采取怎样一个比例,怎样权衡?
赵燕菁:这里要进行一个区分。政府修路的钱虽说过剩,但这是资本型投资,不能用于给老百姓发钱,因为它是借款、融资,如果政府不投资修路,这钱根本无法借出来。只有建成项目后收来的税收才能够用于发给老百姓。因此,投资的钱是没有办法发给老百姓用于个人消费的。相反,政府投资花掉的钱,会成为承包商、工人的收入,间接扩大社会的消费规模。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投资已经过剩了,有回报的项目已经没有了,一个城市也不需要更多的机场、地铁、大剧院、立交桥。政府投资的减少,无法把钱从银行里借出来,社会的总消费反而会减少。这就是我们当下遇到的困境。
政府投资基建,间接扩大了社会的消费规模
观察者网:不知以下逻辑是否正确:假设政府把这笔钱发给了老百姓,大家就会进行消费,带动当地经济,也就会提高税收,提高当地的长期经济增速;我们是否可以慢慢通过额外税收把贷款给还回来?
赵燕菁:这个逻辑要是能成立,经济管理那就非常简单了,可惜这个逻辑是错的。在现代经济里,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一开始基本没有消费所需的“钱”。政府自己没有钱,也就谈不上发给老百姓了。现代货币是在银行贷款的一瞬间出造出来的,而贷款必须有相应的信用作抵押。如果政府借钱发给老百姓100元用于消费,那么政府从老百姓消费里获得的税收就要大于100元和利息的总和。显然这是不可能,因为政府创造出来的货币总共只有100元,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税收。
所有的贷款,所有的债务都必须形成现金流。想要到银行去借钱,必须要告诉银行一个切实可行的还钱计划。政府的项目投资也一样要有回报,要不就是收过路费,要不就是导致土地价格上升,要不就是产生税收增加。没有现金流获取的贷款,只能借新还旧,进入庞氏循环。政府当然可以用税收发给老百姓消费,比如收了100亿的税,拿50亿发给老百姓,但是这样和减税效果一样,结果就是前面所说的公共服务水平下降。如果政府跟银行说,我给老百姓每个月发1000块钱,很多年以后从消费赚回来1200块钱,这就等于用税收做抵押,未来政府必须增税,不可能既减税又发钱。有人说银行是政府的,政府可以不还钱给银行。如果是那样,政府就不是借钱,而是抢钱,没有未来现金流支持“货币”,本质上就是一张纸。
发钱就等于减税,这个逻辑如果行得通,就意味着每减少一元税收就可以获得大于一元的新增税收,拉弗曲线成立的前提,就是公共服务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减税会不成比例的扩大税基,从而带来总税收的增加(观察者网注:拉弗曲线描绘了政府的税收总额与税率之间的关系;当税率较低时,提高税率能增加政府总税收收入,但超过一定限度时,再提高税率反而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因为较高的税率将抑制经济的增长,使税基减小)。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泽西 
-
王炸芯片,难再成苹果救星
2024-05-08 18:18 观网财经-科创 -
ST阳光:控股股东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拟罚款2.32亿元
2024-05-07 20:57 -
华为苹果同日对决,背后还有中韩面板之争
2024-05-07 17:23 观网财经-科创 -
历史性一幕!iPhone在华市场份额跌出前五
2024-05-07 11:13 观网财经-科创 -
45亿加码“五五购物节”,拼多多助力上海“拼”出精彩
2024-05-06 19:32 -
美国Tiktok法案的起草人,引火烧身了
2024-05-06 18:47 观网财经-金融 -
舒适赛道红利释放,红豆股份品牌转型出成效
2024-05-06 13:33 -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2024-05-06 12:16 观察者头条 -
巴菲特股东大会要点来了!回应减持苹果、巨额现金储备等
2024-05-05 08:28 -
武广高铁、沪杭客专等4条高铁线涨价,涨幅近20%
2024-05-04 14:13 高铁世纪 -
深圳将取消福田、南山之外区域住房限购?深圳住建局回应
2024-05-04 10:27 观网财经-房产 -
20张营业执照只有3家实存?央媒:问题在下头,根子在上头
2024-05-03 11:21 基层治理 -
上海推出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活动
2024-05-03 09:39 观网财经-房产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最新进展
2024-05-03 09:30 国企备忘录 -
31省份“一季报”:苏鲁浙增速超6%,山西总量下滑
2024-05-02 21:39 宏观经济 -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纳指两连跌星巴克重挫
2024-05-02 07:42 观网财经-海外 -
南京公积金新政:包括宣城、马鞍山在内的南京都市圈9城互认互贷
2024-05-01 19:50 观网财经-房产 -
美国当前经济数据中,也许藏着高官接连访华的答案
2024-05-01 09:24 -
余承东不再担任华为终端BG CEO
2024-05-01 08:53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我们需要中国技术来发展稀土产业,但美国抵制” 评论 12“以色列拦截弹奇缺,美国也快供不起了” 评论 103巴黎车展开幕,中欧车企正面交锋 评论 94BBC:打钱,否则中俄要“趁虚而入” 评论 104防止被“卡脖子”,中国正降低对美国的氦气依赖 评论 146最新闻 Hot
-
“我们需要中国技术来发展稀土产业,但美国抵制”
-
“比起美国,新加坡人更愿将中国视为战略合作伙伴”
-
以色列给德国提供了一份“书面保证”
-
“以色列拦截弹奇缺,美国也快供不起了”
-
美媒称德国车已被中国车甩远,“软件系统糟透了”
-
“乌克兰早就提出合作,以色列没接受”
-
巴黎车展开幕,中欧车企正面交锋
-
“阿波罗时代以来,太空领域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
“中俄伊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
BBC:打钱,否则中俄要“趁虚而入”
-
“美国这次重点关注中东,但最终目标还是中国”
-
“我们才10年,没想推翻百年欧洲车企”
-
老挝考虑购买C919?
-
美媒:熊猫来了!熊猫来了!
-
德国情报头子:普京的最终目标是“将美国赶出欧洲”
-
防止被“卡脖子”,中国正降低对美国的氦气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