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嵚: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是怎么打舆论战的?
最后更新: 2024-09-04 16:35:59说起甲午的舆论战,很多后人都在关注“晚清媒体”的槽点,比如战争爆发时,《字林沪报》等媒体那喊打喊杀的文字,以及战场败退连连时,《电视斋画报》等报纸那一篇篇公然造假,将败仗一次次说成胜仗的新闻报道。但比起这些活剧来,晚清舆论战真正的失败,还在于高层的无知,从头到尾,无论洋务派还是顽固派,脑筋里都毫无“舆论战”这根弦。
所以,在甲午战争的舆论层面,清王朝的做法,往好听点就是简单粗暴。美国人丹涅特这样形容清王朝“舆论战”中的无能:“以口舌文告,日劳精弊神于英、俄、德、法、美五国之交,垂五十日。迄无要领”。一百多年后,学者阚延华也发出了一声长叹:“翻遍甲午战争期间所有的《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大报,没看到一篇中国官方或者个人主动提供给国外公众阅读的资料。”
而比起晚清重臣们对于舆论战的无知,日本却在挑起战争前,就高度重视舆论战。当大清驻英公使龚照瑗在法国乱收小道消息时。日本驻日公使青木周蔵,则给日本政府报告说:“我以前就与《泰晤士报》建立了关系……把英国政府拉向我们一边……请寄供政治上和私人之用的额外经费。”
在整个甲午战争的舆论战里,日本也是做戏做全套。清政府不允许任何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则主动邀请了129名西方记者。日本本国更有66家媒体,向前线派出了一千多名记者。整个战争进程里,日本也做足“摆拍”,诸如“优待清军战俘”“攻克清军阵地”“救助朝鲜难民”等“大新闻”,都是从文章到图片,舆论造到极致。诸如青木周蔵等日本驻外公使,还亲自下场撰文。
但清王朝之所以输到体无完肤,不止是“态度”与“做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日本两个至今值得我们警觉的伎俩。
甲午战争海战图
并没有过时的把戏
日本“舆论战”的第一个“拿手好戏”,就是他们的“钞能力”。
比如上面说到的青木周蔵,甲午战争爆发前,为了打好舆论战,拼命向日本当局要钱。但千万别以为他们是“钱多人傻”。日本当时高薪聘请了美国《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以西方媒体的游戏规则,打造日本“文明”的人设。在甲午炮声还没响起时,相关的文章已经开始了“轰炸”。
而在整个甲午战争进程里,日本更把现代新媒体常见的“买水军”“请大V”等套路,提前一百年玩到熟练。日本当时在西方媒体投放的“有偿新闻”,都有明码报价:日本在中央通信社发一篇新闻,价格是100英镑,而在路透社发一篇?价格是606英镑。要知道,在当时的英国,一名教师的年薪也不过85英镑。这“公开费用”,简直不惜血本。
所以如果回看甲午战争时期的西方媒体报道,我们会看到一堆“奇文”。战争爆发初期,《纽约先驱报》就说“日本解放朝鲜”,《泰晤士报》说日本的出兵“保障朝鲜安全”。在灭绝人性的旅顺屠城后,《泰晤士报》更用大量篇幅,绘声绘色描述日本如何救济难民。其实,都是钱到位了。
甚至,在甲午战争的一些大事件上,更常见当时一些“西方大V”跳出来给日本背书。1894年7月23日,搭载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被日舰“浪速”号击沉。如此“打英国脸”的行为,引发了英国舆论的愤怒。但没多久,剑桥大学法学系教授韦斯特莱克以及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等人,就相继发表高论,认为悲剧的主要责任在中国一方。诸多英国媒体也相继改口,原本令日本陷入舆论被动的“高升号”事件,就此反转。
对比一下这些年里,每当有“日本知名人物”去“拜鬼”时,总有各种“清醒人士”发表高论,花样洗白当事人。对比历史必须说,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老伎俩了。
1894年10月6日 《伦敦新闻画报》所描绘的中国高升号运兵船被日本浪速号巡洋舰击中后,开始沉没。
但日本“舆论战”比“砸钱”更让我们警觉的,是他们的“洗白”手段。
还是以“高升号”事件为例:日本在进行媒体公关时,不是简单的“砸钱造舆论”,相反是几步走的花招:第一步,模糊责任,把冲突的起因,说成“中国军舰态度极不友好”,在细节上修改真相。第二步,混淆视听,淡化主要矛盾。他们抓住“日军营救落水欧洲水手”这一个新闻点大做文章,且让收够了好处的被救水手出面替日方背书,成功转移了公众视线。第三步是汹涌的舆论攻势,几大收足好处的西方媒体齐上阵……
而在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后,面对诸多亲历事件的西方记者的报道,日本的表现更好似戏精上身。首先是造舆论,对旅顺屠杀的真实性避而不谈,反而大肆渲染“中国虐待日本战俘”等谣言,伪造了大量“中国军队残暴弑杀”的材料,散布“日军只是合理报复”的论调。而后伪造现场,邀请西方记者前去报道。
被日本“重点投资”的《泰晤士报》,这次更是急先锋。在报道了“日本救助难民”的话题时,《泰晤士报》笔锋一转,说“大部分回到那里的人他们都同意那些令人遗憾的事情已经是犯罪,但也说是可以谅解的”。这等于是不动声色,就否定了日本的屠杀罪行。对那些有关“旅顺屠杀”的新闻报道?《泰晤士报》更是直接一棍子打死:“那些外国记者给军队造成的令人厌恶的流言已经被驳斥了”。
在“用一个谎言替代另一个谎言”这一技巧上,从甲午到今天,类似的把戏,在西方某些媒体身上,早就屡见不鲜。
三十七年后的叹息
很多国人说到甲午战争,常说这是“梦醒之战”。但在“舆论战”方面,至少民国的“精英”们,真的没醒。
1928年5月,日本侵略者出兵济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而日寇的“舆论战”,也是故伎重演,他们在全球各大报纸上投放新闻,宣称日军是“对中国军队暴行的反击”。甚至当南美几个国家的报纸,刊登“济南惨案”的真实报道时,日本驻该国使馆竟亲自下场,威胁报社撤回报道。《泰晤士报》更是再次为日寇摇旗呐喊,甚至“感谢日军在济南的仁慈”。
而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呢?只是一句简单的回应:“对日案切勿擅自通电发表”。
三年后的“九一八事变”里,侵占东北的日寇,更在舆论战里无所不用其极,侵略战争被美化成“保卫日本利益”,西方媒体上,一批为日寇背书的“西方专家”们,大呼“中国排外招来日本反击”,其颠倒黑白之本事一如既往。那位至今还在某粉丝群里中极有号召力的“总裁”,却对他的“少帅兄弟”私下一句话:“他们(日本人)嘴大,我们嘴小,倘若抵抗,国际上就不好说话了。”
从甲午的“不会打”,到抗战爆发时的“不敢打”,近代中国在舆论战里吃的亏,就是那个落后挨打时代,最生动的缩影。
参考资料:
钧正平:130年前的甲午之战中,大清王朝早已在另一个战场不战先败
阚延华:甲午战争中的中日舆论战
陈悦:他选择了中国——马吉芬传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海外旅行使用它,或将面临重罚
2024-08-26 14:28 观出行 出行·纪录 -
朝鲜三池渊将向外国旅行者重新开放
2024-08-15 12:45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79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
2024-08-15 08:28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逝世,系施一公院士祖父
2024-06-29 23:14 -
宁夏一村民驾驶铲车取土损毁宋代古城遗址被判刑
2024-05-25 08:28 考古 -
首次公开!侵华日军731部队再添新罪证
2024-05-04 10:51 日本战犯笔供 -
我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3-11-04 19:11 申遗竞赛 -
河北滦平发现戚继光督建长城石碑,内容与史料记载高度吻合
2023-08-16 14:29 考古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8周年
2023-08-15 06:52 -
为什么梁启超不看好的社会主义,最后拯救了中国?
2023-03-20 08:04 -
甲午战争沉舰发现大口径炮弹,辟谣“炮弹掺沙”
2023-03-04 17:03 考古 -
为什么西方考古研究都爱去希腊搞发掘?
2023-02-23 08:46 -
中国历史上的“叶文洁”,比小说要让人头疼得多
2023-02-14 08:46 -
紫禁城两次破防,勤恳务实的嘉庆也救不了清朝?
2023-02-05 08:51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湘萍去世,享年94岁
2023-01-31 16:55 -
日本外交的这套“传统手艺”,让人想到鲁迅的一句话
2023-01-19 09:07 日本 -
秦始皇帝陵发布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
2023-01-12 16:15 考古 -
刘统教授逝世,著有《北上》《大审判》等
2022-12-22 07:17 -
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如何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
2022-11-22 07:56 -
清代宫廷比明代更节俭?宫女的待遇是……
2022-10-31 08:15
相关推荐 -
摩擦升级?洪森称柬武器可打击曼谷,泰方回怼 评论 84与中国竞争,电先不够了?特朗普拟“开闸放地” 评论 62又卖惨,“没中国,我们只能停工” 评论 147“中方提速:欧洲稳了,但在美国的还得等等” 评论 176白玉兰最佳电视剧颁给了它? 靠八集篇幅创造了历史 评论 41最新闻 Hot
-
摩擦升级?洪森称柬武器可打击曼谷,泰方回怼
-
“CIA认定MI6内部有俄间谍,英国追查20年却一无所获”
-
加拿大命令海康威视停止在加运营,中方回应
-
与中国竞争,电先不够了?特朗普拟“开闸放地”
-
德国对DeepSeek下手
-
千余官兵驰援!超4万人紧急撤离榕江
-
巴基斯坦发生自杀式袭击,16名士兵死亡
-
又卖惨,“没中国,我们只能停工”
-
“美国目的昭然若揭:拿矿,跟中国对着干”
-
怕美国不来,又怕特朗普乱来,欧洲犯怵:“单挑”中国,我吗?
-
新军校,今天正式成立
-
“2022年,伊朗几乎成功刺杀蓬佩奥”
-
伊朗举行国葬
-
香港特首顾问团换届:李泽钜未续任,“杭州六小龙”两名创始人加入
-
担心经济被当“武器”?中小国家应当追溯问题源头
-
普京:在“北约不东扩”承诺上被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