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嵚:甲午战争里的晚清陆军,真的连挨骂的资格都没有吗?
但偏偏在这个时候,清军统帅叶志超胆气尽丧,不顾马玉崑的反对,下令清军各部冒雨突围。然后在日军的“枪炮排击”下,清军的撤退变成了单方面的杀戮。仅仅一夜之间,清军在逃跑路上,就有一千五百多人被日寇杀害,还有六百多人被俘,五个营的兵力就这样被葬送。亲历此役的清军官员栾述善,记录了这一幕惨状:死尸遍地,血水成渠,惨目伤心,不堪言状。
一场只需要坚持两天就可以等到的胜利,被清军亲手放弃。
《全球画报》绘制的清军兵败辽东资料图
虽然今天也有一些专家为叶志超辩解说,当时平壤城已弹尽粮绝,撤退是不得已的事情。但日方的史料却回击了这类说法:进入平壤后,日军除了得到了九百多发炮弹和五十六万发子弹,还得到了2900石米粮和2500石杂粮。单这些粮食,就够已濒临断粮的日军吃一两个月。
日本史料《日清战争》里更有一句辛辣讽刺:“清兵仍然有继续战斗的可能性。但是,总指挥官的失败主义招致了大溃退,使日军在第二天早晨几乎是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就占领了平壤。”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说到甲午陆战的失败,都在痛惜清军的战斗精神。但必须要说的是,平壤之战中的清军,基本属于当时清军优中选优的部队。作为淮军里的翘楚,他们大多长期装备先进枪炮,且受过严格训练。甲午战争早期,李鸿章与日方都做过估算,清军里的这类部队,总数不过五万人。
如果从更全面的的角度看甲午战争的陆战,我们就更可看到,清军更大的差距,是在作战素质。
甲午战争前,如卫汝贵部等淮军精锐里,已经普及了近代的战术与训练,李鸿章对淮军的战斗力也是很有信心。1882年时,他就放出了“有臣练军简器,十余年于兹,徒以经费太绌,不能尽行其志,然临敌因应,尚不至以孤注贻君父忧”的豪言。但即使是这些精锐,距离近代军队还是有差距。
甲午战场上,清军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战术呆板,进攻时极少见散兵队形,防守时全堆在正面防御。亲历甲午战争的袁世凯,就曾这样讽刺清军:“又每师心自用,仍欲以‘剿击发捻’旧法御劲敌,故得力者不可数睹耳。”拿着先进的枪炮,打的还是陈旧的战术。
当时的西方学者更对清军的呆板战术,做了生动描述:“差不多中国人每一次打算守住阵地时,都因为被敌人迂回到他们侧翼而被迫后退。”简单一句话,就“复刻”了甲午陆战很多场败仗。
在火炮的使用上,理论上火炮技术“比中国落后九年”的日军,火炮战术却遥遥领先。比起分散使用火炮的清军,日军早已做到集中使用火炮。正如亲历甲午陆战血战的聂士成所说:“倭炮不拘多寡,用则一处齐发。”而清军的很多火炮,常常还没有投入战斗,就已被日军打掉。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细看清军的具体表现,只怕是要发出一声叹息:对于甲午战场的清军来说,谈“战术理念”恐怕都是一件奢侈事,毕竟就连最基本的射击、白刃战等作战能力,大部分清军其实都严重拉胯。袁世凯就曾在给盛宣怀的电报里,来了一段生动吐槽:“至兵枪,只知托平乱打,不起码牌(标尺),故弹及近,难命中,有用弹数十条,伤寇十余人,何能御敌。”
号称历经严格训练的清军精锐,射击技术竟如此业余。
这种极其“感人”的命中率,也不止存在于甲午战场,几年后的庚子国难里,西方记者也盛赞了多支清军“临战极为勇敢”的作战精神,却也指出清军“发枪时不专注一人,故多虚发之弹”。而在甲午战争后期,随着卫汝贵部等精锐的溃败,很多拉上前线的清军,大多是临时配发了新武器,射击技术更差一大截。甲午战争后期的金旅之战里,一名日军军官的书信,就真实还原了清军的射击现场:
“他们(清军)常用的队形是在散开的一队中挥舞大旗开火,开火为随意设计,没有一齐射击……他们不考虑地形地物,从不用跪射、卧射,一律站着射击,对乱用弹药并不介意”。
至于炮兵的命中率更是低下。以鸭绿江攻防战为例,清军为了此战,集中了91门火炮,但到了战斗中,却是“俄乱发巨炮”,轰轰烈烈打一通,几乎没伤着几个日本兵。最后不但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74门大小火炮也成了日军的战利品。这样的战斗素质,即使为清军配备当时最好的火炮和足量弹药,又有多大赢面?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头到尾,清军都不乏英勇时刻,却始终换不来陆战的胜利。
《世界画报》绘制的鸭绿江战役资料图
很多朋友常常有个疑问:为什么抗美援朝可以赢,甲午战争却输得这么惨?
这里我们就拿炮兵做个类比下:在抗美援朝著名的上甘岭战役里,志愿军炮兵在火力水平只有“联合国军”五分之一的情况下,以先进的战术打出了精准命中率,给“联合国军”造成了一万多人的伤亡。美国报纸惊呼说“中国大炮发挥了惊人作用”。而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里,志愿军以28分钟的火力急射,就摧毁了敌方百分之三十的表面阵地工事,帮助步兵只用一个小时,就占领敌方全部前沿阵地。相比之下,高下立判。
一支空有账面上的先进装备,却在战术、训练、指挥理念等层面严重滞后的清军,恰是那个落后挨打的晚清,最生动的缩影。
参考资料: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刘申宁《论晚清的军工建设》
孙克复《甲午中日陆战史》
李元鹏《晚清近代化军事改革的悲歌》
李丛嘉《甲午大数据揭秘自封“天下第一”大清军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标签 甲午战争130周年-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唐晓甫 
-
朝鲜三池渊将向外国旅行者重新开放
2024-08-15 12:45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79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
2024-08-15 08:28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逝世,系施一公院士祖父
2024-06-29 23:14 -
宁夏一村民驾驶铲车取土损毁宋代古城遗址被判刑
2024-05-25 08:28 考古 -
首次公开!侵华日军731部队再添新罪证
2024-05-04 10:51 日本战犯笔供 -
我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3-11-04 19:11 申遗竞赛 -
河北滦平发现戚继光督建长城石碑,内容与史料记载高度吻合
2023-08-16 14:29 考古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8周年
2023-08-15 06:52 -
为什么梁启超不看好的社会主义,最后拯救了中国?
2023-03-20 08:04 -
甲午战争沉舰发现大口径炮弹,辟谣“炮弹掺沙”
2023-03-04 17:03 考古 -
为什么西方考古研究都爱去希腊搞发掘?
2023-02-23 08:46 -
中国历史上的“叶文洁”,比小说要让人头疼得多
2023-02-14 08:46 -
紫禁城两次破防,勤恳务实的嘉庆也救不了清朝?
2023-02-05 08:51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湘萍去世,享年94岁
2023-01-31 16:55 -
日本外交的这套“传统手艺”,让人想到鲁迅的一句话
2023-01-19 09:07 日本 -
秦始皇帝陵发布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
2023-01-12 16:15 考古 -
刘统教授逝世,著有《北上》《大审判》等
2022-12-22 07:17 -
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如何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
2022-11-22 07:56 -
清代宫廷比明代更节俭?宫女的待遇是……
2022-10-31 08:15 -
清代选秀女就是选妃?其实皇帝更在意的是“防汉化”
2022-10-19 08:43
相关推荐 -
“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103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52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708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59“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评论 62最新闻 Hot
-
冲突愈演愈烈,莫迪首发声
-
挪威发布国家安全战略:美国不可靠,需要跟欧洲抱团
-
印度两座水电站已重新开闸
-
“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
夸大对华关税效果,她被打假了
-
突发!巴称击毙约50名印士兵,印称摧毁巴第二大城市防空系统
-
弹射座椅大厂泄露了印巴空战战损“天机”?
-
巴总理:关键时刻,感谢“亲爱的兄弟”埃尔多安
-
日本地铁出现随机杀人事件,男子挥20厘米菜刀砍伤2人
-
“斯洛伐克几分钟前才被通知…现在知道国际政治是啥了吧”
-
“俄罗斯要价太高,但...”
-
乌克兰议会批准美乌矿产协议
-
“特朗普称要把这改叫阿拉伯湾”,伊朗谴责:我们也没反对阿拉伯海
-
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
“中国远落后于美国的时代已终结”
-
“接到指示,美情报机构加强搜集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