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嵚:甲午战争里的晚清陆军,真的连挨骂的资格都没有吗?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嵚】
一、“国际笑话”冤不冤
甲午战争里的败仗不少,但败成“国际笑话”的,首推甘肃宁夏镇总兵盛军统领卫汝贵。
照着《清史稿》、《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光绪朝东华录》等史料的说法,这位在甲午战争里统帅六千精兵的淮军老将,上了战场后还没碰上日寇,就收到了妻子送来的家书。其妻在家书里谆谆教诲,劝他在战场上该摸鱼就摸鱼,千万要保命。收信后的卫汝贵,也果然不负妻望,在战场上一溃千里。就连这份私密的家书,都落到日寇之手。被日寇拿来大肆宣扬,简直丢脸到家。
“洋相”出到如此地步,确实是神仙难救。败退回国的卫汝贵,又被满腔怒火的晚清群臣们,扣上了“克扣军饷”“纵兵抢掠”“贻误大局”等大罪,最后数罪并罚,于1895年1月16日下午四时被押到菜市口问斩。
到了他身死十多年后的民国年间,卫汝贵家乡的地方志《皖志列传稿》里,还把那封娱乐了日寇的“卫汝贵家书”照单全收:“君起家戎行,致位统帅,家既饶于财,宜自颐养。且春秋高,望善自为计,勿当前敌”。这下更坐实了这位“妻宝男”的草包形象。一百多年来,说起此人的结局,好多稍微了解些甲午战史的朋友,都会痛骂一声“该”!
可若是细较真下历史,就会发现这桩“国际笑话”里,好些细节竟错得离谱。比如那封在《清史稿》的记载里,闹出“国际影响”的“卫汝贵家书”,在日寇的史料里却是根本不见踪影,更不要说什么“大肆宣扬”。被《皖志列传稿》收录的“卫汝贵家书原文”最早的出处,当属清末民初文人罗惇曧的《中日兵事始末》,此书主要搜罗的是晚清年间的野史笔记,所谓“家书原文”,显然以讹传讹。
而更让很多后人想不到的,是卫汝贵部的战斗力。特别是在甲午中日宣战后的第一场战役——平壤战役里,被清王朝认为“临敌节节退缩”的卫汝贵,先是抢先派兵进入平壤,粉碎了日军对平壤的偷袭。李鸿章心腹盛宣怀为此击节叫好说:“平壤居然不失,是为国家之福”。
而后在平壤城南的防御战里,卫汝贵又抢先加固了防御工事,两次打退了日军第九旅团的进攻。日本史料《日清战争实记》里,用“乾坤似将为之崩裂”来形容战况的惨烈。甚至他还趁天亮时发起反击,战事持续到中午,日军最终狼狈撤退。依据日方的官方数字,此战仅“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日本文士杉浦梅潭的诗里哀叹说“此役不克旗下死,呜呼苦战船桥里”,可见伤亡惨重。
甲午战前的淮军资料图
哪怕对比一下平壤战役最后阶段,清军全线崩溃时的狼狈景象,平壤战役大部分时段的卫汝贵,表现堪称可圈可点。因此,他自己在回国受审后,也始终“不肯认咎”,反而坚称自己“屡获胜仗”。近代一些野史也描述说,卫汝贵直到临刑前,依然在悲愤喊冤。
但问题来了:既然卫汝贵在平壤战役里有过如此优秀的表现,那为什么这场关系甲午走向的大战,依然以清军溃败而告终?
其实,如果我们粗看甲午的陆战,就会发现类似奇怪的现象:在中日两国的史料里,都有对清军士兵作战精神大书特书的段落,具体到战役和相关将领,也不乏高光时刻。比如在平壤战役里壮烈殉国的左宝贵将军,此后就成了朝鲜半岛民间传说中的白马将军。
但就是这么一支亮点颇多的军队,却为何从朝鲜半岛到辽东半岛一败再败?除了腐败、内耗等原因外,这支清军身上还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在130年后再认识。
尤其需要先厘清的,就是甲午战场上,清朝陆军的装备问题。
二、清军陆军装备优于日军?
十多年前,某位“网红历史教师”曾这样说:“到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比日军要领先了,再打不过就是兵将的问题,不是装备的问题”。因此,很多年轻的历史爱好者,也就形成了一个固定印象:甲午时期的清朝陆军,装备优于日本陆军。
那这个说法正确吗?首先可以看看晚清的军工生产。历经三十年洋务运动,清王朝对于军工业一直是不惜血本。到了甲午战争前夜,清王朝的军工技术突破也十分喜人。以枪械为例,1890年,江南制造局以奥地利曼利夏连发枪为模式,仿制出了中国国产的连发枪“快利枪”。在连发枪技术上,当时的清王朝已经领先日本三年多。而在此之前,金陵机器局于1888年就成功仿制出了马克沁机关枪,这一成就,仅仅比当时的军事强国英国晚四年。
而在卫汝贵表现极其高光的船桥里之战里,我们就能看到晚清的军工突破:卫汝贵的盛军,大量装备连发枪,而作为他对手的日本第九旅团,装备的大多还是单发枪。因此面对具有兵力优势的日军,卫汝贵部打出了“各军枪炮齐施,连环不断”的火力效果。日军随军记者记载说:“频频发射之连发铳子弹掠过树枝头,恰如疾风扫落叶一般”。这让日本文士哀叹“呜呼苦战”的船桥里大战,清军确实发挥了火力优势。
在火炮方面,清王朝的军工优势则更明显: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火炮技术也发生了重要革新,新型的后膛炮大量涌现,迅速取代了前膛炮。晚清的军工技术人员,迅速跟上了这一趋势。1884年,金陵机器局就造出了37毫米可移动式2磅后膛架退炮,是为中国第一门国产后膛炮,三年后,江南机器局又造出了203毫米口径全钢后膛炮。1892年,江南机器局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制退复进机技术,造出了120毫米阿姆斯特朗式快炮。
日军缴获自清军的75毫米口径克虏伯造重野炮作者供图
这也就意味着,甲午战争爆发前的二十年,其实是清王朝国产火炮突飞猛进的二十年,从速射火炮到重型火炮,晚清的军工人员统统拿下。军史学者刘申宁评价说:这一时期“我国的铸炮技术进步之快,幅度之大,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反观同一时期的日本,在1893年左右才实现了类似突破。刘申宁认为,仅看快炮的制造,日本“在技术上比我国落后9年”。
所以,仅以军工生产能力论,从枪械到大小火炮,甲午战争前的清王朝其实已经建立了绝对优势。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军火市场上,清王朝堪称“大客户”。洋务运动中的这些“大清裱糊匠”们,无不把洋枪洋炮当最大倚仗,无论日常还是战时,逮着机会就会爆买一通。
仅是在甲午战争爆发后的1894年10月,传说中“甲午战争一人敌一国”的李鸿章,就采购了“西洋各项快炮五十六尊、各项快枪二万八千三百二十余枝,大小各项枪炮子弹一千五百二十余万颗”。此外如张之洞、刘坤一、许景澄等洋务运动骨干们,甲午战争期间也是纷纷上阵,通过各种渠道采购军火支援前线。而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朝官员曾广修更有名言:“中国后膛枪炮之多,甲乎天下。”
所以,在甲午战争爆发后,很多清朝官员都是信心满满。在他们的认知里,对付日寇甚至不需要讲战略战术,只要把大清这“甲乎天下”的枪炮弹药,摆开了狠砸,就能把这猖狂小日本砸到全军覆没。现代历史爱好者那“清军装备优于日军”的认识,基本都是这么来的。
标签 甲午战争130周年-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唐晓甫 
-
朝鲜三池渊将向外国旅行者重新开放
2024-08-15 12:45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79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
2024-08-15 08:28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逝世,系施一公院士祖父
2024-06-29 23:14 -
宁夏一村民驾驶铲车取土损毁宋代古城遗址被判刑
2024-05-25 08:28 考古 -
首次公开!侵华日军731部队再添新罪证
2024-05-04 10:51 日本战犯笔供 -
我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3-11-04 19:11 申遗竞赛 -
河北滦平发现戚继光督建长城石碑,内容与史料记载高度吻合
2023-08-16 14:29 考古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8周年
2023-08-15 06:52 -
为什么梁启超不看好的社会主义,最后拯救了中国?
2023-03-20 08:04 -
甲午战争沉舰发现大口径炮弹,辟谣“炮弹掺沙”
2023-03-04 17:03 考古 -
为什么西方考古研究都爱去希腊搞发掘?
2023-02-23 08:46 -
中国历史上的“叶文洁”,比小说要让人头疼得多
2023-02-14 08:46 -
紫禁城两次破防,勤恳务实的嘉庆也救不了清朝?
2023-02-05 08:51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湘萍去世,享年94岁
2023-01-31 16:55 -
日本外交的这套“传统手艺”,让人想到鲁迅的一句话
2023-01-19 09:07 日本 -
秦始皇帝陵发布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
2023-01-12 16:15 考古 -
刘统教授逝世,著有《北上》《大审判》等
2022-12-22 07:17 -
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如何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
2022-11-22 07:56 -
清代宫廷比明代更节俭?宫女的待遇是……
2022-10-31 08:15 -
清代选秀女就是选妃?其实皇帝更在意的是“防汉化”
2022-10-19 08:43
相关推荐 -
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评论 54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298直播:跟着军工组探访俄罗斯兵器博物馆 评论 127巴军: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评论 1296商务部: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接触 评论 423最新闻 Hot
-
担心美国施压,在华德企:希望新一届德国政府确立平衡立场
-
印空军:今起在与巴基斯坦接壤地区进行演习
-
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
拜登卸任后首次受访:特朗普太掉价了,美国不代表掠夺
-
哥伦比亚准备加入“一带一路”?中方回应
-
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
首批145%关税中国货船抵洛杉矶港,美业界预警…
-
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又使坏,俄方怒斥
-
俄方宣布:8月底,普京将访华
-
特朗普又要给波斯湾改名了
-
英国快和美国谈成了?条件是…
-
改道、停飞,各大航司又遭罪了
-
巴军方公布回击细节:两国战机均未侵入对方领空
-
巴军: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
印度称向这几个国家通报了行动
-
巴军方:印度袭击已致26死46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