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龙禁:面对西方认知战,俄罗斯的策略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俄乌冲突中的认知战(四)
最后更新: 2025-02-27 15:24:51编者按:俄乌冲突三年来,在战场硝烟的背后,一场无形的认知战也在悄然展开。美西方与乌克兰联手,通过信息操控、舆论引导和心理战术,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塑造对俄罗斯的负面印象,削弱其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关乎战场上的胜负,更是一场关于真相、信任与意识形态的较量。也让我们看到:认知战——已成为现代冲突中不可忽视的新维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察者网特别推出“俄乌冲突中的认知战”系列文章,多角度解读这一新型作战方式,提供借鉴。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羽龙禁】
现代战争的“三战”是舆论战、心理战和法律战。除了三战之外,很多人也容易混淆信息战和认知战的概念。
美国海军司令斯图尔特·格林(Stuart Green)描述到,“信息作战,最接近美国现有认知战的理论概念,由五个‘核心能力’或要素组成,其中包括电子战、计算机网络作战、心理战、军事欺骗和作战安全。”二者貌似高度接近,但有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信息战的目标是控制信息流,而认知对抗的目标是价值判断及信任的建立和摧毁。
认知战是更高维度的战争模式,甚至可以说“三战”和信息战是从属于认知战下的门类。
俄乌冲突已三年,作为近年来联合国五常大国之一直接参与作战的军事行动,其通过信息手段作用于双方士兵和平民心理的认知对抗战法,同样值得深挖探讨。
下文中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俄乌冲突中是如何实践的。例证将侧重于俄罗斯的应对和探索,因为在当今世界仍由美西方英语世界主导的格局下,俄罗斯的探索更具有借鉴意义。
一、认知对抗在俄乌冲突中的应用
从认知对抗的阶段来说,第一阶段是你先能看到,第二阶段是你能理解,第三阶段是意义赋予。此三者缺一不可,基本上符合人类认识周围、改变周围的一个基本规律,即物理层面、交互层面、意义层面。
(一)能不能看到?
能不能看到是信息的流动和管控,也就是价值观的载体。西方和俄罗斯都在这个最基础的环节发力,二者最大的差异是西方信息流动足够“广”,俄罗斯信息流动足够“深”。
在认知战对抗中,优势不是固定的,例如我们都会认为谁能掌握社交媒体谁就具有绝对优势,但从实践来看,掌握社交媒体一定具备优势,但是否处于“绝对”就有待考察了。
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基于对国际性的社交媒体(Facebook、X、YouTube)等的掌控力,在战争之初对所有俄罗斯和亲俄账号进行了查封。所有关于俄罗斯的新闻全部出自于西方新闻媒体的调查报道,俄罗斯在西方人的认识世界中完全处于了“被表述”的状态,极大地限制了俄罗斯的自述能力。
不过俄罗斯很快就突破了这层围堵。因为虽然俄罗斯宣传渠道在西方制裁下被封锁,但俄罗斯具有西方国家不具备的“不对称优势”,即俄语的语言隔离优势、俄罗斯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影响力优势,以及本国开发的社交媒体Telegram的优势。
以俄罗斯对Telegram的使用为例。
Telegram不仅具有隐私性强的特点,更兼具新闻传播的功能,且由于不为美国所控制而大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它获取新鲜、无限的信息。
与电视和官方渠道精炼的传播方式不同,Telegram没有那么严格的控制,俄罗斯也充分利用这一点灵活使用Telegram。不仅军事博客(milbloggers)能够对当地局势做出反应,并实时提供来自前线的见解,甚至普京本人也曾求助于军事博主来处理“部分动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此外,Telegram也成为俄罗斯的宣传补充。俄罗斯对内的宣传策略是通过传统电视媒体、官方网站和Telegram三个部分,组建起了其宣传生态系统,以此接触不同的受众:不看电视的人可以在Telegram上看到同样的信息,反之亦然;官方声明可以通过大屏幕和小屏幕进入俄罗斯人的心灵。
国家代表(如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和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拥有自己的Telegram 频道,他们在Telegram上通常以更简单、更直抒胸臆的方式发表讲话。
三个部分内容重叠,分别接触不同群体,同时互相发挥优势。社交媒体Telegram的优势是速度和内容数量,劣势是缺乏可信度,作为互补的则是电视媒体。研究表明,当社交媒体内容被电视新闻采用时,就会被认为是最可信的。
Telegram的大规模使用激活了年轻人群体的参与程度,扩大了俄罗斯信息流动的通达性。可以说,如果俄罗斯没有Telegram,单纯依托于传统媒体,其认知塑造和本国宣传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技术的基础性作用在未来会进一步凸显。
由军事博主萨沙·科茨和阿卡什维罗娃电报频道放大的频道
(二)能不能理解?
什么是能够理解?这就是叙事策略。当信息发布在大众周边的时候,如何让大众能够关注呢?如何确保大众能够按照发布者的想法去参与呢?这就需要叙事策略的协助。
一件事情、一种行为需要通过转述,才能进入到目标国家受众中去,转述和翻译的权力决定了这个内容最后的效果。
如果说信息的流动和控制是第一重过滤,第二重过滤就是叙事策略,即我如何把一个新闻事件按照“我希望的”的角度展开叙事和阐释。而历史的纵深和个体的体验,会导致受众对内容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
美国大片的叙事策略是最简单的,大部分是“普通人获得某种能力被赋予某个任务,经过一定波折和对抗战胜敌人,最后拯救一大群人”。此种叙事策略满足了最大的传播广度,确保了最广大的受众可以理解。
俄乌冲突中各方也不断调整着各自的叙事策略,简言之——任何事情都要按照有利于自己和不利于对方的策略去展开。
西方国家强调的是展示“俄国入侵的非正义性”、“保护乌克兰自由的使命感”、“西方是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世界各国都在支持乌克兰”;俄国强调的是展示“美西方咄咄逼人的态势”、“俄军战斗的勇猛”、“这场战争的必要性”。
注意,这里的叙事一定都带着价值观,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它们带着“情绪”灌输。通过不断展示博眼球的内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加大参与,同时在内容反复发酵的过程中,从内容的讨论转移到接下来的意义赋予。
例如在“俄罗斯5月9日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时,俄罗斯通过官方网站、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组合叙事,将历史纵深和个人选择进行了连接。通过强化历史的厚重感、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来强化个人和国家的使命连接感,激发人民群众的荣誉感。
而反观乌克兰较为激进的去苏联化,一个较为直接的后果就是士兵使命感的弱化和国家记忆的混乱。
俄罗斯爱国主义进行曲《斯拉夫女人的告别》有130万浏览量
2022年5月1日,关于祖母戴着苏联国旗的故事在弗雷米亚电视台播出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冶 
-
被批对华“软弱”,澳防长急了:澳军靠近中国的次数多多了
2025-02-27 15:05 -
40名中国籍偷渡人员从泰国被遣返
2025-02-27 14:17 依法治国 -
“亚洲盟友都惊呆了,告诉我们:中国准备好了…”
2025-02-27 12:21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鲁比奥:西欧挺富,我们不能再贴钱了
2025-02-27 11:48 美国政治 -
“要有1000万人买我的金卡,就能赚50万亿还清美国债务”
2025-02-27 11:43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特朗普给马斯克撑腰:有人对他不满吗?有的话就赶他出去,有吗?
2025-02-27 11:09 美国政治 -
“特朗普加沙”
2025-02-27 11:07 -
马斯克:我收到死亡威胁
2025-02-27 11:07 -
美国想对中国下手,“可日韩靠不住啊”
2025-02-27 10:57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美国得空就敲打欧盟:你们,没资格上桌”
2025-02-27 10:36 欧洲乱局 -
马斯克:我们也犯错了,比如把埃博拉防治经费取消了
2025-02-27 10:33 -
美参议院投票确认,贾米森·格里尔出任美国贸易代表
2025-02-27 09:57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矿产归美国了,至于安全保障嘛,去找欧洲”
2025-02-27 09:16 乌克兰之殇 -
特朗普举起“大棒”,欧盟专员想起中国了…
2025-02-27 09:10 -
泽连斯基将访美:要问特朗普三个问题
2025-02-27 08:58 乌克兰之殇 -
被问涉台问题,特朗普:我不说,但…
2025-02-27 08:41 中美关系 -
特朗普威胁:建欧盟就是为了搞美国,将加税25%
2025-02-27 07:33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中方: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向欧方提严正交涉
2025-02-27 07:26 -
我大使:这影响韩国形象
2025-02-27 07:10 三八线之南 -
相关推荐 -
五角大楼高官:台湾非生死攸关问题,成本大于收益 评论 171加拿大“软”了,特朗普“退”了… 评论 85菲总统马科斯首次发声 评论 287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具备双工位发射能力 评论 38“迫害!这是公然侮辱菲律宾主权” 评论 403最新闻 Hot
-
五角大楼高官:台湾非生死攸关问题,成本大于收益
-
又一位顶尖科学家从英回国
-
“给美国打了20分钟电话,英国也忍了”
-
特朗普长子突访塞尔维亚,与武契奇会面
-
“废”教育部需国会批准?特朗普:先裁一半再说
-
罗生门在国外失联超2周,警方介入
-
加拿大“软”了,特朗普“退”了…
-
特朗普连发100多条帖子自夸
-
美政府官网被“屠版”:真对中国船这么干,“也绝不用美国船运货”
-
菲总统马科斯首次发声
-
伊朗总统:威胁我?你爱咋样就咋样
-
“中国比过去更从容,会对美国说:咱们走着瞧”
-
被中方反制敲醒了:讨好美国整中国,没好果子吃
-
特朗普不给豁免,澳总理“认怂”
-
美官方披露:华盛顿撞机同类险情3年15000起
-
特朗普放狠话:对特斯拉施暴就是国内恐怖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