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伊文:市场的悄然大转型
关键字: 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亚当斯密主流经济学社会利益无形之手市场政府有形之手【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尹伊文】
目前关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流行观念是:
市场资源配置最为合理——在理想的环境中,市场配置资源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已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了。
这个观念在现代经济学中不仅被广泛接受,而且也能找到支持这种观点的不少实例。不过细看这个观念的表述,则会发现有陈述不周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对“境况”的时间性定义方面,所谓使人的境况变好或者变坏,都没有说明是当前的境况,还是未来的境况,是当前利益的最优境况,还是未来利益的最优境况。
本文对市场的分析正是从“利益的时间性”角度展开的。首先将分析由于利益时间性的问题使市场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了不同属性,继而论述市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资源配置特点的相关变化,最后探讨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属性发生变化后的发展阶段,应该如何配置资源才是理性的、才是有利于社会可持续的未来发展。
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当谈到经济发展阶段的时候,很多人会想到农业、工业、机械化、自动化等等的分类阶段,但本文使用的分类指标是“温饱”。之所以要用温饱作分类指标,是因为温饱直接与消费相关,而消费信号是牵动市场配置资源的无形之手的重要动力。温饱满足前与满足后,人们的消费结构不同,发出的总体消费信号不同,因此对无形之手的牵引形成了不同的影响,使无形之手的属性发生了悄然微妙的变化。
无形之手的概念是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他指出,个人在市场上的逐利行为会“受一只无形之手的指导,达到一个并非这些个人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往往他们追求自己的利益,能够达到促进社会利益的目的,而且比他们有意追求社会利益时更有效率。”[1]
这个无形之手能使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理念,成为了自亚当·斯密以来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核心观念。其逻辑是,人是理性的,知道购买什么东西才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在市场上发出消费需求的购买信号,当某种商品的消费需求增大,该商品的价格也会增高,生产该商品的利润回报就会增加,追逐自我利益的理性会使生产者把更多的资源投入该商品的生产;当该商品的供给增加之后,其价格会降低,利润回报会减少,生产者也会逐渐减少对该商品的投入,转而把资源投入其它需求大、价格高、利润好的商品。如此基于个人追逐利益的理性而形成的资源配置,正是无形之手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所造就的,最终使消费者得到了想消费的东西,使生产者得到了想获取的利润,是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无形的手”
在这个理论叙述中,关于市场配置资源所涉及的“利益”没有作“时间性”的说明,无论是消费者的利益、生产者的利益,还是社会的利益,都没有明确地说明是现时利益,还是未来利益。不过可以谅解的是,由于已经假设人是理性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理性人,都是理性地追逐自己的利益,其追逐应该是会理性地平衡现时和未来,因此,所述的“利益”也就不需要细分为现时利益和未来利益,就可以统而称之。
这种统而称之的叙述以及分析方法,对某些产品是基本没有问题的,尤其是温饱满足之前的、与温饱相关的产品。因为温饱相关产品是要满足人的现时温饱利益,而人只有满足了温饱,才能生存,才能有未来的发展,才能有未来利益的满足,所以在消费和生产这类产品时,现时利益和未来利益基本是统一的,不必细分。
但是,这种温饱相关产品所表现出的统一性,在其它的许多产品和服务方面,就未必如此,譬如“教育”,接受教育往往需要寒窗苦读,是一件现时利益要减损的事情,但未来利益却会增加;又譬如“抽烟”,享受了现时利益,却损害了未来利益。
由于温饱相关产品具有的现时利益和未来利益的统一性,当人们消费的大部分产品是这类温饱产品时,他们发出的市场消费信号会使市场的无形之手把资源配置到生产这些产品的地方,如此的资源配置,既有利于现时利益,也有利于未来利益,是合理的资源配置。在亚当·斯密提出无形之手概念后的很长时期内,社会中大部分人的消费是以温饱产品为主,这可以从历史上的恩格尔系数资料中看到。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数比重,虽然食品消费并不包括所有的温饱相关消费,而且有些食品消费也未必一定是为温饱(譬如有人温饱满足后为了“炫富”而消费奢侈食品),但是恩格尔系数是一个与温饱消费关系很密切的指数,在没有其它更好的历史指数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指数。
考察历史上的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到,直至19世纪后期,许多西欧国家的恩格尔系数都还在60%以上,即60%以上的消费是食品。譬如当恩格尔在1857年发表其著名的有关恩格尔系数论文的时候,比利时一般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是在60% 以上。恩格尔使用当时搜集到的比利时153个家庭的收支数据来计算恩格尔系数,这些家庭的收入状况被分为低中高三组:最低组是需要倚赖公共援助的穷困家庭,中等组是不倚赖公共援助但其收入仅够维持生活的家庭,高等组是生活状况舒适的家庭。这低中高三组的恩格尔系数分别是:70.9% 、67.4%、62.4%,都在60%以上。[2]至于亚当·斯密在18世纪写《国富论》、提出无形之手概念时,欧洲大多数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大概都会比19世纪的比利时家庭更高。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西方国家的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譬如在1900年至1910年期间,美国家庭的食品支出在总消费中的比例是在40%-45%之间,到了1920年代,此比例已降为30%或以下。[3]1996年的恩格尔系数,美国是9.73%,德国是13.09%,墨西哥是26.63%。[4]
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实证经验中可以看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恩格尔系数会逐渐降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反应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恩格尔系数高的时候,是大多数人温饱没有被满足的贫困阶段,恩格尔系数低的时候,是大多数人的温饱已经被满足的丰裕阶段。在这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无形之手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会有不同吗?此处所关注的“不同”,着眼点是对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在市场无形之手的指导下,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能够达到促进社会利益的目的”。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钟晓雯
-
“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138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089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0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62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