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默:文言文是死文字?用“中指点菜”很开心吗?
关键字: 文言文古文台湾课纲微调民进党语文教材语文课本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些白话文时代的先驱在行文时,特别避免了文言文的语感,但他们却也都是文言文高手,所以有时为了简约叙述,在语法上也时而借用文言文的长处。这现象也发生在现代人身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成语的使用,大大缩减了白话文冗长的缺点。
即便是100%的白话口语,我们也都有简化的习性,例如“细思极恐”,以前的造句是“仔细想想极为恐怖”,缩减成四个字成一新词汇,好用,也就普遍化了。这类的简化用语不计其数,都是白话文由繁入简的自然演化。
在竹简时代,不得不使用最少的字,传达最多讯息,毕竟一公斤的竹片能乘载多少文字?而将口语极简的修辞技巧,却也在今日网络时代成为必要手段,标题必须简单明了,社交媒体上的沟通亦然,特朗普的推特想必你也看过。连码农都知道,程序语法愈简洁,执行效率愈高,错误几率愈低。在求高效低错的领域,中文修辞从竹简时代取经,何尝不是现代语文的可能策略?
图为台湾“中研院”所藏“居延汉简”
换言之,白话文的简化,其实也继承了文言文的修辞手段,成语的使用,更是如此。缺乏了文言文的语文训练,白话文的演进将失去一个大好的临摹对象,尤其是文言文修辞里的美感。像“纸短情长”这么简约优美的词汇,是不会,也不该被视为死文字的。该词出自民初作家徐枕亚的《玉梨魂》,属于红楼梦的文风,而《红楼梦》是文言文,也可说是文言文里的白话文。这么说你就明白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继承性质,将两者断裂视之是不必要的。
重点在于,我们的文言文教育,能否与白话文《无缝衔接》,使其用处更为明显?
那就不是语文问题,而是教法的问题了。
文言文该怎么教?
全世界华人,都投注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此前我曾说过,英语发展有本土化趋势,可见本国语言不会被英语所完全“同化”,但其程度端视我们对中英文各自优势的掌握。白话文之于英文,劣势明显,因为白话文发展不过100年,英语却已超过千年,两者完熟程度差很远。试举一例:
Nothing burns like the cold. (出自《冰与火之歌》)
Burn乃燃烧之意,这句简洁的英文用白话怎么翻译?“没什么比寒冷更能烧伤人的”,确实这样的翻译法也可显示原话的隽永之处,但稍嫌冗琐,所以有人翻为“寒冷最灼人”,看起来简单明了得多,不是吗?而这就用到了文言文的语法。Nothing....like 转化成“最”,并将文字聚焦在“冷”与“灼”的对比,以达到简约隽永的翻译目标,并让人重新正视“灼”这个已渐少在白话文出现的字。
也就是说,超过3000年历史的文言文,比起英语,不但不逊色,还多有所超越,端视你怎么用。
让我们倒过来,文言文翻成英文举一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至今我未曾看到先秦经典漂亮的白话文翻译,因为白话文受限于词汇和文字组织:“道总是顺应万物的本性而运作,所以道不多所作为,万物就能自然成长茁壮”,或是“自然之道,无心施化,作育万物,貌似没有作为,实际上乃是无所不为”,以上两种翻译,是很繁琐的白话,甚至白话不够用,还要辅以文言文的语法。
从字面上看,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无不为,就是什么都做。这便是为何西方人看《老子》,总觉得是一种奇异的悖论之故,道什么都不做,却又什么都做。于是英文翻译就长这样:
A. The Tao in its regular course does nothing(for the sake of doing it),and so there is nothing which it does not do.
B. The Tao is always “not-doing” yet there is nothing it doesn't do.
如果我们再把这两句英译翻回白话文,会发现其实英文并没有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而原文的白话文翻译则背负了解释意涵的任务,所以显得啰唆绕口。如果白话文翻译只是解释字面上的意思,从英文回翻就会比较容易:“道从不做什么,而也什么都做了”。“无为”乃“不刻意作为”之意,所以若添加解释于此句,就成了“道从不刻意造做什么,但却成就了万事万物”。是不是简顺多了?
以英文语文逻辑翻译的《老子》有时反比白话文翻译更让人一目了然,故而在语感上,文言文与英文反较为接近,与白话文较为隔阂,这也是告诉我们,白话文的发展,必然要往文言文的修辞方法上找线索。
当然你也可以主张,完全从英语文法中提炼白话文,但明明自己有更好的文言文工具,舍近求远未免太傻。
学外国语文的重点其实是学习外国人的说话方式,从而了解其思考逻辑,以此为基础建立文言文与白话文教学,学生对古人用语才不会这么有距离感。既然三种语言都要学,何不融合教学,培养语感,以更好地操作中文?
进步离不开古典
台湾课纲审查加入学生代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醒专家莫要与时代过于脱节,但学生的意见只能聚焦于“教学方法”上,如何使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若给予其臧否“教学内容”的权力,那要专家做啥?让台独倾向的学生“以中指点菜”,干脆都学比较爽快的网络用语得了。
无论任何领域,古典之所以能历久弥新,自有其道理,如何从古典里萃取现代所需的精华,是教学者的天职。完全新造而无一点古典影响的原创,其实很稀少,绝大部分的新,都来自于旧,语言尤如是。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当然要聆听专家意见,而不是那种常翘课去搞社会运动的高中生。
相对地,我们也希望被赋予百年树人任务的专家们,能在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以免窠臼教学降低了学习效率。
胡适说“文言文是半死的文字”,但其历史背景是大部分国人乃文盲,急需白话普及教育。百年后,文盲已几乎消失,白话文的任务面临转型,必须与有时相形更简洁的英文竞争,而最好的取径,当然是文言文。
适逢白话文百年,近日前往台湾“中研院”的胡适纪念馆走走,在胡适的巨幅相片旁,是他的墨迹“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诗来自顾炎武,是胡适晚年最喜欢为人题的字,原因是他始终无法以同样动人的白话文,描写这份心境。
近旁另一幅大字,是胡适的劝世白话文“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其实这也是取自宋代张载的《经学理窟》——“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以文言文入白话,谁曰不宜?
白话胡适在死前,也是活得很“文言文”的。
文言文有许多的优势,即便有诸多不必要的纷扰,我们也该“不畏浮云遮望眼”。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88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089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0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62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要“帮忙”,印度拒绝了
-
“他想在大马士革建特朗普大厦”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
中方严管稀土出口,印度也“慌了”
-
“他有望在狱中赢得市长选举”
-
石破茂再强硬表态:美国,还不降
-
美方吹风会:中美都不想“脱钩”,同意税率下调115%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