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智观察所:硅谷科技精英如何掀起美国文化革命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心智观察所】
“第一,让所有政府雇员带着全额养老金退休。”
“第二,将行政权力移交给科技行业。”
“第三,任命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为美国的首席执行官。”
2014年春,一位跨性别无政府主义的谷歌工程师向白宫请愿,要求阻止国家的衰落。他的方案就是上面3条,简洁明了。
在硅谷的核心地带,创新曾许诺带来一个互联与进步的乌托邦未来,而如今,一股新的意识形态潮流正在兴起,其颠覆性不亚于它所推崇的技术。
这是一个关于科技精英、思想家和投资者的故事,他们急剧右转,构建了一场融合技术乐观主义、威权倾向、文化战争以及对民主规范的深刻怀疑的运动。
彼得·蒂尔(Peter Thiel)、柯蒂斯·雅文(Curtis Yarvin)、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等人已成为这场运动的智识与财务架构师,他们利用财富与影响力重塑美国政治与社会。他们的理念,曾经仅限于博客和会议室的边缘,如今却在从白宫到州议会的权力殿堂中回响,挑战着美国自由民主的制度根基。
起源:彼得·蒂尔从自由意志到威权愿景的转向
这场运动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当时彼得·蒂尔刚从PayPal的成功中脱颖而出,开始阐释一种重新定义硅谷与权力关系的新愿景。自称自由意志主义者的蒂尔与人共同创立了PayPal,目标是打造一种不受政府控制的货币。
正如他所述,这是一个“政府货币的自由主义替代品”,虽然这一梦想未能实现,但为他更宏大的抱负奠定了基调。到2009年,蒂尔对选举政治感到幻灭,撰写了《一个自由意志主义者的教育》一文,宣称“我不再相信自由与民主是兼容的”。他认为,民主因福利受益人和女性投票权而成为资本主义的“矛盾体”。这篇在硅谷堪称传奇的宣言标志着一个转折点,从自由主义理想转向了对民主治理的更激进的拒绝。
蒂尔的理念在新一代科技思想家中找到了沃土,尤其是以“孟柯斯·摩尔德布格”(Mencius Moldbug)为笔名的柯蒂斯·雅文。
身为软件工程师的雅文成为新反应主义(NRx)的智识教父,这一哲学彻底否定民主,主张威权统治。雅文称,美国患有“长期无君主”(chronic kinglessness)的病症。
在他大量的博客文章中,雅文认为民主是“无效且具有破坏性的”,导致“战争、暴政、破坏和贫困”。他提出了“新商业主义”模型,设想国家如公司般运作,由一位首席执行官领导,公民作为股东。
雅文的理念吸引了特朗普前首席战略师史蒂夫·班农的注意,其影响力日益扩大。雅文对君主式领袖的设想与蒂尔产生共鸣,蒂尔后来称其为“有趣且有力的”历史学家,甚至在一次艺术展中赠送给他一幅肖像。
蒂尔意识形态的转变并非纯学术性的,他这样的硅谷精英,在文化与政治上的疏离感,才是最主要的推动力。蒂尔在2016年支持唐纳德·特朗普,尽管他也具有哲学倾向,但那只是一种“不太清晰的求救呼喊”。
更重要的是,他将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视为对传统政客“程式化乐观主义”的拒绝,与他自己对美国衰落的悲观态度相符。蒂尔向特朗普竞选团队捐赠了125万美元,并在过渡期间在特朗普大厦设有办公室,推荐行政职位候选人,凸显了他“拆毁一切”的愿望,重塑一个不受他所谓“老朽的中央左翼政权”束缚的体系。
文化战士葛兰西的意外继承者
蒂尔和雅文对新反应主义理念的拥抱,反映了他们对民主进程的广泛不满,他们认为民主过于缓慢、过于包容且容易受民粹主义情绪的摆布。
他们对新加坡李光耀所谓“仁慈独裁”模式十分推崇,这揭示了一种信念,即效率和经济繁荣优先于公民自由。
历史学家奎因·斯洛博迪安(Quinn Slobodian)在《裂解资本主义》中称,这种“市场激进主义”将资本置于人民之上,将民主视为最大化利润的障碍。
蒂尔甚至尝试海洋定居(seasteading)——在国际水域建立自治微型国家。他逃避民主约束,希望创造一个“伟大个人的选择仍至高无上”的空间。
蒂尔声称支持“宪法共和国”而非民主,这样,他就避免了对民主理想直接批评的“政治不正确”,同时支持更威权的解决方案。另外,蒂尔比雅文显得更务实和平衡,他对雅文的议程也采取了一些模棱两可的态度——称之为不切实际而非不可取。
在蒂尔和雅文奠定智识基础的同时,硅谷的其他人物则接过了文化战争的大旗,从一个意想不到的来源汲取灵感: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
蒂尔的盟友、保守派活动家克里斯托弗·鲁福(Christopher Rufo)采纳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针对批判种族理论、多元化平等包容(DEI)举措和“跨性别意识形态”展开斗争。
作为曼哈顿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的鲁福,将葛兰西对文化的关注视为保守派胜利的蓝图。“葛兰西在某种意义上提供了政治运作的图谱,”鲁福说,他强调知识分子、机构和文化在塑造权力动态中的作用。
鲁福的运动产生了切实影响。他的努力导致哈佛大学校长克劳丁·盖伊(Claudine Gay)被替换,并影响了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教育政策,包括对精英大学实施22.6亿美元的资金冻结以及教育部关闭。
美国的大学纷纷从网站上删除DEI举措,以免遭到联邦报复。哥伦比亚大学因其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被针对,失去了4亿美元的资金,并将其中东研究系置于学术接管之下。这些举措反映了一个更广泛的战略:通过利用国家权力,瓦解保守派眼中的左翼文化霸权。
特朗普政府还请求国会撤销对公共广播公司的资助,这直接影响到PBS和NPR这些广播电台的运营资金。这与鲁福等人借鉴的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相呼应,即通过控制或削弱关键文化机构(如媒体和大学)来重塑社会意识形态格局。特朗普及其盟友对媒体机构所持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立场强烈不满,认为它们过于倾向自由派(too liberal),代表了左翼文化霸权的一部分。
另一位硅谷巨头马克·安德森也加入了这场战斗,发表了《技术乐观主义宣言》,这是一篇长达5000字的文章,呼应了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如F.T.马里内蒂(F.T. Marinetti)的激进主义。
这篇2023年发布的宣言宣称,“任何物质问题”都可以“通过更多技术解决”,并呼吁技术进步的持续加速。安德森的言辞充满了对“技术伦理”(tech ethics)和“存在风险”(existential risk)运动的怨恨,他认为这些运动扼杀了创新。
安德森斥责的这两个运动,具体来说,前者涉及对人工智能(AI)、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监控技术等问题进行伦理审查,倡导负责任的技术开发和使用。后者关注技术发展可能对人类生存构成的灾难性威胁,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潜在危险。
安德森列出的敌人是“机构”和“传统”,他的看法既与未来主义者对历史的否定相呼应,也与这场运动对民主审议的蔑视一致。
葛兰西作为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坚定反对者,认为文化霸权是阶级压迫的工具,而美国保守派却将其重新包装以推进自己的议程。
这种战略性挪用显示了他们对权力的深刻理解,通过针对大学、媒体和文化机构,这些行动者旨在先改变意识形态格局再重塑政策。而他们的手段则依赖国家干预——如资金削减和学术监督,在反对者看来,这削弱了他们自由主义包装的言辞,暴露了在服务于其目的时使用政府权力的意愿。
安德森的宣言体现了运动的技术乌托邦外表。他呼吁“将智慧和能量置于正反馈循环中,无限驱动”,与其说是一个政策建议,不如说是一种宗教信条,免除了技术精英对社会后果的责任。
《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认为,这种“威权技术官僚主义”伪装成启蒙运动的进步,却优先考虑未被选举的技术领导者的权力而非公众问责。宣言的极端语气,结合安德森作为亿万富翁投资者的影响力,凸显了运动在塑造市场和思想上的潜力。
- 原标题:硅谷科技精英如何掀起美国文化革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昊 
-
“这0.001克,直接影响我国主战战机性能!”
2025-05-01 19:03 科技前沿 -
电网与能源转型:从西班牙停电事件看清事实与迷思
2025-04-30 13:07 心智观察所 -
习近平: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2025-04-29 19:11 人工智能 -
全球首艘高速可潜无人艇下水
2025-04-29 17:49 科技前沿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
2025-04-29 06:42 航空航天 -
国家发改委:减少甚至停止自美能源进口不影响能源供应
2025-04-28 15:14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中马合建赤道航天港,中国商业航天出海新突破
2025-04-28 13:32 -
当全球芯片霸主被特朗普抵住咽喉
2025-04-28 08:21 心智观察所 -
零的突破!我国天文观测再添利器
2025-04-27 17:01 科技前沿 -
美国自信崩塌的反应还不如德川幕府
2025-04-26 09:25 心智观察所 -
给“杭州模式”降温?中国目前需要“不服来战”的城市竞争氛围
2025-04-25 08:32 心智观察所 -
第六次“太空会师”!太空全家福来了
2025-04-25 06:39 航空航天 -
“期待在太空中圆自己一个武侠梦!”
2025-04-23 11:25 航空航天 -
中国空间站要有“新客人”了
2025-04-23 09:57 巴铁 -
神舟二十号瞄准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
2025-04-23 09:15 航空航天 -
神二十航天员乘组公布:陈冬、陈中瑞、王杰
2025-04-23 09:12 -
关税风暴,扯开了美国金融资本“霸权交接”帷幕
2025-04-23 08:31 心智观察所 -
八女“狙击”特朗普,美国关税战后院起火
2025-04-22 08:20 心智观察所 -
特朗普“敲诈”黄仁勋,为华为献上“助攻”
2025-04-21 16:35 心智观察所 -
国有、私有、再国有,英国钢铁是怎么被自己人玩儿坏的
2025-04-21 13:44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中国限制,稀土价格涨三倍
-
白宫宣布阅兵,正好是特朗普生日
-
耐克等美鞋企致信白宫:活不下去了,快豁免
-
砍1630亿美元!但“马斯克和SpaceX是赢家”
-
“145%关税是站不住脚的”,他们选择放弃美国市场
-
推迟谈判后,伊朗最新表态
-
“特朗普的黄金时代需要工厂,但工厂离不开中国机器”
-
特朗普再对两家美媒“断粮”
-
“美国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倒计时开始”
-
美国商会喊话特朗普:赶紧减免关税,经济撑不住了
-
“我们高度依赖中国,特朗普这么干,打残自己”
-
马斯克自比佛陀:佛陀去世后,佛教不是更兴盛了吗?
-
商务部:美方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中方正评估
-
三个月了,日本被困下水道的卡车司机终于找到
-
中国批准了,澳大利亚业界“非常振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