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海情报局:一台光刻机,能不能救中国半导体?
最后更新: 2021-03-09 08:30:072015年2月4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产业安全局签署了一份命令,解除了针对中国的“刻蚀机禁令”,其理由便是“中国已经从事实上获取了来自中国企业的、和美国产品数量、品质相当的刻蚀设备,继续实施国家安全出口管制措施已然毫无意义。”
我们有信心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也知道只要自己能做出来,禁令就会解除。那么,摆在中国半导体装备企业面前的问题就只剩下一个——如何尽快地追赶先进水平。
尾声:如何追赶
中国半导体装备产业的发展速度和研发实力是很强的,实际上,我们并不用担心中国科研人员的水平和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
中国半导体装备企业最缺的东西,其实是机会。
根据北方华创董事长赵晋荣的观点,中国半导体装备产业的强项在于研发速度和服务质量,弱势则在于起步较晚、缺少产业内的口碑和影响力。
半导体行业是绝对的重资产行业,晶圆厂采购设备必然慎之又慎,一旦出现问题,带来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另外,晶圆厂对于技术升级的需求极高,必然坚持选择能力范围内最尖端的技术。
在这样的因素作用下,晶圆厂更多考虑的是设备的可靠性和先进程度,关键在于快速、稳定地实现先进工艺的量产。因此,晶圆厂对于设备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往往倾向于购买早已成熟的外国设备。
国产设备由于起步较晚,一方面普遍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也缺少业内的口碑,也就很难进入大型晶圆厂的采购名单。
台积电、三星之类的大厂不买国产设备,国内的晶圆厂看了之后,自然也“求稳”,转身选择购买进口设备。因此,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即使是在中国市场上也不太好看。
这种现象带来的负面影非常严重——芯片的生产不是设备到位就能立刻开始进行的,不同的芯片,加工的工艺也不尽相同。生产线上的几十上百种设备,按照什么顺序、什么时候用什么设备,怎么使用这些设备都需要复杂、严格的论证和试生产。国产装备不被采购,连试生产的机会都没有,自然也就没有在实践中快速改进的机会。
在半导体产业中,装备生产商和晶圆厂之间是密切合作的关系——装备生产商需要根据晶圆厂反馈的一线生产信息来改进设计,晶圆厂也会投资装备生产商来研发领先对手的装备。荷兰光刻机巨人ASML先后就接受了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总计超39亿欧元的投资,恰恰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
从客观上来说,美国的封锁反而给中国的半导体厂商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受到禁令影响的中国晶圆厂由于很难再采购国外设备,只能选择和国产装备商合作,整个产业链也都在积极进行“国产替代”——在正常情况下需要付出大量成本才能做成的事情,在禁令作用下却迅速推进了。
中芯国际作为中国最大的晶圆厂,由于受到了美国的制裁,如今只能采购国内的半导体设备。借助中芯国际,国产装备也就提高了在产业内的认可度,各大厂商也会更加愿意选择国产设备。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内晶圆厂主动向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这样的企业寻求合作了。
现在,国产设备企业的产品已经开始呈现“0-1-n”的迭代特点,实现了核心技术“从零到一”的突破后,剩下的“从1到n”的改良式进步就会快很多。
正如前文我们所说,中国半导体装备产业链很完整,各个领域也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外国的整体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国内的设备厂商目前处于“从零到一”和“从1到n”之间的区域,假以时日,就能够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即将进入属于它自己的良性循环。
现在,中芯国际又能够正常购买ASML的14nm制程光刻机了。这不是因为美国人大发慈悲,而是因为中芯国际已经可以成熟量产14nm制程芯片了。
荷兰进口的光刻机,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光刻机救不了中国半导体,但中国人的智慧与汗水可以。
本文经星海情报局(微信号:junwu2333)授权转载。我们关注“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之路,转载请联系(ID:junwu2333)授权。
- 原标题:光刻机救不了中国半导体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白紫文 
-
F5G:国家产业安全与发展的重要新契机
2021-03-08 17:30 F5G进行时 -
试车成功!我国500吨级重型火箭发动机研制取得重要突破
2021-03-05 16:47 航空航天 -
为建空间站,长征火箭将首次进行组合式发射
2021-03-03 19:27 航空航天 -
“中国飞艇”AS700将于年内首飞
2021-03-03 18:54 中国精造 -
数学家周毓麟院士逝世,曾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021-03-03 15:54 -
中日合作团队观测到超100万亿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
2021-03-02 08:11 天文 -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2021-02-27 08:44 观察者头条 -
我国制定的航天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2021-02-25 21:09 航空航天 -
解决以太网丢包世界难题:华为方案落地
2021-02-25 17:32 华为 -
“解剖”百年历史建筑:上海城市智能体迈出关键一步
2021-02-25 15:23 -
清华团队新成果在《自然》发表:有望解决光刻机自主研发难题
2021-02-25 14:17 科技前沿 -
今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有望首次突破40次
2021-02-25 07:28 航空航天 -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一号03组卫星
2021-02-24 11:30 航空航天 -
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停泊轨道
2021-02-24 09:07 航空航天 -
美德研究:地球上某些微生物可在火星暂时存活
2021-02-24 08:18 航空航天 -
NASA公布首批登陆火星图像和音频
2021-02-23 09:00 航空航天 -
月球样品即将在国博向公众展出
2021-02-22 22:01 航空航天 -
这位老科学家入场,大家纷纷鼓掌!
2021-02-22 21:48 航空航天 -
首个恒星级黑洞最新数据:21倍太阳质量、自转速度接近光速
2021-02-22 09:46 科技前沿 -
首次揭秘!华为手机循环利用全过程
2021-02-21 19:05 华为
相关推荐 -
“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国打了个样” 评论 11“显然特朗普先退一步,虽尴尬但有用” 评论 70欧盟深吸一口气:这也太荒谬了 评论 212阵容庞大!关键时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国 评论 91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311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