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宽虎:中国发展至今,简单的行政概念已不足以理解城乡与人口
最后更新: 2024-05-08 21:44:28其次,制造业向中国其他地区转移,这只能说有一些零星现象。但我想强调的是,沿海地区的优势依旧很强,往内陆地区转移,搞得不好会把一些产业给搞废掉。
我记得之前有看到新闻报道称,广州那边的服装厂要迁回湖北,因为工人和企业主大都是湖北人,但这种情况就不一定能取得积极效果,因为产业链维度现在都已经高度精细化。比如说我有一家服装厂,需要快速生产订单,这就需要能迅速采购原材料、辅料加工,整条产业链上下游会自动集聚、扎堆的;只把某个部门搬出去,最终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链就散掉了,而散掉之后想要再重新组建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是经过多年市场经验才形成的一个大环境。同理,对于其他制造产业也是如此。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企业需要考虑成本,沿海劳动力、租金很贵。但事实上我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年成都富士康工厂招人,我看了跟我合作的一家平台的数据,显示有一部分工人是从昆山送过去的。按理说,四川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成都工厂招工,可以找本地的劳务中介,结果却是从昆山招了一批人过去,可能这批工人中间也有来自四川的,在昆山找到一份工作,然后在昆山看到招工信息后又回去的。
观察者网:也就是说,这个平台的数据不仅体现了长三角地区的状况,还可能是跨省市的。
向宽虎: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就是一个手机APP,只要用了软件,在哪都能看到信息。我们把APP的使用者称为用户,这些用户群体天南海北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提供服务的企业主要还是集中在长三角。
为什么呢?因为有些工厂本来觉得可能迁到内陆地区后成本会低一些,但真的去了之后发现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这笔账不能这么算,而且不少内迁工厂慢慢地出现了生产规模缩小的迹象,相比之下长三角工厂可能反而会扩大,这些现象我们通过数据都能看得出来。2019年之前,这家平台自己可能做过此类所谓下沉的行为,但2019年之后他们的业务又逐步缩回到当前业务最集中的十一个核心地级市,因为在别的地方,业务做起来很费劲。
观察者网:如果从这个模型的表现来看,整个中国范围内的区域性格局似乎很难撼动,重要城市群或中心城市其实还是传统的北上广深沿海一带;但是这些年,也有一些区域中心在崛起,比如最火的成都-重庆西南城市群,再比如中部的长沙、武汉等,所以现在是继续维持、甚至加强过去的传统格局,还是真的有新的东西在生长?
向宽虎:应该说,区域格局还是有一些新的东西在产生,但新的东西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沿海三大城市群的集聚程度在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所以我们看到上海人口好像不怎么增长,但如果去看周边地区,人口增长还是很明显的,拿昆山举例,2010年人口普查的时候是167万,2020年人口普查时达到209万,十年时间涨了40万左右,涨幅相当于原来常住人口的1/4。那么,类似这样的其他地方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可见它是一个趋势。
从全国层面来讲,人口的大致流动趋势,一是往东南沿海的两个都市圈跑,二是在内陆地区也会出现大城市变得更大的迹象。如果我们在地图上标注这些点,那就是沿海几个点加上内陆几个点,这些地方仍在增加,其他地方则是收缩。
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这个问题,并不是沿海人口变少了、而像成都周边的人变多了,不是这样的,而是整个四川省除了成都之外的地方,人口都在变少。
这些人去哪里了?一部分去了成都,一部分去了沿海。所以,现在的人口格局就是大集聚的趋势还在,往发达地区流动,同时小集聚的趋势也有,除了沿海三个最主要城市群之外,其他城市群的中心地区人口也在增加,甚至有些地方可能出现整个省或者整个地级市是人口净流出地,但它最中心的几个城区,人口是在增加的。
我们有一篇已经成文、正在修改尾声的文章,对这一现象作了系统性描述,我们把它称之为“双重中心-外围”,一层“中心-外围”是沿海和内陆,另一层“中心-外围”是城市群内部的中心城区和外围地区,这两重格局都在出现分化。
2020年各省市区的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示意图 图自澎湃新闻
观察者网:非常有意思的变化,这种人口流动格局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向宽虎:集聚是能够提高效率的,在经济学里面,当人口更加集聚的时候,像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可以供更多人享用,对政府来讲就意味着平摊成本,那么成本就变低了;反之,如果人口分散的话,效率会非常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压力也会比较大。
另一个体现在生产层面,当人口增加、劳动力集聚、企业扎堆之后,会出现经济学里面的分享、匹配和学习这三个方面的效应。也就是说,我可以共享投入品,然后可以在消费者偏好和需要的产品之间做更好的匹配,同时在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素质和岗位要求之间更加匹配,这些都可以提高效率。
再者就是学习效应,在大城市可以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碰撞产生的火花能让自身能力得到提高,最终效应是可以使整个生产力得到提升,而在给定的这些要素都不变、人口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率提升就意味着增长上来了,这股力量是很强大的。当然,有的人担心人口集聚太多导致“城市病”之类的问题,但其实所谓的“城市病”都是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来解决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看到好的一面,同时出于公平考虑,有些问题还是要重视,比如有些年纪大的人不想去大城市,也没有就业需求,想留在农村,但当农村人口逐渐流失之后,公共设施、生存环境其实是在恶化的,因此怎么保证这部分人的权益,需要一些适当的政策。
但是,国家发展的大趋势中,增长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牺牲它。最好的方法,就是靠集聚来提高增长的力量,然后靠增长产生的财政资金,去反哺那些相对比较弱势的群体。我们千万不能舍本逐末,不能人为压住集聚和增长。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王炸芯片,难再成苹果救星
2024-05-08 18:18 观网财经-科创 -
ST阳光:控股股东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拟罚款2.32亿元
2024-05-07 20:57 -
华为苹果同日对决,背后还有中韩面板之争
2024-05-07 17:23 观网财经-科创 -
历史性一幕!iPhone在华市场份额跌出前五
2024-05-07 11:13 观网财经-科创 -
45亿加码“五五购物节”,拼多多助力上海“拼”出精彩
2024-05-06 19:32 -
美国Tiktok法案的起草人,引火烧身了
2024-05-06 18:47 观网财经-金融 -
舒适赛道红利释放,红豆股份品牌转型出成效
2024-05-06 13:33 -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2024-05-06 12:16 观察者头条 -
巴菲特股东大会要点来了!回应减持苹果、巨额现金储备等
2024-05-05 08:28 -
武广高铁、沪杭客专等4条高铁线涨价,涨幅近20%
2024-05-04 14:13 高铁世纪 -
深圳将取消福田、南山之外区域住房限购?深圳住建局回应
2024-05-04 10:27 观网财经-房产 -
-
20张营业执照只有3家实存?央媒:问题在下头,根子在上头
2024-05-03 11:21 基层治理 -
上海推出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活动
2024-05-03 09:39 观网财经-房产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最新进展
2024-05-03 09:30 国企备忘录 -
31省份“一季报”:苏鲁浙增速超6%,山西总量下滑
2024-05-02 21:39 宏观经济 -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纳指两连跌星巴克重挫
2024-05-02 07:42 观网财经-海外 -
南京公积金新政:包括宣城、马鞍山在内的南京都市圈9城互认互贷
2024-05-01 19:50 观网财经-房产 -
美国当前经济数据中,也许藏着高官接连访华的答案
2024-05-01 09:24 -
余承东不再担任华为终端BG CEO
2024-05-01 08:53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38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29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49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21“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93最新闻 Hot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