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心伯:通往美国的道路不止华盛顿一条
关键字: 中美关系中美外交习近平访美中美利益华盛顿美国政界美国商界观察者网:您接触到的美国学界和政界人物,他们目前对中国的认识有什么区别?
吴心伯:其实还是有不同的声音。有些学者能够从大局长远来看待中美关系,希望中美两国展开合作,不合作对双方都是灾难性的,所以他能够把这些分歧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不是讲他无视这些分歧,而是很得当地来处理分歧,不是扩大分歧,也不是一叶障目,这一点很重要。也有一些紧盯着一两个负面的、有分歧的问题,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美国造成威胁。
从政界来讲,国会对中国的看法一般比较负面,因为议员要迎合民粹倾向。美国军方、国防部门对华强硬派比较多,负面看法也比较多,相比来看,白宫、国务院、包括商务部、财政部,务实的则比较多。这次习近平访美之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有一个演讲,讲的就比较平衡,她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中美之间管控分歧的能力超过分歧本身”,这一点非常重要,分歧总是有的,关键是要有人来管控它。
当然美国社会内部的分歧很大,因为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利益集团,有些利益集团从和中国的关系中得到好处,比如波音、微软,他们都是依靠中国市场的。但那些劳工组织却是怨气冲天,他们会说“你看工厂都搬到中国去了,我的工作机会都没有了”。还有些产业因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对他们形成冲击。
所以说,美国政界、学术界还有商界对中国都有不同的看法,这里面有商业利益的冲突,也有意识形态的冲突,我们要做的就是和这些积极的力量加强交往和互动,共同形成中美关系中的正能量。
观察者网:这算一个曲线交往路线吗?
吴心伯:应该讲,这反映了我们现在对美国社会的运作特点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处理中美关系更有技巧。通往中美关系的路不仅仅只有华盛顿,别的地方也可以找到这条路。
其实我们很长时间并不适应美国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觉得好像和总统打交道就行了,但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国会很重要,媒体很重要,智库很重要,地方政府也很重要。这样就迫使我们和美国社会形成一个多元交往的格局,而且要能够在不同议题上和不同的力量形成合作,这也是多少年来逐步形成与培养的思路和技巧。
美国要摆正分歧和合作的位置
观察者网:习近平访美之前,有美国智库提出,“中国想要的美国不会给”,“中美关系需要战略反思”。您认为在中国不断崛起、美国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中美之间应该怎么进行战略调整呢?
吴心伯:我觉得这个调整当然是多个方面了,你刚才讲到的“中国想要的美国不会给”,反映了美国面对中国的崛起,还是抱着一种老大的心态,不愿意给中国应有的平等和尊重,那么在这这种情况下,很多问题就需要我们和它去斗争、去博弈,从而赢得尊重,尊重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赢得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东西需要进行利益交换、通过扩大合作面来获得,要知道美国是一个讲究实际利益的国家,这就需要我们有长期对美工作的规划,另外要有一个多样化的工作方法,掌握美国社会、政治运作的一些规律。
现在中美之间一方面分歧和摩擦在上升,另一方面合作也在扩大和深化,这是由中美两国的利益和政策需要导致的。在某一个阶段,双方分歧摩擦比较多一些,到了另一个阶段,合作可能更多一些。这背后也表明美国对中国还是留有两手,一只手接触和合作,另一只手防范和牵制。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它的考虑是不一样的,比如九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国刚刚开始发展,美国当时考虑的是中国要加入它主导的体系,只要接受美国制定的规则就行,美国也不会遏制中国。当时的美国居高临下,“答应我的条件就进来吧”,我们当时加入WTO就是这个情况。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情况开始不一样了,中国的力量上来了,美国则碰到了很多问题,有些力不从心,这时候美国就说你中国也得承担一些责任呀,不能只搭便车。到了这几年情况又不一样了,美国开始担心中国是不是要另起炉灶,甚至把现有体系颠覆掉。去年习主席在亚信峰会讲了一句亚洲的问题终究要由亚洲自己来解决,美国立马就跳脚了:你什么意思?想搞亚洲的门罗主义把我排除出去啊?随着中国力量的上升,中美关系也在发生改变,想法和判断也在变化。
观察者网:9月25日习近平和奥巴马夜游白宫,奥巴马提到“中美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对于这个问题,学界的看法不一,您怎么看中美之间的修昔底德问题?
吴心伯:我不认为中美之间已经进入修昔底德陷阱,但是不能完全排除这样一个风险,因为如果看一下这几年奥巴马政府对亚太再平衡政策的推进,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平衡和牵制中国不断上升的力量和影响力,实际上还是用一种零和心态来处理中美关系,有可能导致双方进行传统的地缘政治博弈,包括军事上的竞争和对抗,最后有可能导致亚太地区分裂为两极,一极以美国为中心,一极以中国为中心,亚太重新回到冷战格局。
亚太再平衡政策出台的背景就是美国认为自己过去十年忙着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国在亚太做大了,有可能把美国从西太平洋排挤出去。这种对中国战略意图的错误判断导致美国开始在亚太实施再平衡战略,诱发了中美之间一种负面的、消极的互动,从而有可能滑向修昔底德陷阱。习主席讲天下本来没有修昔底德陷阱的,但是你如果对对方的战略意图做出了误判,就有可能导向修昔底德陷阱。因此他特别强调美国不能带有色眼镜来看中国,并用了“三人成虎”、“疑邻盗斧”的典故,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不管做什么,美国都持负面的态度,所以美国人现在心态很不好。
观察者网:怎么来扭转这种心态,让美国对中国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吴心伯:要让美国扭转很难,因为它看到你的力量在上升,你的影响在增长,它会不舒服的,当然事在人为,我们能够做的,第一是加强沟通,和美国进行各个层次的对话,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白宫夜游,总归是要想办法不断跟你沟通;第二,光讲不行,还得做,不断扩大双边和多边合作,这样大家慢慢感觉到双方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就会减少猜疑和冲突;第三,要想办法解决现有分歧,解决不了的要想办法管控,不让它升级,比如网络安全问题,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想一下子解决不可能,但是这次中美就网络安全问题合作达成了一个重要的协议。再比如中美两国在西太平洋也有可能发生意外冲突的风险,这两年在中国的大力推动下,我们已经确立了两国在海上和空中意外相遇的一些规则,防止出现危机。
观察者网:但还有个担心,中国在不断地讲合作、讲共赢,美国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合作共赢的心态呢?
吴心伯:应该讲美国也需要和中国的合作,经济上就不用说了,中美之间的贸易规模已经达到了5500亿美元,中国已经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我们对美国的投资增长非常快,我们手上还有一万多亿美元的债劵,以后经济上美国会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另外随着中国力量和影响力的上升,美国要推动很多地区和国际问题,没有中国的合作也是搞不成的,比如气候变化、朝核问题、伊核谈判、阿富汗问题,没有中国你搞得成吗?去年奥巴马到北京,当时伊朗核问题谈判进入最后关头,奥巴马知道中国领导人和伊朗的高层关系比较好,他就拜托习主席给伊朗总统打电话,劝说伊朗如果想在核问题上达成协议,奥巴马是最好的人选,等他不做总统了,以后就没有哪个总统敢跟你谈这个东西了,可见中国在伊核问题上的重要作用。所以现在讲中美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是实话,美国离不开中国,什么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各种盟友,真正到了处理重大国际问题的层面,没有哪一个能够替代中国的地位。
所以我觉得今后美国和中国的合作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问题是有时候美国把合作和分歧的位置摆错了,把分歧摆在第一位,然后就聚焦这个问题,炒作那个矛盾,所以我们经常讲美国人没有大局观就是这个意思。这往往和它的政治周期、政治运作特点有关系。美国是选举政治,候选人或执政者都盯着民意,有时候是国内政治气氛逼着他这么做,必须显示出对中国的强硬来,要不然就没人支持你,这也是美国的政治现实。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李楚悦
-
阵容庞大!关键时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国 评论 9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292“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57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3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2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