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海林:当好莱坞不再是“灯塔”,中国文艺界的使命是什么?
编者按: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而迅速扩张。截止2024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放映市场和第二大电影票房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土国产电影逐渐取代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受欢迎,另一方面,中国的影视消费群体对于产品内容、明星业态也有很多不满,期待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6月是上海的“影视之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电视节相继举办。6月30日,观学院线下专题讲座邀请了著名编剧汪海林老师,围绕当下世界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变革以及面对这样的变化,中国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以下为演讲视频和文字整理稿。有部分删减。
汪海林:大家好,又见面了。年初我在观察者网《答案》年终秀上演讲,说到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不受欢迎了,被好多人骂,然而我说的是客观事实。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内地市场2023年引进片票房占年度总票房的比例是16%,为10年来最低。《纽约时报》说:“曾经蜂拥观看好莱坞电影的中国电影观众正在逐渐消失。”南加州大学的教授斯坦利罗森说:“一部好莱坞电影能在中国赚到数亿美元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纽约时报》不仅报道了事实,还对好莱坞进行了批评,作出反思。我既没有批评好莱坞电影的内容,也没有要求好莱坞反思,我没有谈内容问题,我说的是市场问题,结果我被很多人攻击,却没有一个人去攻击《纽约时报》。
过去几个月那些破防的朋友们可能逐渐适应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不受欢迎这个事实了。所以最近我们听到一个论调是:中国如果不能放映更多的外国电影,那么我们的文化影响力会下降,说明我们的多元性不够。
中国观众人在家中坐,“反思”从天上来。事实上,中国加入WTO是有电影市场开放条款的,规定每年不以版权买断的形式进口“分账大片”。一开始是每年10部,后来逐步增加到40部。中美两国签署过电影备忘录,进口的分账大片数量是20+17部,其中17部是IMAX和3D的电影。现在情况是美国自己都凑不齐一年17部的IMAX和3D了。
除了分账大片,中国还开放了批片,如果某部电影即使不在进口分账大片的配额里,但如果进口片商看好,可以买断该电影的中国大陆发行权。比如说泰国电影《天才枪手》、美国电影《敢死队》、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中国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这些都是批片。只要进口片商看好,就可以自行引进,一片一批。
台湾地区电影《周处除三害》引进大陆,作为低成本电影收获了很好的口碑和票房成绩豆瓣
进口批片的元年是2016年,达到了50部。如果有好的境外电影,而且有商业价值,肯定不会被埋没。好的实验电影和纪录片,我觉得目前的展映交流可以基本满足特定观众的需求,但你要求一个某省某县城的文艺青年也能轻而易举地看到最新的欧洲电影,这可能不现实。
美国这个国家在文化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中最优秀的地方在于它的反思精神。美国不怕国家出现什么问题——麦卡锡主义、马丁·路德·金被暗杀、肯尼迪被暗杀、越战……每一次危机都能引起美国文化界的反思,产生一批优秀的作品,形成思潮,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往前走。
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美国的左翼文化力量,它使得美国充满了自省的能力,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大家可以去看一部电影,叫《特朗勃》,讲的是麦卡锡时期的好莱坞的美国共产党和左派人士受到迫害,坐牢或者被剥夺了拍电影的权利。出狱以后好莱坞有很多犹太人老板图便宜,于是请这些左派人士写稿,但稿费打折,特朗博就答应了。其他美共出狱后听说勃朗特这有活干,就都来找他,于是一群不能署名的美共写的剧本被拍成电影,好莱坞的辉煌就到来了。这里边有《罗马假日》《斯巴达克斯》《正午》《桂河大桥》等等,这些了不起的作品托起了好莱坞,支撑起了美国文化。
电影《特朗勃》豆瓣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美国文化界的左翼力量分化了,其中一部分变成了LGBT的运动的主力,搞身份政治。原本强大的反帝反战追求进步的力量消退了,在9·11以后,美国在政治上把世界各地不同形态的反对力量都当作恐怖主义,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上原本理性的、进步的、清醒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文化力量坍塌了,分解了,甚至消失了。美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失去它的反思能力。
今天整个西方文明遇到那么多问题和危机,却没有警醒,没有反思,反而进入到一种政治上歇斯底里和文化上自我麻醉的状态。
今天的美国在文化上极为虚弱,你会发现它不再是世界的大众文化前沿地带,美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高市值的流媒体公司和电影制片公司,但美国不再是最先提问,最先思考的那个人,而是浑浑噩噩地排在队伍的前列,东张西望无所事事的那个人——只顾埋头数钱,在文化上毫无进取心。
好莱坞为什么不行?好莱坞在世界上没有不行,只是在中国不行了,为什么?因为好莱坞不再给我们提供梦想,它不再是灯塔,这一点很重要。
爱和勇气是好莱坞永远的主题。但如今好莱坞的爱体现在哪?勇气体现在哪?因为支持巴勒斯坦,美国大学的抗议示威浪潮不亚于越战时期,美国文化界却没有出现改变社会的强大导向,尽管有凯特·布兰切特这样的明星站出来,但是远远不够——好莱坞不再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政治力量,所谓的多元化把正义淹没,学生们基本是孤立无援,犹太资本和媒体控制了好莱坞。
影星凯特·布兰切特身着黑、白两色礼服走在红毯上,撩起下摆露出绿色,和红毯一起组成了巴勒斯坦国旗的配色
今天的好莱坞声音微弱,他们可以为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轻松组织几十万人上街,却无法为加沙的儿童改变任何事情,对现实无能为力,也缺乏直面的勇气,这是好莱坞最软弱的时刻,所以还能指望其宣扬的爱和勇气吗?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美国如何用“伏特台风”篡改证据抹黑中国?
2024-07-11 07:53 -
菲律宾是美国放在南海的“阳谋陷阱”,中国怎么破?
2024-06-28 07:51 -
理想L系列,真的是“廉颇老矣”吗?
2024-02-29 19:32 -
智己城市NOA上海首秀!优缺点都有啥?
2024-01-29 17:59 观方车讯 -
试驾极越01:谁说智能和操控是矛盾体?
2023-12-05 21:24 -
当“汽车”变身“机器人”,算不算拥有了灵魂?
2023-10-25 17:36 观方车讯 -
铁西区带给我的,是皮糙肉厚
2023-08-13 14:05 -
布林肯来了,“史上最低谷”的中美关系怎样才能往前走?
2023-06-20 08:05 中美关系 -
阳逻,走访大蓝图上的一座智慧小城
2023-05-31 14:26 数字化转型 -
在上海车展感受车界变化,德国专家怎么说?
2023-05-22 10:23 观方车讯 -
110万辆!特斯拉中国近年卖出的车,几乎全部召回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再砸一万亿日元,丰田“死磕”电动车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保时捷国产提上日程?最新回应来了
2023-05-10 17:56 观方车讯 -
国六b即将全面实施,约百万库存车受影响
2023-05-10 17:55 观方车讯 -
广汽月度产销快报,三菱不配有姓名了?
2023-05-08 18:43 观方车讯 -
巴菲特:不太可能投通用和福特这种车企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汽车价格战持续,吉利、上汽“卷起来了”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360八年来首亏,哪吒汽车成“元凶”
2023-05-06 18:14 观方车讯 -
德产特斯拉,用上了比亚迪电池
2023-05-06 18:13 观方车讯 -
新能源车、海外市场“双双”破百万,这家中国车企创造历史
2023-04-28 17:50 观方车讯
相关推荐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38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29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49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21“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93最新闻 Hot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