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看这标题——《大学生“掏鸟窝”被判10年》,是不是想起了邻居家白衬衣的大哥哥?农村孩子的淘气怎么就重判了呢?媒体通过身份剪裁,混淆了事实,试图调动同情来替代法律。可这次,比司法干预更坏的是,原本应该承担起普法责任的媒体,用巧妙的话语,正逐步消解法治社会。
阅读
-
对于刚刚通过的《反家庭暴力法》,批评者不乏“法治”激情——出于对施暴者的痛恨,有人希望将一切的家庭施暴者绳之于法,因此认为法律草案显得“保守”,没有将性暴力以及恋爱、同居关系中的暴力纳入管理。
阅读
-
黄海波被收容教育后,大V将收容教育贬为“恶法”,加上孙志刚案和唐慧案,“恶法”修辞累累战果,起到了积极的心理暗示——哪部法律要是被贴上这个标签,不论时间长短,废除都不是问题。
阅读
-
不久前,FT中文网刊登了北大知名宪法学教授张千帆的评论文章《许志永案需依宪审理》,认为必须从对宪法35条“言论自由”的解释出发,依据宪法审理并判许志永无罪。能否“依宪审理”不过是重复了早些年“宪法司法化”的争论,虽说了无新意和进步,但既涉及到最新的案件,无妨以案说法,并求教于各方有识之士。
阅读
-
今天,陈记者承认了收受50万元,我们震惊了;他竟不采不写就发了别人的抹黑稿件,我们震惊了;该报编辑部不作核实如此轻率刊出负面新闻,我们震惊了;作为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最后的正义化身的新闻工作者,竟然在看守所光着头忏悔,我们震惊了! 围绕“头版要求放人”产生了几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在震惊之余作一点反思。
阅读
-
中国当下舆论和司法的问题和别国有所不同。一些媒体人对司法的干预并不仅仅及于具体当事人的命运,而是要以它们的“法治”取代当下的“法治”。照此,司法机关就算再如何乖巧讨好媒体,又如何能满足其要求呢?李某某到底是强奸还是嫖娼,唐慧到底是“被劳教的上访妈妈”还是“打败了法治”?一味讨好,不被左右打脸才怪!
阅读
-
夏俊峰案本身并没有太多复杂之处,只是因为他被舆论塑造成了“反体制英雄”才使得案件久押不决。不过,既然夏俊峰无论如何难逃一死,也就难说律师的“无罪辩护”把他坑了。难怪他全国知名的“专业”辩护人陈有西律师,无暇围绕此案应对与同行的辩论,倒是急急忙忙关注刚被律师坑了的李某某上诉案中去了。
阅读
-
李某某案一审宣判,在全民围观中暂时落下了帷幕。法院在宣判同时,公布了部分法庭查明的案件事实,算是李某某案诸多版本里最权威一种。但在网络上,还是有不少人对该案的判决有着诸多疑问。公众关注该案判决,正是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好时机。以下尝试一一解疑。
阅读
-
据上海法官嫖娼爆料人称,平时宴请那名法官的人,90%以上都是律师,甚至有的律师之前就是法官、检察官。这些人拥有强大的关系网,在一些非诉的法律服务中,律所通过向客户不断暗示我们这里有几位“重要人物”,会让“关系胜过法律”的观念在社会中越传越远,不利于建立司法信任,而这又会进一步促使客户寻找那些有“关系”的律师或律所。
阅读
-
美国东部时间7月13日,全美屏住呼吸,等待陪审团对佛罗里达州一名协警的谋杀案做出宣判。这名西班牙裔协警去年2月枪杀了一名17岁的黑人少年马丁。5名白人和1名西班牙裔女性组成的陪审团在经过2天16小时考虑后,最终宣告其无罪。在如何评价这个判决的问题上,美国分裂了。此情此景,不禁让我们想起1960年代的美国经典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
阅读
-
湘西凤凰这个充满了原始、古老与清新之风的圣地突然要收费,一下戳中了不少人的神经。经过媒体精心设置,收费问题与“国进民退”、程序、民主和法治等问题都勾连起来。大V也在微博上呼吁五一不去凤凰,作为关心时事的有志青年,到底去还是不去?
阅读
-
强奸在我国属于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法律上不允许双方通过美国式的刑事和解而撤案。中国的司法机关会考虑到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从而在和解或调解的时候不仅仅考虑当事人的意志,还要把其他力量纳入进来,这是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枫桥经验”的精髓。不过,如果受害人改口称“自愿”,侦查机关难以提取到有力证据,案件可能以撤案告终。
阅读
-
评论(2)
|
2013-02-08 16:40:56
愿国家早日实现统一,无人再敢挑衅海洋主权。反腐肃贪不手软,勤俭节约要“光盘”。环境越来越整洁,食品越来越安全。城乡共同得富裕,分配满意尽欢颜。汉子努力挣到房,姑娘有幸嫁对人,生男生女求平衡,医疗教育不劳神。最后愿国家不断壮大,复我汉家威仪,扬我中国模式!
阅读
-
关于地铁是否取消左行右立,如果今日上海政府认为安全更为重要,为何当初没有考虑到?我以为这个问题答案无须多言。一个个“国际惯例”、“都市文化”、“文明习惯”这样的词就足以说服很多人,而不去思考更为重要的一些问题。我所暗暗期待的是,再有决策,可别又被“文明”的言辞再次忽悠了。
阅读
-
《环球时报》的胡锡进总编这两天在微博上有些郁闷,他说:“支持理性爱国,坚决反对打砸行为。也反对中国知识分子围绕钓鱼岛问题相互乱扣帽子,彼此攻击。”当然,胡总编是顶着这顶大帽子说话的。自从日本政府宣布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以来,《环球时报》几乎每期社论都不落下钓鱼岛事件。钓鱼岛事件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媒体的推波助澜当然是少不了的。然而,胡总编大可不必为之头疼。微博上的一些意见领袖对于游行中打砸抢的评论实在不值一晒。他们整天吵着嚷着的不过是“打杂日系车辆不是爱国”、“哄抢日资商店更是群氓”。但这些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盲目爱国”就能概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