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住那些“最该被记住”的人
最后更新: 2021-05-23 09:42:38这无疑是个令人扼腕的日子。2021年5月22日,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99岁的“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相继离世,引发亿万人哀恸追悼。在长沙,人们自发集聚在道路两侧,目送袁隆平院士的灵车缓缓驶出,一声又一声地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这是给予民族英雄最真挚、最质朴的敬意。
这一天恰好是全国科技活动周的开幕日。上午在上海,老、中、青三代多位科学家走上特意为他们铺设的红地毯。他们中有“国之名士”,也有新生代的栋梁之材,上海已是连续第五年用这样的方式,让科学家在聚光灯下接受公众的致敬。
科学家是不太习惯聚光灯的人,但一个崇尚科学、矢志创新、健康向上的社会,有理由让他们站到聚光灯下,让人们认识这些科学金字塔尖的名家大师,以及更多构筑坚实塔基的科研人才,让人们知道他们是用怎样的努力来探索未知、闯关夺隘、诠释家国情怀。也是因此,“走红毯”作为上海科技节的一项创举,一直坚持了下来,呈现出特殊的仪式感,提醒人们记住并尊重一些人、一些事。
也是因此,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愿意将充满笑容的红毯和充满哀伤的送行放在一起——尽管两者的基调大相径庭,个中传递的意涵却是相通的,提醒我们谁是“最该被记住”的人,谁是这个社会最值得崇敬的人。
谁更值得被记住?这是个老话题。近年来,“科学家为何不如明星出名”这样的争论屡见不鲜。在“鲜肉”“小花”们占据头部流量的时候,一些潜心修行的“国士”常受舆论冷遇。袁隆平院士、吴孟超院士等,无疑已经是科技领域的“顶流”人物,即便如此,他们的知名度是否超得过一些流量明星,也还要打个问号。不过,我们并不想在此讨论“谁比谁有名”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科学家与流量明星的知名度也不具可比性。某种程度上,“认识流量明星,不认识科学家”,还不算大问题,但如果“认流量,不认科学”,那一定要出大问题。
科学家未必在乎普通人认不认识他,但一定在乎普通人认不认识科学,在乎人们能否以真正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掌握某个具体领域的科学知识,但尊重科学、崇尚科学、遵循科学规律的精神,却是可以且应当被全民所拥有的。这其实就是科学精神。在一个将科技视作第一生产力,将创新视作第一动力的社会,一定意味着让科学精神存留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并在社会的角角落落生根发芽。这种科学精神,可以体现于具体的科技创新工作,也可以体现于日常的思维观念、一言一行。
袁隆平院士大概是当下社会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之一,但出名也有出名的烦恼。此前网上常有所谓“袁黑”和“袁吹”针锋相对,争论不休。有些人无视历史事实和科学常识,对英雄及其成就肆意诋毁、乱泼脏水,自然为公众所不齿;也有些人脱离实际无限拔高、无限夸大,看上去是赞美歌颂,其实与科学家的本意差了十万八千里,反倒掩盖了“国士”真正的价值。这说到底,都是科学精神欠奉的表现——真正理解科学家的人会明白,科学家最最在乎的,就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求真务实”。
袁隆平院士也好,吴孟超院士也好,最可贵的品质,都在于对科学问题、科学事业的求真务实。这是科学精神的内核。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内核,才有了志在让亿万国人“吃上饭、吃饱饭”的报国志向,才有了对每一个生命付出“仁爱之心、责任之心和同情心”的苍生大爱。而所有的理想情怀,最终又落在具体点滴的行动之中,体现于两位九旬老人日复一日在稻田里弯下的腰、握手术刀握到变形的手。
有人借袁隆平的名义编了一句玩笑话:“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让你们吃得太饱了”,还做成了表情包,在网上流传甚广。“伪托”名人讲话不值得提倡,但其对某种“只闻空谈、不见实干”的现象的讽刺,却是发人深省的。我们为远行的“国士”送行,也为依旧年轻着的科学家们喝彩,都为了记住这些“最应该被记住的人”。而记住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像他们一样的求真、务实、心怀社稷、脚踏实地的人。
许多人用“国士无双”评价袁隆平院士,他担得起这个称号。但如果朝前看,我们更期待的是未来“国士有众”——“袁隆平和吴孟超们”都应当有“精神传人”,所有人都有机会做这个传人——未必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只要像他们一样踏踏实实,做好手中的事。
- 原标题:记住那些“最该被记住”的人
- 责任编辑: 孙启敏 
-
31省份新增确诊19例,其中本土1例在安徽
2021-05-23 09:4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痛心!河北献县5名孩子在村边坑塘溺亡
2021-05-23 08:43 -
首颗实验中培育出的人类心脏类器官:能跳动,已存活3个月
2021-05-23 08:32 医学 -
热解读|这些群众关心事,总书记再次聚焦
2021-05-23 08:25 -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沉痛哀悼袁隆平
2021-05-23 08:24 -
第一报道|习主席的这些话,指明亚洲安全之路
2021-05-23 08:22 -
联合国发文悼念袁隆平: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2021-05-23 08:20 -
全球健康峰会 习近平再发团结抗疫“中国强音”
2021-05-23 08:19 -
长江流域5站超警,中下游干流水位持续上涨
2021-05-23 08:15 极端天气 -
根据袁隆平院士“丧事从简”遗愿,殡仪馆不安排接待群众悼念
2021-05-23 07:51 -
深圳新增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2021-05-23 07:4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遇灾害天气,甘肃一山地马拉松赛20人遇难1人失联
2021-05-23 07:26 极端天气 -
安徽六安新增1例确诊病例,系影楼工作人员
2021-05-22 23:20 新冠肺炎抗疫战 -
-
“台湾‘护岛神山’搬去美国,如果大陆打来……”
2021-05-22 20:57 台湾 -
国家卫健委已调派专家组驰援云南、青海地震灾区
2021-05-22 20:32 地震 -
第一报道·数学习 | 习主席引领共绘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缤纷长卷
2021-05-22 20:21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医食无忧”组合再难同框,钟南山为袁老献上缅怀之辞
2021-05-22 20:01 -
新华社:建议为袁隆平院士逝世降半旗志哀
2021-05-22 19:57 -
2021年上海科技节启幕!李强龚正与全市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代表一起出席启动仪式
2021-05-22 19:36 上海观察
相关推荐 -
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30“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41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评论 139“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评论 95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