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傅莹与歪果仁的交锋整理成书,就是一册外交经典教材
关键字: 傅莹傅莹两会傅莹人大记者会丰富的外交经历足以让傅莹在各种外交场合上轻松应对。对于傅莹外交官时期的表现,兔大队长最佩服的一点就是:
针对敏感问题从不是回避,而是大方自信地予以回应!不管听不进听进去,就是说给你听,台面上不落下风!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国际场合上谈笑风生的傅莹,也曾是个爱喝奶茶的蒙古族姑娘哦!!
蒙古族地方官员的女儿
1953年1月,傅莹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傅莹的父亲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
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阅读。知识的不断累积,让傅莹具备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养成了思考总结的好习惯。
傅莹的父亲是谁?傅莹的丈夫又是谁?
傅莹丈夫郝时远先生也是蒙古族,1952年8月12日生,比傅莹大一岁,有个蒙古名沙力克。郝时远也很厉害,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郝时远这样评价自己的妻子傅莹:“一有时间,我们都愿意坐下来读书;一有新的书、新的讯息,她都想学习。”
学霸——自学三年上北外
“文革”期间,因为父亲蒙冤被关押,傅莹中断了中学课程。她16岁上山下乡,来到内蒙古一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广播站劳动,在那里一待就是3年多。
回忆起这段岁月,傅莹说:“这是一段很艰苦的经历,但并不都是不愉快的。上山下乡锻炼使我能够吃苦、坚毅,而且做事情能够不计较得失,能够敢于奉献。”
三年中,她往返于兵团各处,不辞劳苦地爬电线杆、架银幕,给战友们放映电影,与此同时还坚持自学,完成了高中各科目的学习。
1973年,傅莹作为工农兵学员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她的数学得了满分,被同学们戏称为“数学家”。
正是这种“数学家”的精神激发她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法语,可是傅莹似乎还嫌不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她又学习了罗马尼亚语。
给小平同志翻译
1977年“北外”毕业后,傅莹在外交部开始了十余年的翻译生涯。
1988年1月20日上午,84岁高龄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来访的48岁的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外交部副部长周南陪同会见,傅莹担任英语翻译。
会见开始,邓小平谈到自己的年龄,他对布伦特兰夫人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是傅莹一不留神,将84岁译成了48岁。在场的副外长周南听出了这一错误,当即告诉了邓小平。
邓小平听后,不但没有批评傅莹,反而开怀大笑,他幽默地说道:“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
找到傅莹了吗?
留学英伦
1978年——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大使馆职员、随员;
1982年——1985年,外交部翻译室随员;
1985年,傅莹经历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作为早期少数公派到英国的幸运儿,到「肯特大学卢瑟福学院(Rutherford College)」深造,获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陶立烽
-
离谱!涉华汇报,欧盟官员竟用这个词… 评论 33国产芯片迎来资本“及时雨” 评论 35“《士兵突击》该拍的都拍了,我没糟蹋这部剧” 评论 56北约叫完“爸爸”,欧盟想着:帮特朗普搞定下中国 评论 141“中方已批准”,欧盟仍喋喋不休… 评论 289最新闻 Hot
-
离谱!涉华汇报,欧盟官员竟用这个词…
-
国产芯片迎来资本“及时雨”
-
日本人怒了,日本政府却…
-
公开决裂?洪森4小时超长直播指控:他信父女“叛国”
-
中国记者受伤事件,俄方已按恐袭罪立案
-
“又一座!乌四大锂矿俄已夺其二”
-
“大协议”即将达成?特朗普高调预告,印方却称“没进展”
-
“编剧不能因噎废食,因害怕男女对立而拒绝女性叙事”
-
还来?以防长:必要时会再次袭击
-
党内初选失利,“科莫将以独立人士身份竞选纽约市长”
-
发布会上“大发雷霆”,美防长怒斥福克斯新闻前同事
-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去世
-
中国菜谱+越南厨房:中美博弈下的越南式“突围”
-
“《士兵突击》该拍的都拍了,我没糟蹋这部剧”
-
“馆长”:这次大陆行打了民进党一巴掌,台湾有60%的民意不支持民进党
-
美驻俄大使即将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