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立平:清代盛行“厚嫁”,对女性是福是祸?
最后更新: 2022-09-19 08:02:122
当然,丰厚的妆奁除了对婚姻和家庭有积极作用之外,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厚奁带来的消极影响。
我们之前提到,清代奢靡之风盛行,嫁妆也受此影响,极尽夸耀,普通人家甚至不得不倾家荡产来备办嫁妆。
直隶《成安县志记载》:“装奁一节,成邑奢靡太甚……往往有因嫁一女竟至败产倾家,一蹶而不可复振”。类似的记载在清代的地方志中不在少数。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那些拿不出像样嫁妆的家庭只能拖延婚期,直接导致儿女的婚嫁失时。
其实大家可以看出来,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女家希望男家多送聘礼,男家自然也期待女家多给嫁妆,如果拿出不像样的聘礼和嫁妆,就不得不推迟结婚的日期,对于双方家庭而言,都是很大的压力。
在研究中,我发现最难办的其实是那些中产之家。富人有钱,厚嫁女儿自然也不在话下;
影视剧资料图
贫困之家温饱尚难解决,更谈不上为女儿筹备什么丰厚的嫁妆,甚至没有任何陪嫁。
而中产之家就比较难了,一方面为了身份和面子,不愿意向男方多要聘礼以落得个“卖女”的名声,另一方面又不能少陪女儿嫁妆,以维护自家的体面,只能尽力筹措给女儿备办齐全的嫁妆,甚至倾家荡产。
比如清代名士汪士铎就说过,到中年时自己虽然“家虽日裕”,却还是有病都不敢去看,原因就是他有5个女儿,一想到她们都需要嫁妆,就什么钱都不敢花。
中产之家多数人都读过一点书,一些人甚至拥有功名,因此他们较贫困之家更为在乎体面、讲究仪节,努力追逐社会风尚而避免为他人所耻笑,把自己和女儿都困入在了厚嫁的陷阱之中。
文人家庭顾及的是体面,没有文化的普通家庭可就只在乎经济利益了。
男家在付出聘礼之后,对于女家能够提供的妆奁都有一个期望值,当女家陪送的妆奁低于这个期望时,新妇在夫家的处境就会比较艰难。清代不少地方志中都有舅姑(就是公婆)由于嫁妆不敌聘礼而迁怒于新妇的记载。
公婆对于儿媳的不满也会直接影响到新婚夫妇的关系,让丈夫对妻子有所偏见和轻视,除了影响婆媳、夫妻关系之外,妯娌之间对于嫁妆的攀比也会使家庭矛盾不断激化,如果女性妆奁不够丰厚,往往会被妯娌奚落,有时人感慨:“男家之不识事理者,犹以妆奁多寡揶揄;妯娌行坏俗不情,莫此为甚”,让嫁妆成为引发诸多家庭矛盾的根源。
影视剧资料图
我们上一集讲了嫁妆的公开抬送,外人都等着看嫁妆是否丰厚,于是有些家庭就开始使用一些欺诈的手段,让嫁妆抬送时看起来很体面,但实际都是虚假的东西,这无疑也为婚后的家庭矛盾埋下引子。
平步青在《霞外随笔》中记载了江浙一带“借奁”的风俗,就是嫁妆中很多东西都是借或者租来的,抬送时看着非常奢华、丰厚,一旦婚礼完毕,东西就都纷纷还了回去。有过分的女家甚至没有一样是真正陪送的东西,全都是借的。
山西《洪洞县志》记载说:“近俗竟有假妆奁为饵”,就是用劣质的东西假冒金银财宝,或者以好看为名,让男家先去借一些首饰和币帛,说是在送嫁妆时充充面子,用完即还,可是一旦借来之后就不还了,或者以次充好地还回去。
这样的做法,婚是结了,两家也由此变为仇人,甚至婚礼完毕就直接去打官司了。方志的作者们呼吁百姓切不可做这样不道德的事情,不要让这种不良风气蔓延开来。
的确,对于奢嫁和婚嫁论财风气给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一些士人深表忧虑,疾呼应当力挽世风,让年轻能够及时婚嫁。一些士人还以身作则,拒绝与拥有厚奁的女子缔结姻亲,以示对不良风气的抵抗。
比如文人龚炜就表示,“予素持婚嫁不计聘奁之论”。有人给他儿子说媒,对方是一个商人之女,说“奁资可得数千金”,龚炜拒绝了,而为儿子另外定了一门普通人家的亲事。
钱塘读书人汪魏美,娶了一位官员之女,婚后,汪魏美看到妻子服饰奢华,就对妻子说:“吾本寒儒,得连姻贵室,所望知礼义、孝姑嫜、和妯娌,足矣。侈簪理绮绣之饰,毋庸也。”
妻子听后就把奢华的服饰都退去,把侍婢也屏退了,荆钗布裙操持家务,汪魏美觉得这才是自己理想的妻子。
但这些士人的反抗,并不能完全扭转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厚奁的风气又引发了或者加重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说溺杀女婴、送女儿去做童养媳和抢婚。
中国自古就有溺婴的记载,许多家庭出于贫困等方面的原因将刚刚出生的婴儿溺杀,由于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溺杀的婴儿中以女婴为多。
清代许多地方都有“民间生女多不举”的记载,而厚嫁的风气就是导致溺婴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慈利县志》记载了当地人溺女的两个原因:一是因贫困而置办不起妆奁,二是因贫困没有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让女儿缠个小脚不干活,而大脚女孩子将来难以出嫁,所以干脆生下来就溺杀。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日本拍历史剧,就不用忌讳历史虚无主义?
2022-08-29 08:14 -
从世官世禄到有爵无官——古代爵位制的演变
2022-08-01 17:38 -
【观网直播间】科举时代:从世袭制到科举制
2022-07-25 19:25 -
一五一十:宋朝为什么弱?
2022-07-18 18:46 -
跨越3000年,三星堆这件青铜文明“巅峰之作”终于合体
2022-06-16 14:42 考古 -
直播:持续上新!直击三星堆考古发掘进程
2022-06-14 13:23 -
98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巫吉英去世,在册在世幸存者仅剩56位
2022-05-25 18:54 -
在乌克兰,反法西斯女英雄卓娅再一次被“绞杀”
2022-04-24 10:15 乌克兰之殇 -
“定远”沉舰残骸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今年将继续
2022-02-13 22:33 考古 -
苏联亡于科技?
2022-01-25 08:00 -
“大帅币”与张作霖:作为旅游资源的历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观网直播间:苏联为什么由盛转衰
2022-01-07 17:57 -
“连无助的老兵都要欺负!?”日本的历史虚无主义很“优雅”
2022-01-04 07:51 -
海昏侯去世时间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发现!江西樟树国字山大墓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国为何总是走向统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谱?为何历史老师常常推荐?
2021-10-29 08:12 -
-
“美国应学学印度,因为印度支配了中国两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动画《奇迹有密码》之“不平凡的扁担”
2021-09-28 16:31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