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45如何更好发挥“泄压阀”和“减压器”作用?
群众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会产生不满情绪,尤其是针对一些公共问题,而这种情绪释放最便捷的端口就是12345热线。百分之七八十的话务员曾在接线投诉时被老百姓骂哭。[全文]
-
“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基层治理难题怎么破?
问题反映渠道越畅通,反映的问题就越多,问题越多就越需要调动更多的行政力量来解决,但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很难在短时期内获得明显的增长。[全文]
-
该对异常增长的非税收入出手了
2021年,一卡车司机因为定位系统掉线被罚款2000元并被暂扣车辆,这种过于严格的处罚结果使其一时之间难以接受,因此,留下一封绝笔信,在检查站喝农药自杀身亡。[全文]
-
村干部出事不能认定为工伤,以后谁还敢挺身而出?
在工作的时候对村干部严格要求,而村干部在工作中出了伤亡事件则推脱没有劳动关系,无法认定工伤,显然这属于法律法规的漏洞,不能总是让受害者来承担风险和意外后果。[全文]
-
“想家了吧?想回就回来吧”
在一些地方执行的防疫政策中,从低风险区域到低风险区域的流动,也被列入了多轮核酸检测+隔离观察的对象,动辄对返乡人员家中贴上封条和居家隔离提示卡,则不免为老百姓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全文]
-
为什么涉贪金额仅55万,却如此触动大众的敏感神经?
如何让扶贫救助体系在阳光下运行,如何彻底打破妄图利用小微权力来获得利益的侥幸心理,如何让真正的弱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体面尊严的救助帮扶,仍然是完善贫困治理体系需要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全文]
-
贫困的住新楼,勤劳苦干的住土房,大家误会了什么
在村庄中绝大多数农户多还住土房的情况下,这些贫困户率先依靠政策住上了楼房,这使得多数村民、村干部对此都很有意见。那些没有成为贫困户、勤劳苦干的农民还是住土房。[全文]
-
“洪魔肆虐,家乡告急”!村里人都去哪里了?
洪灾面前,谁来保卫家乡?空心化的村庄究竟承载的是乡愁,还是农民的退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发展向何处去,空心村如何实现有效治理?[全文]
-
扶贫扶一把,但不能营造跨越式增长假象
当前地方政府对于举债扶贫的问题并不担心,认为只要完成政治任务、通过考核就会万事大吉,至于举债后所引起的危机则是后任干部所考虑的事。地方干部的这种“豁达心态”还来自于认为中央最终会为地方债务托底、不会让地方政府破产的乐观主义判断。[全文]
-
不信99.99%脱贫率?因为你的贫穷和他的不一样
对于江苏这类地区来讲,其经济发展实力远远超越了解决底线标准的能力。也正是因此,江苏的省定贫困线是年收入6000元,比国定贫困线4000元要高出很多。地方政府有能力通过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中的发展性政策和兜底保障政策来解决底线问题,这并不奇怪。[全文]
-
当扶贫遇上懒汉:“我房子不好丢的是你们村干部的脸”
地方政府在直接帮扶项目中给了阿杜家5000元资金,希望他们能够买羊养殖,大羊生小羊,这样以后也有比较稳定的养殖收入来源。阿杜到亲戚家买了四只羊,但是他懒得把羊拉回家,帮扶干部催了很多次,他都借口有事。后来天气太热,四只羊中有两只热死了,他还是没有把羊拉回家。[全文]
-
中国扶贫成就这么大,为什么诺奖看不见?
尽管发展经济学一些研究者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和荣誉,其中也不乏一些人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但是他们为发展中国家开出的诸多药方却鲜有成功。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看起来逻辑完美,但是在指导发展中国家时屡屡失败。[全文]
-
政府高额补贴、从百度阿里挖人才,为什么这电商平台还是破产了?
原本设计的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的电商体系也并未达到其初衷。高额补贴使得低于市场价格的农药、化肥等工业品迅速占领了农村市场,挤垮了乡村社会原有的小商店,但是农民所期待的农产品上行却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实质进展。[全文]
-
基层干部扶贫考核得了第一,党建考核却是倒数…
笔者在西南调研时,曾和乡镇党委书记有过非常深入的交流。他对于当前基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感到既困惑又无奈。为了搞好扶贫工作,上级政府时常组织学习,但有意思的是他发现很多干部只是拿着手机去拍各种展板、扶贫材料。[全文]
-
套补贴、造政绩,他们是这样一步步将合作社空壳化的…
从最初单纯的互助经营想法到见证一个与初心渐行渐远的亮点工程崛起,阿勇百感交集:“合作社实际上都是国家拿钱贴出来的,但是这个钱所起到的效果并不大。国家现在是把一部分人扶持起来了,大部分人都没有扶起来,在原地踏步,一部分人甚至还在倒退。”[全文]
-
“冰花男孩”想看城里孩子上学,但有些事他不知道
B县某城郊中学,2016年对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初一学生共有303人,语文和数学加起来超过120分的仅有39人,这意味着语文和数学都及格的还远远达不到39人。这个中学还地处城郊,基本上算是除了城区中学以外最好的中学了,其他乡镇的成绩可想而知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