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劝阻特朗普重启“中国行动计划”,美媒急得搬出钱学森
最后更新: 2024-11-25 12:00:38【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早在特朗普首个执政任期,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就严酷迫害学术人员,尽管后来被拜登政府终止,但如今大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可谓“遗毒未消”。
当地时间11月24日,彭博社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随着特朗普确定重返白宫,这再度引发人们的担忧,“中国行动计划”可能会被重启。文章作者显然是站着了美方的角度,“苦口婆心”地劝告称,该计划此前不仅已经失败,且若重新恢复将“正中中国下怀”,此举不但会破坏美国的创新,还会让中国在科技竞赛中占据上风。
文章称,“中国行动计划”一度演变成一场针对亚裔美国学者的种族运动,一系列错误指控颠覆了科研人员的生活,而所谓“间谍活动”则是子虚乌有。如果特朗普的目标真是“美国优先”,那就需要认识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欢迎来自其他地方的最优秀、最聪明人才,将给美国带来巨大优势。
为了劝阻特朗普,彭博社的文章还特别提到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上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掀起一场歇斯底里的反共浪潮,麦卡锡主义横行,迫害了大量美国进步人士、中国科学家以及留学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钱学森事件”。1955年9月,在中国政府的营救下,历经5年艰苦奋争的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祖国,钱老也实现了“一寸赤心惟报国”的心愿,在我国导弹航天事业,乃至整个科学技术事业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彭博社还引用第51任美国海军部长丹·金博尔(Dan Kimball)的形容——这是美国历史上做过的最愚蠢的事情。
近年来曾遭“中国行动计划”迫害的华裔科学家,从左至右:胡安明、郗小星、陶丰 资料图
“中国行动计划”于2018年11月启动,要求94个地区司法部门每年至少提出一至两起针对中国的诉讼,以防止中国“从美国窃取信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亦以该计划为由凭空捏造“中国学术间谍”,大兴冤案。2022年2月23日,美国司法部宣布终止特朗普政府期间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
香港《南华早报》指出,“中国行动计划”并未揭露任何一名所谓的“间谍”,但许多接受调查的研究人员却因此丢了工作,生活也被彻底颠覆。这其中,就包括被称为“中国行动计划首案被告”的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华人教授胡安明,以及“中国行动计划”中被起诉的首位华裔学者、原堪萨斯大学终身副教授陶丰等人。
去年7月,在被起诉约五年后,陶丰身上涉及的和“中国行动计划”有关罪名被推翻。2021年审判前,他的妻子告诉彭博社,他们全家来到美国是为了“追寻美国梦”。然而,她发现自己不得不打三份工来支付丈夫的法律费用。陶丰的律师后来表示,这场持续数年的“噩梦”几乎让这个家庭破产。
今年9月11日,由得克萨斯州共和党籍众议员兰斯·古登(Lance Gooden)发起的一项法案在众议院以237票对180票获得通过,其内容是在美国司法部之下重启一项为期6年、类似“中国行动计划”的新计划,宣称要遏制对美国知识产权和学术机构的间谍活动,并制定一套针对实验室和大学研究人员的执法策略。
《南华早报》称,虽然古登的这项法案当时并未获得民主党的支持,白宫方面也已表示“强烈反对”,预计可能不会在参议院获得通过,但亚裔和华裔群体还是担心,“中国行动计划”2.0版的出现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在特朗普政府启动“中国行动计划”的六年后,作为当时曾主导许多调查工作的美国政府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今年8月承认,其调查在学术界制造了“艰难的气氛”,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并未就此道歉。
资料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官网
去年一份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调查也显示,在“中国行动计划”展开了数年调查之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华裔科学家“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近四分之三(72%)的人“觉得自己作为学术研究人员不安全”,约70%的人“对美国政府调查华裔研究人员担惊受怕(fearful)”,可谓“寒蝉效应仍在”。
彭博社援引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分析显示,20多年来,中国一直是美国科学家最重要的来源国,但离开的人数一直在持续增加。“中国行动计划”实施后,离开美国的人数激增75%,其中三分之二回到了中国。文章声称,“无论如何,这项政策显然为中国自身的创新雄心赢得了一次重大胜利”。
彭博社认为,一旦“中国行动计划”在特朗普的第二个执政任期内重启,还将在其他方面造成诸多严重破坏。比如,技术熟练的劳动力,一再被视为美国想要保持在芯片制造等高端领域主导地位的最大障碍之一,而中国一直在不断培养出比美国更多的理工科博士,而吸引这些创新人才将最符合美国的利益。
最后,这篇评论文章又立起了一座高高的“美式牌坊”——即使是对中国态度最为强硬的政策制定者也应当记住,美国不能为了对抗中国而丢弃所标榜的“价值观”。重新对选择来美国搞研究的科学家发起攻击,从长远来看只会损害创新和国家安全利益。
- 责任编辑: 熊超然 
-
“让一万名士兵手持武器在纽约行进,我反对”
2024-11-25 10:57 美国政治 -
“马斯克,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2024-11-25 10:29 中美关系 -
外商疯狂囤货,“今年中国出口或创新高”
2024-11-25 09:57 中美关系 -
以媒称以方已原则上同意以黎停火协议草案,以官方尚未回应
2024-11-25 09:46 -
“美国留下的真空,中国试图填补”
2024-11-25 09:17 -
塞尔维亚著名钟楼遭中文涂鸦,中使馆提醒
2024-11-25 09:04 -
他张口就来:俄罗斯若给中国潜艇技术,美国主导地位就没了
2024-11-25 08:26 中美关系 -
墨西哥总统称要替换中国制造,但...
2024-11-25 08:13 观察者头条 -
普京签了,参战即可“免债”
2024-11-25 08:11 俄罗斯之声 -
俄副外长:美国利用台湾挑动亚洲危机
2024-11-25 08:11 台湾 -
泽连斯基:正详细检查“榛树”导弹残骸,寻找应对方法
2024-11-25 06:38 乌克兰之殇 -
石破茂上台不足两个月,内阁不支持率已超支持率
2024-11-25 06:38 日本 -
“印度挑战中国又有了新机会,但…”
2024-11-24 23:40 龙象之间 -
36034994586981美元!美国国债总额再创新高
2024-11-24 20:33 美国经济 -
“没有中国技术设备参与,我们已无法实现盈利”
2024-11-24 20:13 观察者头条 -
巴基斯坦西北部暴力冲突已致82人死亡
2024-11-24 16:42 巴铁 -
“对他,中方要有所准备”
2024-11-24 15:46 中美关系 -
3000亿美元方案通过了,发展中国家怒斥:屈辱
2024-11-24 15:40 观察者头条 -
时隔数十年,加拿大政府终于道歉
2024-11-24 15:25 -
“蒙特利尔在燃烧的时候,特鲁多却载歌载舞”
2024-11-24 12:09
相关推荐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评论 52“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73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32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48“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204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
又作妖,美议员要提案强制英伟达芯片植入定位系统
-
“普京接受了邀请”
-
特朗普暗示:他俩可以接班
-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
威胁美国后又滑跪,日本财长:不抛美债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