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抹黑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狭隘的政治操弄”
最后更新: 2024-04-09 16:12:44【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美国电动汽车发展缓慢不应归咎于中国。”4月9日,香港《南华早报》以此为题,刊发了美国得克萨斯州贝勒大学副教授、亚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欣撰写的评论文章,他直指美西方近期针对中国的最新话术“产能过剩”,是美国对中国经济政策和全球战略的又一次“抹黑批评”。
文章指出,如今被完全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的中国电动汽车显然不是问题根源,相比于中国电动汽车价廉物美和产业政策到位,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缓慢与其自身政策混乱脱不了干系。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和美国贸易代表戴琪等人指责中方不仅是大错特错,也并非真的担忧美国经济,实则是在大选年作政治操弄。
与美国采取保护主义不同,中国电动汽车等产业战略更具包容性,不掺杂狭隘的企业和政治利益,还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产生有益影响。而反观美国,上世纪80年代就曾用“产能过剩”来打压日本汽车业,如今“故伎重演”,再次暴露其面对崛起经济体竞争时的那种狭隘心态。
4月8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美国驻华大使官邸举办新闻发布会。图自澎湃影像
文章开篇,首先提到了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和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近期接连针对中国发表的荒谬言论。
耶伦访华前一周在美国佐治亚州声称,中国的“过剩产能”正伤害美国企业和工人,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出口激增”,可能会给美国带来问题。而戴琪在布鲁塞尔发表的言论则更为直接,宣称中国的“非市场政策”对美欧造成“严重的经济和政治损害”,使得当地企业“难以生存”。
然而,文章直言,美方将所谓“产能过剩”和电动汽车市场更广泛的问题混为一谈,简直大错特错。鉴于中国电动汽车目前完全被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在美国市场制造出高价格困局的根源并非是中国的“产能过剩”。
2023年,电动汽车在美国汽车市场的份额仅为7.6%。美国一辆新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约为5万美元,负担不起这种价格的美国消费者却选择有限。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却推出了一款售价不到1万美元的超小型车款“海鸥”(Seagull)。
长期以来,为应对空气污染和降低碳排放,中国一直把发展电动汽车作为政策重点,主要市场一直都是国内。尽管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迅猛,但电动汽车在中国汽车中所占比例还不到10%,因此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本身就很广阔。
1月10日,装载着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开拓者1号”从烟台港启航。图自视觉中国
相比之下,美国甚至在实现其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雄心方面也远远落后。尽管美国总统拜登承诺到2030年建设5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站,并批准了75亿美元的投资资金,足以建设20000个充电桩或5000座充电站,但相关法案出台两年多来,实际上只建了区区7座充电站。
“让我们明确一点,中国与美国电动汽车的普及缓慢毫无关系。”文章指出,美国的亲共和党州和化石燃料公司历来就反对电动汽车发展,而支持拜登连任的民主党关键力量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也对转向电动汽车表示严重担忧。作者认为,耶伦和戴琪的言论并非真的是对美国经济的担忧,尤其是在大选年,完全是出于政治操弄的考虑。
文章还称,美方批评中国正损害其他经济体的论调也完全毫无根据,没有认识到中国是如何对其他国家产生有益影响的,尤其是“全球南方”。正是因为有了中国为拉美、非洲、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提供经济实惠的解决方案,并促进了技术创新,这些国家才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诸如雅万高铁就是最好的证明。
文章强调,美国在提出所谓“不公平竞争”的指控时,更应该好好了解中国电动汽车的成功来自多方面政策支持,与美国采取的保护主义立场不同,中国的电动汽车战略更具包容性,做法也优先考虑到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而非狭隘的企业和政治利益。在中国,国家政策旨在创建一个生态系统,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电动汽车供应链。
去年9月,中国电动汽车亮相2023慕尼黑车展,展台前人山人海。图自视觉中国
文章最后总结道,回顾历史,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对“产能过剩”感到担忧,当时汽车行业存在竞争,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关系非常紧张。而如今,美国又给中国在经济领域作出的实践成果贴上了同样的标签,这反映出美国面对崛起经济体竞争时的心态,以及对中国国内政策和全球互动的狭隘理解。
“发表带有政治色彩的言论只会加剧紧张局势,阻碍两国修复关系和促进健康商业关系的努力。摈弃诉诸分裂的言论,转而促进合作和承认中国的贡献,这可以为建设性对话和相互理解铺平道路。”文章的作者王欣写道。
4月8日下午,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就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访华情况向媒体吹风并答问时指出,中方对产能问题高度重视,在与耶伦财长的各层级会见会谈中均对此作出充分、理性的回应。实际上,这个问题存在分歧和争议。中方认为:一是应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秉持市场经济原则和价值规律看待产能问题。二是应结合全球分工和国际市场情况分析产能问题。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无助于解决产能问题。
中方认为,在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推动全球产供链深度调整大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会面临产业转型和劳动力结构调整的挑战,我们应客观看待这一现象,作出务实理性的政策选择。中方注意到美国及其他相关方的关切,愿与各方加强沟通协调,在坚持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理性看待和妥善处理分歧。双方将在工作组层面继续就此保持沟通。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责任编辑: 熊超然 
-
澳总理火速澄清:不加日本
2024-04-09 16:04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2024-04-09 16:04 中国外交 -
美国要求伊朗不要袭击美目标,遭质问“为何如此双标”
2024-04-09 16:03 伊朗局势 -
“中方希望看到尽快停火止战,支持适时召开俄乌双方认可的国际会议”
2024-04-09 16:00 中国外交 -
习近平将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2024-04-09 15:58 中国外交 -
赵乐际将率团访问朝鲜并出席“中朝友好年”开幕式活动
2024-04-09 15:16 中国外交 -
土耳其对以色列出手,“直至加沙停火”
2024-04-09 15:14 巴以恩仇录 -
王毅谈中俄关系的“五个始终”
2024-04-09 14:45 中俄关系 -
中俄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又一国申请参加
2024-04-09 14:03 航空航天 -
“中国必须明白,欧洲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2024-04-09 13:20 法国见闻 -
围剿TikTok,他又搞事情
2024-04-09 13:17 中美关系 -
又搞“政治化”,美媒炒作“罕见天文事件遇上美政府政策失败”
2024-04-09 11:51 天文 -
“中国专注于此20年,西方却在睡觉”
2024-04-09 11:45 观察者头条 -
俄驻立陶宛大使馆连续2晚遭燃烧弹袭击
2024-04-09 10:51 -
亲俄的议长当选总统,“小心西方惩罚我们”
2024-04-09 10:34 -
耶伦在三里屯喝了一杯飞拳IPA
2024-04-09 09:39 中美关系 -
“为对抗中国崛起”,美英澳宣布了
2024-04-09 08:51 -
谁会是美日菲三边关系的短板?
2024-04-09 08:16 -
“中方毫不犹豫地行使了否决权”
2024-04-09 07:49 中国外交 -
今年唯一一次“日全食”上演,“追日”飞机高空收集关键数据
2024-04-09 07:34
相关推荐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评论 52“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73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32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48“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204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
又作妖,美议员要提案强制英伟达芯片植入定位系统
-
“普京接受了邀请”
-
特朗普暗示:他俩可以接班
-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
威胁美国后又滑跪,日本财长:不抛美债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