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载人登陆火星三步走,中国科学家打算这么干
-
赵挪亚确实
最后更新: 2021-06-28 09:57:23【文/观察者网 赵挪亚】核热推进火箭、天梯、地球-火星经济圈......这些以往只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名词,已被纳入中国未来火星计划的蓝图。
近日,2021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GLEX 2021)在俄罗斯召开。受疫情影响,中方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会议。
会议期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一院)院长王小军发表了题为《载人火星探测航天运输系统》的演讲,除了介绍中国既往火星探测任务成就外,还透露了中国未来载人火星探测发展路线设想。
从整体来看,这一设想分成三步:第一步是机器人火星探测,包括采样、基地选址和原位资源利用等。第二步是初级载人探测,目的是载人火星着陆和基地建设;最后一步是航班化探测,并建立地球-火星经济圈。
为了达成这一火星计划,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基本确定载人火星探测任务航天运输系统的组成、特点、总体方案与设计参数。与现有的航天运输系统相比,火星探测项目需要的运输系统更为复杂,运输器也将从化学推进转变为热核乃至核聚变推进。
王小军在演讲中认为,载人火星探测航天运输的实现,还有着诸多技术难题,但他表示:“火星探测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走出地球摇篮,探索生命起源,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天问之旅已经启程,载人火星探测航天运输系统的研究更具挑战。我们愿与国内外同行和伙伴们一道携手,共同实现人类走向深空,漫步火星的梦想。”
王小军在视频中为全球航天人士带来《载人火星探测航天运输系统》演讲 视频截图(下同)
建立“地火经济圈”,中国计划分三步走
6月14至17日,2021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在俄罗斯召开。受疫情影响,中方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会议,为与会的各国航天专业人士和媒体带来演讲。大会第二天,王小军作为中方代表,从航天运输和火箭科技的角度,讲述了中国探索火星的历史和未来。
不过,媒体和专业人士更为关心的,是王小军在讲座中透露的中国未来在火星建立可持续基地,乃至地球-火星经济圈的计划。如美国知名太空新闻专业网站“space.com”特别拎出这一计划,进行报道。
Space.com:中国想在火星上建立可持续的存在
王小军的演讲分成四个部分:载人火星探测任务的构架分析、载人火星探测发展路线设想、总体运输系统方案构想以及最后的关键技术难点。
第一部分中,王小军表示,影响任务构架设计的因素有地火转移轨道类型、出发时间、出发点、推进技术、是否采用气动捕获等。
他提出,合适的火星任务出发时间为2033年、2035年、2037年、2041年、2043年等,采用选择高椭圆轨道(HEO)的出发较为合适。
推进技术方面,核热推进是目前载人火星探测方案设计的重要选择。核聚变推进理论上具有更高比冲性能,需要理论和技术的突破,适合作为载人火星探测更远期的研究目标。此外,我国还研究将天梯这一新型运输系统作为空间出发点,能降低火星探测运输的规模。
而在第二部分,他提出中国载人火星探测的三步走计划。
中方提出的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是机器人火星探测,主要执行火星采样返回、火星基地选址考察,原位资源利用和建设等,这一步属于技术准备阶段。
“Space.com”解释说,原位资源利用和建设,指的是从火星地表下抽水或从直接获取氧气,来弥补火星探测补给限制。中方的这一计划目的在于为初期载人火星任务搭建平台,从轨道前哨站开始,为着陆火星,和最终建立火星基地做准备。
第二步是载人初期探测,主要执行包括载人环火轨道探测,载人火星着陆探测,以及火星基地建设等。
第三步是航班化探测,这一步是经济圈形成阶段,主要执行包括大规模地火运输舰队,大规模(火星资源)开发与应用。
王小军为每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航天运输技术路线图。如在机器人火星探测阶段,中方采用大型或重型运载火箭,直接将探测器发射至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则采用化学推进,选择脉冲式合式轨道,并利用反推制动达到火星进行探测。
而在初期载人探测阶段,中方针对轨道转移设计了一种新型任务构架,该构架采用核电核热推进组合、人货分运,在近地球轨道(LEO)组装,从高轨道出发,配合使用火星气动捕获。
初期火星载人计划运输系统概念图
他详细解释说,这一阶段内,首先由运载火箭将载货转移级火箭和有效载荷转移至近地轨道,在轨组装载货转移级(火箭)。地球空间摆渡级将载货转移级摆渡至地球高轨后,再返回近地轨道。
随后,载货转移级点火进入地火转移轨道,采用大气捕获和近火制动,进入环火轨道,火星着陆和上升期(MDAV)在环火轨道等待成员到达。同时,释放火星表面设施,着陆火星表面。
到达载人转移窗口,由载人火箭直接发射进入高轨,与载人转移级对接,载人转移级点火进入地火转移轨道。载人转移级近火制动进入环火轨道,成员通过火星着陆和上升器着陆火星表面,开展火星表面作业。
返程时,成员进入着陆和上升器,返回环火轨道,与在环火轨道上等待的载人转移级对接后,再由载人转移级进入火地转移轨道,最终返回地球。
最后的航班化载人火星探测阶段,中方提出将采用核动力一体化运输模式,从地球空间驿站、日地L2等基地出发,选择地火循环轨道,地火循环轨道上已布置转移飞行器,转移飞行器的推进剂由地面或空间加注站补给。
航班化载人火星探测阶段运输系统概念图
- 责任编辑: 赵挪亚 
-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2.4纳米单发激光脉冲相干衍射成像
2021-06-27 08:11 科技前沿 -
我国科学家在哈尔滨发现14.6万年前新人种“龙人”
2021-06-26 11:13 -
破镜可以重圆? 浙大团队找到无机块体材料制备新途径
2021-06-26 08:15 -
共筑港口智能体,加速港航产业升级
2021-06-25 21:59 F5G进行时 -
“北京明白”火了:声音听起来平静,内心无比激动
2021-06-25 16:02 -
从学生到老师,三峡做到了
2021-06-24 15:30 超级工程 -
中科院发布国产RISC-V处理器“香山”,将于7月流片
2021-06-24 13:47 科技前沿 -
“采用别人的系统,再大再漂亮,也会不堪一击”
2021-06-23 15:45 航空航天 -
韩前法务部长官秋美爱宣布角逐下届韩国总统
2021-06-23 14:28 三八线之南 -
空间站通信链路速率与地面5G相当
2021-06-23 12:54 航空航天 -
我国首个地球系统模拟大科学装置启用
2021-06-23 10:27 -
科学家首次证实银河系在踩刹车:暗物质或使其自转速度减慢
2021-06-22 19:34 天文 -
嫦娥六号将继续使用香港团队研制的采样机械臂
2021-06-22 16:42 航空航天 -
水电设备皇冠上的明珠,拿下
2021-06-22 11:06 水电 -
日媒:中国在9成脱碳领域论文数量居首
2021-06-22 08:23 -
天问一号成功落火:使用国产自研操作系统
2021-06-21 09:50 航空航天 -
这次航天员在空间站不用值夜班啦!
2021-06-21 09:03 航空航天 -
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计划于2024年发射
2021-06-20 15:36 航空航天 -
引美军司令关注的巨型机械臂,到底牛在哪?
2021-06-18 22:50 航空航天 -
“光螺丝就要卸1000多个,聂海胜将鬓角白发染黑”
2021-06-18 19:41 航空航天
相关推荐 -
-
事关中国!特朗普亲自阻止马斯克,还飙脏话? 评论 76起诉!“加州州长向特朗普发起最直接的法律挑战” 评论 102“白宫承认‘中方没打来过电话’,我早就知道…” 评论 179“如果美国不认真对待,会被中国彻底碾压” 评论 128中国按下“暂停键”,“波音重大挫折” 评论 144最新闻 Hot
-
事关中国!特朗普亲自阻止马斯克,还飙脏话?
-
“被中国震惊15年了,美国还是没搞定...”
-
他放话“让中国得不到资源”,我使馆驳斥
-
“西方能在巴西挖,最终不还得运到中国”
-
跨性别女性算不算法律定义上的女性?英国判了
-
“也有想把工厂迁回美国的,但零件还得从中国买”
-
“现在是2025年,不是1939年,谁敢拦我?”
-
起诉!“加州州长向特朗普发起最直接的法律挑战”
-
叶刘淑仪:夏宝龙讲话是在提醒香港企业家勿“利字当头”
-
三河市回应“警徽改色”:适配墙体颜色
-
“白宫承认‘中方没打来过电话’,我早就知道…”
-
欧盟威胁武契奇:去了,入欧就没戏了
-
又要跟马斯克杠上了?OpenAI布局社交网络
-
“如果美国不认真对待,会被中国彻底碾压”
-
“买到就是赚到”,特朗普家族出“股神”?
-
第一通电话打给中国,“不然我们像傻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