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者网实地探访中铁装备:盾构机驾驶技术,了解一下?
-
周远方zhouyufang@observersnews.com
最后更新: 2023-05-12 16:08:59其实,事前的地质勘测也很重要,但是受制于一些客观环境,勘测不一定能够做得非常清楚,比如,有时候要打一些山岭隧道,埋深很深,要从山顶向下钻孔取样,工作难度很大,每隔一公里或两公里才钻一个孔,但是在这一到两公里间隔内,可能地质情况就变了。
对于这样的问题,中铁装备副总经理王杜鹃介绍了公司的智能化探索,目前中铁装备的TBM Smart 2.0技术在设备上安装8大模块,其中最重要的模块是辅助驾驶模块,它从两条路径实现智能化,一是超前探测,通过机器视觉、微波、地震波等相关技术提前知道掘进环境的情况;二是通过大数据,通过历史数据的积累,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上一个循环的数据特征,预测下一个循环会发生的事情,这样的辅助驾驶目前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能够帮助司机做一些判断,但还不能完全替代司机。
目前我们做了这方面的工作,王杜鹃坦言,但产品的智能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中铁装备智能院专家,荆留杰谈到了未来装备迭代前景,他介绍,按照中铁装备原董事长、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李建斌的代际划分,目前普通的盾构机属于3代装备,4代装备可能会在剥岩方式上探索,目前主要是采用刀盘机械剥岩的方式,效率较低,对刀具磨损很大,而且经常需要人工换刀,对工人来说劳动强度较大,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将来可能考虑高压水流、激光或微波热剥岩的方式,在剥岩方式上出现大的革命。
荆留杰设想,5代装备可能要探索智能化和无人化,目前的掘进过程,无论是换刀、支护、出渣,都是少不了人的,每一个地下施工班组需要20人左右,地下环境一般温度、湿度高、噪音大、有危险性,工人12小时一班,现在的年轻人不论是到车间还是到地下隧道工作现场,大家都比较排斥艰苦的工作环境。我们国家现在有大量工程建设,其实有经验的盾构机驾驶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目前驾驶员还没有形成职业培训体系,基本是靠师傅手把手传帮带,人才也比较缺乏。
我们可以把有经验的驾驶员在不同掘进环境下的施工操作数据记录下来,通过人工智能学习实际的驾驶经验,开发模型,就有可能实现从依赖人工经验到数字化、自动化控制的阶段。逐渐使换刀、支护、出渣等环节都实现自动化。
中铁999号盾构机
不过,要实现这样的迭代并不容易,数据共享成了当下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王杜鹃介绍,中铁装备通过大量的施工实践,得到了大量的数据积累,目前对国内许多地区的地质情况都比较了解,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但对全球许多地方的地质情况并不那么熟悉,成为了相对的短板。另外,随着“数据是财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各方都不愿意把数据轻易交给别人,数据在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和装备提供商之间的归属成为一个难题。
“我们是丙方”,荆留杰笑道,“业主是甲方,施工方是乙方,我们作为丙方经常要被甩锅。乙方如果出了问题,往往把责任推给设备提供方,那么如果我们在设备上装了数据收集器,它就会起到类似‘黑匣子’的作用,乙方就不那么好推卸责任了,所以有时候他们不让我们装。”
但数据的问题也不是绝对的,王杜鹃解释,在这方面一些外国企业可能比我们更难,因为首先他们承接的工程量比我们更小,其次,他们面临的可能是国家间的数据流动问题,更难协调。我们现在只是呼吁要形成数据共享的机制,推动技术更快进步。
实践出真知,“产学研用”结合始终中铁装备的制胜法宝。长期来,中铁装备始终坚持将装备制造与工法推广高度融合,在业内保持了“最懂施工的装备制造商”和“最会制造的综合服务商”这一核心竞争力。
通过积累丰富的隧道施工经验,对装备的地质适应性有充分理解,中铁装备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工法研究队伍,不仅能够为不同地质设计最具适应性的掘进设备,而且掌握着隧道建设过程中的现场施工技术与生产组织管理方法。
以“机土一体化”为核心理念,中铁装备实现了设计与施工的良性互动,既为现场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又从产品制造、技术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得到全面的信息反馈,循环往复对设备和工法进行完善和优化。
荆留杰介绍,2014年,中铁装备申报国家“973”项目,研发TBM掘进过程信息化和智能控制软件。项目联合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共同研究,前期主要做超前力探测、岩体实时感知、智能决策、智能导向,智能支护等研究。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中铁装备开始做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远程监控平台,基于大数据制作一系列控制模型,将基于数据和基于专家的经验融入智能决策。
2018年,中铁装备专门成立智能工程研究院,组建包括岩土、地质、机械、电气、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等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全面推动盾构机产品智能化的发展,在地层探测、运动控制、导向纠偏、掘进参数优化等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共性的技术,也开发了一些智能化的控制软件,在吉林引松供水、引绰济辽、新疆的引额工程等项目上进行实际搭载和验证,未来随着川藏铁路等新重点项目的开工,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化控制系统在实际项目上搭载和实验。
2014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郑州,视察中铁装备盾构机总装车间,作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
七年来,世界最大断面硬岩掘进机、国内首批双护盾TBM、世界最小直径硬岩TBM、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国产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纷纷面世,中铁装备不断刷新自己创造的一项项记录。
目前,中铁装备的盾构产品累计订单超过1100台,出厂盾构安全顺利掘进里程累计超过2600公里,产品远销新加坡、阿联酋、意大利、法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连续9年中国第一,产销量连续4年世界第一,成为我国起步最早、拥有专利技术和标准最多、产品门类最全、市场占有率最高、出口国家最多的盾构行业领军企业。
- 责任编辑: 周远方
-
谷歌打响OpenAI反击战,最新大语言模型PaLM 2直指GPT-4痛点
2023-05-11 10:16 科技前沿 -
转基因作物能留种吗?农民日报解答
2023-05-11 08:38 转基因 -
量子处理器上首次“造出”任意子,有望提升容错能力
2023-05-11 08:32 科技前沿 -
首个人类泛基因组草图发表,这项数据增加104%
2023-05-11 08:17 -
又一大国重器迎来关键节点
2023-05-11 08:14 科技前沿 -
天舟六号瞄准今日21时22分发射
2023-05-10 16:01 航空航天 -
天舟六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2023-05-10 15:11 航空航天 -
国内规模最大高原风电基地800兆瓦全容量投产
2023-05-08 10:03 -
建月球基地的玻璃有了?中国科学家月壤最新发现
2023-05-08 07:51 航空航天 -
科大讯飞发布星火认知大模型,算力方面将联手华为
2023-05-07 20:59 观网财经-科创 -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可精准检测与治疗癌症的纳米粒子
2023-05-06 19:29 -
防范数据风险,首个国产化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试运行
2023-05-06 14:11 -
全球首例!北京成功完成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
2023-05-05 16:57 科技前沿 -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2023-05-05 16:20 核电 -
我国科学家发明“进化透镜”,马铃薯育种取得世界性突破
2023-05-05 16:18 -
陈刚等8位华人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023-05-04 13:22 -
中国科学家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新证据
2023-04-27 13:59 航空航天 -
我国科学家领衔,拍到黑洞“尾巴”
2023-04-27 08:13 -
最新研究:地球能量失衡加剧
2023-04-24 13:38 全球变暖 -
载人航天总师周建平获“钱学森最高成就奖”
2023-04-24 10:43 航空航天
相关推荐 -
-
“彻底失望!进一步退十步,24小时不到就背弃我们” 评论 101硬搬新加坡组屋抹黑中国,美使馆大翻车 评论 97“美国和刚果(金)这么谈,会触怒中国” 评论 207马斯克:中国发电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国却躺平了… 评论 133“特朗普将‘抵制’南非主办的G20峰会” 评论 184最新闻 Hot
-
“彻底失望!进一步退十步,24小时不到就背弃我们”
-
巴外交部:以军在杰宁向外交使团开火
-
俄军宣布收复后,普京首次视察库尔斯克州
-
印度还在宣传“大胜”,外交官却被打成“卖国贼”
-
硬搬新加坡组屋抹黑中国,美使馆大翻车
-
“九成来自中国”,欧盟也要动手
-
“美国和刚果(金)这么谈,会触怒中国”
-
马斯克:中国发电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国却躺平了…
-
黄仁勋:他们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回中国
-
“美式腐败,可比特朗普更早”
-
“没有中国,我们真造不出来”
-
报告:韩国制造业GDP高度依赖美中等海外市场需求
-
“大民”悼念“云芳”
-
C919航线已覆盖中国16城,“海外都在盯着”
-
印媒还在“赢赢赢”,《纽约时报》忍不住了
-
“美国情报显示以色列计划袭击伊朗核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