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者网实地探访中铁装备:盾构机驾驶技术,了解一下?
最后更新: 2023-05-12 16:08:59【文/观察者网 周远方 编辑/尹哲】
“从‘中铁1号’到‘中铁1000号’,中国用12年时间,走过了主要竞争对手德国50多年的发展道路”,中铁装备副总经理张志国感叹。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追赶的脚程太快,对大众来说,可能许多人早已习惯了上下班便捷的地铁交通,习惯了乘坐过高铁穿山越岭,穿江过海,但对于盾构机的认识,可能还仅仅停留在见过外形,大体知道它的功能。
怎样驾驶一台盾构机?它是如何工作的?中国盾构机在全球如何迅速走过跟跑阶段、逐步实现大体并跑、局部领跑?
2021年中国品牌日(5月10日至12日)前夕,观察者网参加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组织的“走进新国企业·智能制造”大型采访活动,4月25日,我们与新华社、科技日报等16家媒体一起深入郑州市第六大街地底十七米,实地探访盾构机施工的最前线。
以下这段1分多钟的短片,展示了5种盾构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在视频中一开始登场的,就是最常用的土压平衡盾构机,主要用于城市地铁、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等。
观察者网在郑州探访的就是这种盾构机的施工现场,我们从掘进隧道入口前进数百米,走到了如图所示的盾构机驾驶舱所在的位置。
在盾构机驾驶室,可以看到多个屏幕,分别显示盾构机周围各个角度的视频影像、盾构机前端刀盘上的复杂数据、盾构机上各种探测设备感知到的环境数据等关键信息。
地下盾构机驾驶室
在进入地底掘进隧道前,我们已经在地面上的施工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看到过同样的信息。现场施工人员介绍,前端驾驶室能够看到的数据和影像通过光纤传到地面上的指挥中心,两者的信息是完全同步的。
地面上的盾构施工指挥中心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智能院副院长荆留杰介绍,地下施工和地面监控的数据实时同步,体现了一个盾构机掘进过程中的数据采集传输能力,我们会在盾构机上安装一个数据采集盒,就像飞机上的黑匣子,所有的数据通过采集都会汇总到我们后方的数字化平台,对后续的设备制造和施工方案都提供巨大的参考价值。
我们在地下看到,盾构机巨大的刀盘在前方转动,粉碎遇到的软岩、沙土等地质结构,形成的渣土通过皮带向隧道外运输,同时根据遇到的不同地质情况,由驾驶员决定一定配方的回填材料,进行回填平衡。
盾构机向前掘进一小段以后,就要在隧道壁上铺设高强抗渗混凝土铸成的盾构管片。
管片首先沿着轨道被输送小车运进隧道,然后由工人遥控操作管片机铺设到隧道壁上。
准备铺设的管片(左)和手拿铺管遥控器的工人(右)
最后,盾构机后方伸出液压盾构千斤顶,顶住铺好的管壁,产生反作用力,继续向前运动。
这一过程被中铁工业党委宣传部长王伟形象地比喻为“咬的动、吃得下、稳得住、吐得出”,
在视频中第二个登场的TBM(TBM特指硬岩隧道掘进机,为盾构机的一种)的动画,就较为清晰地表现了如何“咬的动,吃得下”和如何“吐得出”。
那么,盾构机驾驶员的经验和技术体现在哪里呢?
荆留杰举了个例子,比如说在硬岩掘进过程中,排出来的渣片比较完整,岩粉和规则的片状比较多,那么状况就比较好,如果皮带机上出现一些大块的渣片,切面很破碎、不规则的话,或者是水比较多的时候,就可以判断前方地层不稳定,这时候就要调整掘进参数,放慢刀盘转动和掘进的速度,减少扰动。
不过,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地质探测不清楚,或者掘进过程中特别依赖司机的经验,是会造成一些问题的,荆留杰坦言,如果掘进参数设置不合理,刀具可能磨损得比较快,甚至出现异常和损坏;甚至在掘进过程中可能遇到断层和破碎带,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塌方,卡住我们的设备,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基本上就会耽误工期。
张志国在座谈中举了一个有惊无险的例子,去年年底在瑞丽滇中引水隧洞工程的时候,直径9.83米的盾构机,1.7公里的引洞走了一半,遇到了喀斯特地貌,再往前一点就是一个大溶洞,处理不当设备很可能就掉进去,好在有超声波探测设备提前预警,及时做了注浆填实处理,才避免了事故。
滇中引水工程万家隧洞4号支洞提前与主洞连通(中国日报图)
- 责任编辑: 周远方 
-
谷歌打响OpenAI反击战,最新大语言模型PaLM 2直指GPT-4痛点
2023-05-11 10:16 科技前沿 -
转基因作物能留种吗?农民日报解答
2023-05-11 08:38 转基因 -
量子处理器上首次“造出”任意子,有望提升容错能力
2023-05-11 08:32 科技前沿 -
首个人类泛基因组草图发表,这项数据增加104%
2023-05-11 08:17 -
又一大国重器迎来关键节点
2023-05-11 08:14 科技前沿 -
天舟六号瞄准今日21时22分发射
2023-05-10 16:01 航空航天 -
天舟六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2023-05-10 15:11 航空航天 -
国内规模最大高原风电基地800兆瓦全容量投产
2023-05-08 10:03 -
建月球基地的玻璃有了?中国科学家月壤最新发现
2023-05-08 07:51 航空航天 -
科大讯飞发布星火认知大模型,算力方面将联手华为
2023-05-07 20:59 观网财经-科创 -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可精准检测与治疗癌症的纳米粒子
2023-05-06 19:29 -
防范数据风险,首个国产化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试运行
2023-05-06 14:11 -
全球首例!北京成功完成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
2023-05-05 16:57 科技前沿 -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2023-05-05 16:20 核电 -
我国科学家发明“进化透镜”,马铃薯育种取得世界性突破
2023-05-05 16:18 -
陈刚等8位华人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023-05-04 13:22 -
中国科学家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新证据
2023-04-27 13:59 航空航天 -
我国科学家领衔,拍到黑洞“尾巴”
2023-04-27 08:13 -
最新研究:地球能量失衡加剧
2023-04-24 13:38 全球变暖 -
载人航天总师周建平获“钱学森最高成就奖”
2023-04-24 10:43 航空航天
相关推荐 -
大错特错!“给特朗普献计的人,压根不懂中国” 评论 102比较见真章,美国车主心态崩了:怎么中国啥啥都有… 评论 105特朗普称“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泽连斯基回应 评论 282NASA资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国尴尬不? 评论 176“美方高估了自己,以为中国很急…” 评论 158最新闻 Hot
-
“强度极大”!伊朗一港口发生爆炸,已致406伤
-
白宫争吵后,他俩首度会谈
-
罗马教皇方济各葬礼举行,英法美等多国领导人出席
-
大错特错!“给特朗普献计的人,压根不懂中国”
-
比较见真章,美国车主心态崩了:怎么中国啥啥都有…
-
特朗普称“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泽连斯基回应
-
“美国百年优势,特朗普百日玩完,中国要赶上了”
-
领英创始人:若欧洲这么看中国,美国就惨了
-
“特朗普虚晃一招,中国没上钩”
-
日本:中国不买,我们想买美国玉米
-
特朗普:我开玩笑的
-
爱泼斯坦案关键证人自杀,曾称遭英王子性侵
-
“不跟中国做生意,美国货架要空”
-
杨瀚森参加2025年NBA选秀
-
美国务院警告:孕妇或遭拒签
-
63岁徐锦江已向儿子交代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