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奖获得者丁肇中:中国科学家有成绩就升官 是误入歧途
关键字: 丁肇中暗物质暗物质来源诺贝尔物理学奖山东大学宇宙线在七十年代,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是在德国汉堡名为PETRA的300亿电子伏特对撞机,这是我的实验。实验目的是继续找电子的半径。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天天用电,却永远也找不到电子的半径。那个时候,中国有件事“文化大革命”,可那个时候我天天在实验室中,并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七五年回中国以后才知道有个叫“文革”。1977年8月17号回到中国,邓小平主席建议每年派十个科学家参加我的工作。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科学家参加我们团队,做出了世界公认的贡献。七七年决定以后,七八年就开始有科学家来,到现在为止,有超过了一千多位科学家来到了我的实验室。有部分的科学家回到中国,比方说中国科学院的唐孝威、陈和生、郑志鹏、王贻芳、程林教授等。有一部分留在国外,留在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还有很多其他大学。在中国的科学家确实跟我工作都很好,所不幸的是,一有成绩以后,就升官了。升官呢,用我的话说,就是“误入歧途”了。这是七八年第一批到德国实验室的科学家,中间这一位是我的妻子。
1977年8月邓小平接见丁肇中
丁肇中及妻子与科学家见面
怎么样使胶子发现:当有一个能量很高的正电子和负电子碰撞的时候,能量就变成质量,质量可以产生成夸克。夸克出来以后,就变成一个喷柱;然后有反夸克,也放出一个喷柱。假使有胶子存在,就会有另外一个能量。胶子能量很低的时候有两个喷柱,随着胶子的能量增高,会有三个喷柱。发现相应的现象就意味着除了夸克以外,还有胶子。
所以胶子的发现是非常重要的。1979年9月2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整篇的消息介绍了这个实验。中间有一段说:27名中国科学家参加了主要的实验。在有关核粒子的国际合作研究史上,这是第一次,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贡献。当年的人民日报也报道了关于胶子的发现。我认为发现胶子的新闻很容易理解,但直到现在我还是不理解(头版)这个。
所以做实验的第三个体会:对意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因为我开始做实验的时候根本没想到会发现胶子。
第四个实验花了20年,在欧洲核子中心的L3实验,就是用周长27公里的政府电子对撞机完成的,用1000亿电子伏的正电子和1000亿电子伏的电子对撞。至于对撞的温度,大家可以想到,1000亿电子伏的电子对撞,产生的光是很亮的。日光灯管是220伏,1000亿电子伏对撞时的温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4000亿倍,是宇宙诞生最初的1000亿亿分之一秒时的温度,也就相当于在实验室里制造宇宙刚开始时的温度。
第四个实验要找什么呢?要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我们说,通常用电,有电子。在宇宙中有几种不同的电子?电子到底有没有体积?电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东西?你要是问理论物理学家,他们会告诉你,这些都知道了,想这些是没有意义的。人们之前认为宇宙中只有三种夸克,第四个夸克被我发现以后,现在第五种第六种都已经找到了。发现了第四种,就意味着原来的观念是错误的。到底有多少种夸克?夸克有多大?理论物理学家觉得,这些问题他们已经都知道了。可要是不去做实验,你永远不知道事实是怎么回事。
L3是一个很大的国际合作组,有很多的国家参加。原来是十几个国家,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苏联忽然“变成”很多个国家了。实验用的核心仪器和一间屋子差不多大,包含不少的探测器,仪器内部放有晶体。仪器中的磁铁都是由线圈组成的,有28个线圈,每个重40吨。苏联科学院制造的量能器,有300吨的铀,一万个电子信号通道。L3实验是首次美国、 苏联(前)、中国(台湾)、欧洲等19个国家的600名科学家,共同参加的大型国际合作。中国的主要贡献是由上海(中科院)硅酸盐所生产的BGO晶体,BGO晶体是透明的,其比重和钢相同。当时世界年产量只有4公斤,可是我需要12吨。这个问题被上海科学院(中科院硅盐酸所)解决了。现在他们的晶体产品,已被广泛用于世界的工业及医学领域。
实验所用电磁铁、量能器
仪器的电磁铁和300吨铀均来自苏联。这是苏联七十年来在国外做的最大的实验。那段时间我经常到莫斯科去,最大的印象就是那边的饭不好吃。这个实验20年发表了300篇文章,有300个人获得博士学位。《科学美国人》用杂志封面介绍了我的实验。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三句话总结一下:
一、宇宙中只有三种不同的电子。第一种就是我们天天使用的,“走过”导线的电子;第二种是宇宙(射)线上的电子。宇宙(射)线上的电子比我们通常用的电子(即第一种)重200倍;再有一种就是原子里面的电子,比我们通常用的电子重4000倍。
二、电子是没有体积的,电子的半径小于10∧-17厘米。我开始做实验的时候,证明电子半径小于10∧-14厘米,经过三十年的时间减少了三个数量级,就是(意味着)永远找不到电子的半径精确的数值。这个是非常奇怪的现象。我们天天用电,但永远找不到电子的半径。
三、夸克也是没有体积的,夸克的半径也小于10∧-17厘米。
我的第四点体会:组织一个大型的国际合作,最重要的是要选科学上最重要的题目,引起参加国科学家最大的兴趣。因为我并没有权利要求各国政府支持我,只能帮助他们的科学家向政府解释实验的做法。
更重要的是,科学是很多人一起做的,绝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所以对贡献大的科学家(投影材料上为“国家”),要有优先的认可,并使之得到国际上的公认,这样才能得到参加国政府长期的优先支持。人家支持你,你却把所有的结果都认为是你自己的,这就很不对。
- 原标题:诺奖获得者丁肇中:暗物质来源将在2024年有决定性结果
- 责任编辑:王慧
- 最后更新: 2018-07-08 14:16:11
-
美军投资研制高超声速试验火箭
2018-07-05 10:44 航空航天 -
这台俄罗斯太空望远镜将配备中国造接收设备
2018-07-05 10:18 航空航天 -
中国新一代中型固体火箭试车成功
2018-07-05 08:47 航空航天 -
河北将压减退出钢铁产能4000万吨
2018-07-05 08:2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中国核工业潜力惊人,日媒忧日本将“丧失技术”
2018-07-04 15:53 核电 -
中国可燃冰勘采科研基地选址南沙港区,计划2021年建成
2018-07-04 14:37 能源战略 -
“每年花超1亿美元买扫描电镜,国产只占10%”
2018-07-03 07:42 科技前沿 -
“银行电信电力等,不会考虑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
2018-07-02 09:26 科技前沿 -
中企获全球首张石墨烯产品认证证书
2018-07-01 13:34 -
日15吨推力军用航发原型机交付 自产四代机有望?
2018-07-01 08:50 日本 -
法国三代核电技术全球首堆在华并网发电
2018-06-29 20:37 中国精造 -
投资200亿耗时21年,美国造出第一块核废料玻璃
2018-06-29 08:26 科技前沿 -
“现在状况是,设备做再好,似乎也不如发表论文更实际”
2018-06-29 07:44 科技前沿 -
首个中国自主研发抗癌药将上市 可治转移性肠癌
2018-06-28 19:08 科技前沿 -
视频:火箭残骸坠落贵州发生爆炸
2018-06-28 17:00 航空航天 -
火箭发动机钢材:外国的更好,但也一样生锈
2018-06-28 07:36 科技前沿 -
欧洲宇航员为何学中文?想当神舟副驾驶
2018-06-27 19:39 航空航天 -
我国成功发射新技术试验双星
2018-06-27 12:00 航空航天 -
“1家日企可年产碳纤维4万吨,我国30多家只有7000吨”
2018-06-27 08:01 科技前沿 -
美媒:中国超算产量更高,还牢记“不能依靠美国”
2018-06-26 18:00 IT新浪潮
相关推荐 -
美国全球封杀华为昇腾芯片?“无理且自大” 评论 223“特朗普最大的中东外交豪赌” 评论 57拿错剧本?特朗普在沙特演讲:美国不再说教了 评论 193脑洞很大!前北约秘书长:新组织D7,可对付中美 评论 48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