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碳专项研究专辑发表
关键字: 丁仲礼碳专项研究【观察者网综合报道】科学网4月18日报道,《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当天以专辑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以下简称“碳专项”)之“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7篇研究论文。这不仅是中国首次,在亚洲也是首次。项目最初的设计者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表示,其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在气候变化应对和谈判方面的重大需求。
丁仲礼院士(资料图)
据悉,该研究量化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强度和空间分布,并首次在国家尺度上通过数据证明,我国重大生态工程的固碳作用显著。项目群首席科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表示,这为今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提高了话语权,也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从跟踪、并行到领跑的飞跃。
提前布局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而与此同时碳排放问题也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排放权不但涉及环保,也涉及国家发展的权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单凭统计数字制作的碳排放增长模型,因为缺乏科学根据被丁仲礼院士斥为“预言家的水晶球”。而而要在国际谈判中占据主动,就必须掌握本国在控制碳排放和固碳方面的详细情况。
方精云指出,除了节能减排,生态系统固碳——利用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减缓温室效应最为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途径。因此,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成为全球热点。不过,对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的国家进行系统、规范调研碳储量和固碳能力难度巨大。
作为项目最初的设计者,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表示,“碳专项”是中科院响应国家重大需求,前瞻部署、顶层设计、凝聚全院相关力量推进的重大科技项目,其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在气候变化应对和谈判方面的重大需求。
2011年1月,中国科学院率先启动“碳专项”,设立“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试图系统调查中国各类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深入揭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特征、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国家政策的固碳效应。
在其后的5年中,科研人员按照项目统一的实验设计和调查方法,系统调查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地、灌丛、农田)碳储量及其分布,调查样方17000多个、累计采集各类植物和土壤样品超过60万份。令PNAS审稿人惊叹:“样方数量如此之多,取样方法如此规范”。
东北的原始森林,也是吸收二氧化碳的能手
“这是当今世界调查范围最大的野外调查项目,为研究中国植被生产力和碳收支提供了大量实测数据,也为我国国土资源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本底数据。”方精云说。
成果显著
收集到数据已属不易,但项目群又定下了更高的目标:向PNAS申请以专辑形式发表研究成果。自2015年1月开始,在方精云的组织和推动下,科研人员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打破课题间壁垒、实现数据完全共享,在凝练出若干个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对所有数据统一整理、控制、挖掘、分析。
事实上,中国森林有多大固碳潜力、通过人工方法增加碳汇是否可行、农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一直是国际上极具争议的话题。这一研究则用数据回应了这些质疑。
研究证实,在中国碳排放量最大的2001~2010年期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2.01亿吨,相当于7.37亿吨二氧化碳,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森林生态系统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农田和灌丛生态系统分别贡献12%和8%,草地生态系统基本处于碳收支平衡状态。
该专辑还首次在大尺度上研究了植物养分同固碳的关系,并证实了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可以增加土壤的碳储量。“十几年前就有迹象显示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正在增长,但没有数据证实,现在终于可以大声宣告:中国耕作方式的改变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增加了土壤固碳作用。”项目另一位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副所长于贵瑞告诉记者。
同时,数据显示,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草工程、以及长江和珠江防护林工程等)和秸秆还田农田管理措施的实施,分别贡献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的36.8%和9.9%。“现在可以确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改变环境的同时对碳汇亦有贡献。”于贵瑞说。
审稿人亦认为:“该研究非常重要,通过实例证明了生态恢复工程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兵团作战”
作为中国科学院最先部署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之一,“碳专项”在启动后迅速发挥“集体作战”的机制优势,仅“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就调动了来自中科院及高校、部委所属35个研究院所的350多名科研人员进行系统、规范的调研。丁仲礼表示,这得益于国家对科技支撑的重视,得益于中科院“大兵团作战”的优势,也得益于参与专项的广大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
据方精云介绍,在这项“前无古人”的庞大工程中,很多科研人员的名字没有出现在文章作者中,也无私贡献出了数据,服务于国家需求。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重大项目中采用“大兵团作战”的科研组织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历时3年多的专辑发表过程也令方精云记忆尤深:“我们刚一提交立项申请就收到5位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评审意见,审稿过程极其严格。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磨炼出一支能做出高水平成果的科研队伍。”
方精云认为,该成果的发表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在碳循环、全球变化、生态系统生态学等领域国际地位的飞跃。
对于后续研究,于贵瑞则希望此类基础性工作能获得持续资助,以便更为清晰地摸清家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于宝辰
- 最后更新: 2018-04-19 16:38:26
-
他们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2018-04-19 16:25 -
“谷歌通过麦克风窃听,然后推送广告?”有人测试了一下…
2018-04-19 15:59 科技前沿 -
谷歌苹果脸书 美科技巨头齐补“芯”
2018-04-19 15:27 IT新浪潮 -
西起郑大东至河大,河南准备打造“中原硅谷”
2018-04-19 13:52 -
是什么卡了中国顶级光刻机的脖子?
2018-04-19 07:33 科技前沿 -
“除霾塔”阶段性成果:10平方公里内PM2.5浓度可减15%
2018-04-18 21:3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我国首个反义核酸药物获准进入临床研究,系肝癌基因靶向疗法
2018-04-18 18:04 医学 -
中国占全球9%的AI创业公司拿到近半融资 超过美国
2018-04-18 16:37 人工智能 -
中俄合研大客机要用英国发动机 中俄为何造不出
2018-04-17 18:38 中国大飞机 -
美酝酿对华再开战场,这回瞄准…
2018-04-17 08:15 中美关系 -
4500米级“潜龙三号”潜水器首次亮相
2018-04-16 10:30 中国精造 -
能预测肿瘤、早恋——基因检测真有这么神?
2018-04-16 08:00 -
时速613公里的超级高铁,14秒内“秒停”?
2018-04-15 21:10 高铁世纪 -
袁隆平:2020年前做完这两件事就退休
2018-04-15 08:37 -
“月宫一号”向公众开放 即日可预约
2018-04-13 15:54 科技前沿 -
超级高铁首批全尺寸管道将展开真空悬浮试验
2018-04-13 11:25 科技前沿 -
除了阅兵,习近平在三亚还看了这些大国重器
2018-04-12 23:04 科技前沿 -
去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2600亿美元,“甩开”石油近千亿
2018-04-12 18:55 中国经济 -
我国科学家开创第三类存储技术,比U盘快万倍
2018-04-11 20:03 科技前沿 -
微信、QQ将暂停短视频APP外链直接播放
2018-04-11 16:12 网络监督
相关推荐 -
特朗普“杀得兴起”,欧洲想“刀下抢人” 评论 78“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评论 161“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104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41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56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杀得兴起”,欧洲想“刀下抢人”
-
特朗普:我老婆觉得可爱
-
多地多层级启动“高校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整治”,集中在这5个方面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
江苏、湖北等多地公告:发射火箭弹
-
特朗普政府:移民自愿遣返,奖1000美元
-
“非洲民间兴起人民币支付网络,减少美元依赖”
-
就中俄关系,普京最新表态
-
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
“经济好的归我,坏的全怪拜登”
-
罗马尼亚大选重选:85后“极右翼”领先,反对援乌
-
文旅局局长回应“游客住家里”
-
大米、铁锅、足球……中国使馆为南苏丹2.2万流离失所者提供援助
-
针对贸易保护主义,中日韩东盟一致发声
-
护士论文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通报来了
-
野外烧烤遇卡式炉爆炸!7人受伤画面上热搜,回应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