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到底姓不姓“夏”?考古学家孙庆伟和许宏展开新辩论
关键字: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中国考古夏朝存在二里头文化再没有什么考古学争论,比夏文化更有吸引力了。正如许宏所说,从司马迁开始,王朝之始,就一直是中国人拂不去的梦。
考古学家孙庆伟最近出版《鼏(mì)宅禹迹》,欲以50多万字“重构夏代信史”。
孙庆伟认为,尽管现在未有甲骨文这样的出土文献能够直接证明夏朝信史,但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考察夏代王系、积年、都邑、族氏等问题,用“文化比较法”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梳理,能够论证夏代的“信史”地位。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三联书店2018年3月版)
这本书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又一轮关于夏的争论。
当了20年河南二里头考古队长的许宏,自认是眼下中国学界“极少数”抱“疑古”态度的人。他虽然认定二里头文化是“最早的中国”,却始终强调,在没有如甲骨文这样过硬的材料出土前,难以断言出土文物到底“姓夏”还是“姓商”。
许宏还认为,考古研究应该放到跨国界的视角去看,应该是和国际学界平等交流,而不是在汉语世界里自说自话。整个考古学正面临转型,关注重点已经从物质文化史的研究,逐渐转移到人地关系、生产生计、聚落形态、社会结构、人群交流这样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也就是社会考古的研究。西方学界早就在这样做了。但我们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浓重的“证史”传统,所以还存在很大的学科发展的惯性。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和青铜铃,姓夏吗?
二里头遗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 。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遗址1959年开始发掘,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文物。
第一财经近日分别采访孙庆伟和许宏两位学者,7月20日发表文字实录,观察者网转载如下:
现代史学上的“疑古”,始于上世纪20年代由史学大家顾颉刚等人倡导的“古史辨”运动,之后100年中,围绕这个问题,学界主流观点数次变化甚至反转。到上世纪末,声势浩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通过文献梳理,将夏代纪年大致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可这也仅是权衡各方观点得出的暂时结论。“武王伐纣”是确定夏商两朝的重要时间点,但根据不同学者对文献的理解,光是关于这一事件的年份就有44种说法,前后相差112年。
从考古实物来说,二里头文化的最新测年是公元前1750年到前1530年,部分与此前被认定的夏代纪年重合。尽管考古学家在二里头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二里头文化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但那么多考古发现,依然无法让所有人心服口服。这恰恰凸显了夏文化研究的重要困境:古史文献的描述与考古实物之间,始终无法完全对应,缺少一项直接、可见的实物证据作为连接——如殷墟甲骨这样的出土文献。1928年殷墟发掘后,正是甲骨文与传世文献的互证,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商代的存在。
100多年前找到甲骨文的好运气,再也没有降临到研究者身上,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能对着考古探方干瞪眼。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教授在郑州图书馆讲座
最近,又一本大部头的夏代研究专著出版,考古学家孙庆伟的《鼏宅禹迹》,欲以50多万字“重构夏代信史”。这本书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又一轮关于夏的争论。在它出版前后,“信古派”孙庆伟与持“考古学本位”的许宏先后三次在会上面对面争论,北大著名学者李零、朱凤瀚、赵辉、徐天进等也参与其中。两人几乎每次公开碰面,都火花四射,针尖对麦芒。
孙庆伟反对没有类似甲骨文这样的材料出土,夏就无法确定。因为说到底,殷墟甲骨的发现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考古学家不能靠偶然性工作,殷墟的研究模式也无法复制到夏文化研究上。在历史学的语境下进行考古学研究,是这位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的方法论主张。在书中,他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考察夏代王系、积年、都邑、族氏等问题,用“文化比较法”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梳理,论证夏代的“信史”地位。
“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孙庆伟的北大前辈、著名考古学家邹衡的这句话,被他在多个场合引用,并放在了书的扉页上。
但许宏对此并不认同。这种执拗的态度,让他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叛徒”,引起一些网友的愤怒。前不久,甚至有一篇网文建议撤掉许宏二里头考古队队长的职务,因为他没有“夏的情怀”,“甚至有可能销毁关于夏的证据”。谈到这件事情,许宏笑得有些无奈:“我当然也希望挖出甲骨啊,还最好那上面就写着一个‘夏’字,但在发现之前,我的确无法下定论。”
他甚至质疑,关于夏的问题是不是最终可解。当一个学术课题经历几十年,数次反转,久议不决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它是不是一个真问题”。与他持相似观点的还有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罗泰。在罗泰看来:“现在不可否认,二里头有一个庞大国家的存在,也许就是以前提到的夏朝。但究竟是不是这样,好像从考古学的立场来看,是无所谓的。这个阶段当时叫什么名字,后来叫什么名字,好像都比较模糊。”
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
但很多中国人依然希望考古学能澄清“中国之始”的这片模糊。《鼏宅禹迹》一开篇,孙庆伟就提出了这样的设问:“离开了这些‘铁证’,考古学就真的对夏文化束手无策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照我说,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许宏的回应,同样斩钉截铁。
- 原标题:到底有没有夏代?考古学家持续百年的辩论有了最新版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周远方
- 最后更新: 2018-07-21 16:13:17
-
埃及2千多年前石棺打开!结果让人直呼谢天谢地
2018-07-20 11:16 考古 -
喝酒犯法、杀牛偿命…古代这些奇葩法律让穿越的你分分钟没命
2018-07-18 08:10 趣读 -
212万年前,黄土高原已现人迹
2018-07-12 08:37 考古 -
5000年前“山东大汉”亮相国博 身高近两米
2018-07-11 22:38 考古 -
今天,我国多了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2018-07-02 16:49 观察者头条 -
“足球鼻祖”蹴鞠为何衰落了?
2018-06-27 07:45 中国足球 -
搭载嫦娥4号 沙特相机拍摄地月合影
2018-06-15 08:20 科技前沿 -
只身从香港来为战友扫墓的老兵,是假冒的?
2018-06-06 17:32 香港 -
韩国墓主有26枚五铢钱就成最高首领?中国网友想起了海昏侯…
2018-06-05 12:06 三八线之南 -
各朝各代,鞋子都有哪些讲究?
2018-06-01 08:06 -
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良渚遗址非一地人力可修建
2018-05-29 09:10 -
今人妆容与唐朝女性可有的一比?
2018-05-29 08:23 趣读 -
史学大家藏书因分遗产不均被毁?专家:长孙的书
2018-05-25 09:33 -
文在寅访美,怎么就去了“大韩帝国”驻美公使馆?
2018-05-23 08:00 三八线之南 -
为何中国建筑前常摆石狮子?
2018-05-20 08:55 -
商王朝不能只用“奴隶社会”来概括
2018-05-16 07:37 考古 -
一本日记,给你看反清复明的秘闻
2018-05-12 09:04 -
对于西方代议制,章太炎这样怼
2018-05-11 12:00 -
明朝闭关锁国,是一种进攻性策略
2018-05-11 09:00 趣读 -
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19周年,我们不会忘记!
2018-05-08 12:09 中美关系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