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海波:城乡关系中的乡村就业,应考虑80%的农民
乡村就业分层
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返回中西部家乡的农民工,肯定会冲击当地的乡村就业。那么乡村就业情况到底如何,大量返乡农民工将会如何就业?笔者在全国不同地区调查发现,乡村就业实际上存在一些人员结构上的特点。
首先,少数经营农民。经营农民可以是本地人,也可以是外地人;可以种植大田作物,也可以经济作物,还可以搞养殖产业。
2022年在中部D省R市三个乡镇调查时发现,有一个农民在Y村承包了1000多亩地,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当时我们算了一笔账,各种补贴加总有35万元,1000亩地就是收支相抵,靠补贴也可以过上比较好的日子。还有一户是N省的两兄弟在M村承包了300亩土地,只种植水稻,从四五月种到八九月收,劳动周期四至五个月,其余时间他们并不在M村。
除了农民个体承包者以外,还有致富能人或村集体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企业公司独立运营,或与普通农户相结合等模式。
比如,L村的黄桃种植面积达600亩地,其中锦绣黄桃合作社种植面积达120亩,新农业有限公司承办100亩,2021年成立的新合作社达80亩,另外散户种植了300亩。每亩地种植黄桃树40棵左右,亩产达600斤左右,依照市场10元每斤的售卖标准,每亩地毛收入在6000至7000元左右,种植100亩黄桃就有近70万元的收益。
不过,经营农户在中西部占极少数,约5%左右。
其次,中坚农民。各个地方都有一些青壮年农民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外出务工,他们将兄弟朋友邻居的土地流转集中耕种,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在附近务工。
近期笔者调查了湖北荆门H村一个小组的两位中坚农民,一位农民种植水稻每年收入2.5万,养殖龙虾年收入2万,在附近务工年收入2万,每年收入共计6.5万元。另一位农民,种了三家农户的田地共40余亩,水稻油菜等种植年收入约4万,养殖龙虾也差不多有4万元,种植香莲年收入约2万,附近务工收入2万元,每年总计收入为12万元。今年暑期到华北S村调查时发现,有一户流转了20亩地种植大桃,年收入在10万左右。
在发达地区也有一些中坚农民。如2022年在浙江B村调查时,村支部书记介绍全村有10来户种地,其中一户专业种地,种植了100余亩,其余大多种植30-50亩地,外加务工。
中坚农民在中西部农村约占15%左右。
资料图来源:新华社
最后,留守老年农民。这种类型的农民是大多数。
具体来看,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子女通过升学接受大学教育后在城市找到稳定工作,老年人住在农村自种自养;一种是子女在外务工,也在县市城区买房,但是老年人不仅自种自养,往往还要接济子代在城里消费支出。其中以后一种为重。
这些农民仍然种着自己家的责任田,人均1亩3分,户均不过10亩,除了种植大田作物,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养殖小龙虾,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此外,有体力的还可以在附近农业企业公司打工,锄地、打药、下果等,一天可以挣100多元。
今年7月在华北S村调查时,一位79岁的老农说他一年务工收入有五六千元之多。这些老年人大多数是上世纪50年代左右出生的农民,他们称自己是“最后一代农民”。
留守老年农民要占到80%左右。
少数经营农民、中坚农民与大多数留守老年农民是当前大多数中西部农村农业生产中的就业结构,基本覆盖了种植养殖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返乡农民工有一部分人希望能够挤进农业生产领域。笔者近期调查了安徽D镇发现,根据办理创业贷款的情况看,去年和今年返乡创业的有96人,主要集中在自主发展养殖、农资经营等产业或商业方面。但是农业经营风险大,大多数返乡者回到乡村只是为了暂时避免失业后的无处可归,眼睛仍然瞄准城市,随时准备外出务工。
资料图来源:新华社
城乡关系中的乡村就业
自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乡村就业就比较强地表现为城乡关系的特点。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关系都是汲取乡村农业生产剩余作为发展城市重工业以及工业体系的资本。工业化刚刚起步阶段,就业岗位十分有限,为了限制农民盲目向城市流动,国家在五十年代末就开始实施户籍制度,建构起城乡差别的二元社会结构,并且当城市人口超越承载能力时,还将大批知青下放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到改革开放后,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特区的优先发展和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扩展,大批知青返城,到90年代中晚期大量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到东南沿海地区务工,出现了空间非均衡发展带来的农民工迁徙式大流动。这个时期的城乡关系表现为中西部农村为东南沿海城市工商业率先发展提供了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这也就是经济学者所说的“中国人口红利”。
进入新世纪不久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开始进入以城带乡、以工哺农阶段,城市工商服务业也在发展加速,仍然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2017年以来,中国城市经济受到了多重因素影响:经济全球化摩擦增多,西方国家不断制裁围堵中国经济发展;受三年疫情影响,地方政府债务增多,投资乏力;沿海经济产业改造升级,对于劳动力需求发生变化,低端劳动力市场萎缩;中西部内地城市承接大量沿海城市转移企业,城市发展提速,用工需求增加;等等。
另外,就笔者在全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调查来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不断上升的阶梯状,西部地区落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落后东部地区都约为15年左右。这种差距表明,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还要经历15年甚至更长的快速发展期,然后东中西部地区将会逐渐走向均衡发展。
小结一下,从城乡关系视角来看,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可能有几个动向:一是受国内外环境影响,当前城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大变革阶段,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出现了巨大的波动;二是低端劳动力与中高端劳动力需要重新分布到不同的就业领域;三是随着中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在省内务工;四是有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能要退回乡村以待时机。
- 原标题:贺海波:城乡关系中的乡村就业,应考虑80%的农民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
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抵达北京
2023-10-16 07:42 一带一路 -
公办教师调入镇政府工作30年,退休时才发现属非编制人员
2023-10-15 21:55 -
聆听世界声音!31位国际经济界大咖共话上海新机遇丨全球高管看上海
2023-10-15 16:46 老外讲故事 -
全球高管看上海丨雅各布·沃伦伯格:祝愿上海成为中外来客都渴望留下并为之贡献的城市
2023-10-15 16:44 老外讲故事 -
杨利伟:登月航天员将从执行过飞行任务航天员中选拔
2023-10-15 16:19 航空航天 -
国美APP弹窗辱骂创始人,称黄光裕兄妹拖欠工资
2023-10-15 16:11 -
中国中免董事长李刚逝世,上任仅8个月
2023-10-15 16:09 -
《求是》发表习近平重要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2023-10-15 15:12 -
“苏锡常将设立‘经济特区’”?回应来了
2023-10-15 14:44 -
神舟十七号计划本月发射
2023-10-15 14:09 航空航天 -
商务部:对美、日产氢碘酸发起反倾销期终复审调查
2023-10-15 11:24 -
河南一玉米地遭哄抢?官方通报
2023-10-15 10:59 -
官方通报“K5133次旅客列车脱轨”:车上人员全部平安
2023-10-15 10:08 -
多地土拍规则调整:重回价高者得,取消限价会成趋势吗?
2023-10-15 10:03 观网财经-房产 -
伊朗外长会见哈马斯领导人
2023-10-15 09:50 巴以恩仇录 -
普京:中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没有强迫,而是提供机会
2023-10-15 09:24 -
我国成功发射云海一号04星
2023-10-15 09:23 航空航天 -
苏州警方通报“公交起火致2死5伤”:发帖人用AI生成不实图文
2023-10-14 22:36 网络谣言 -
亩产1251.5公斤!袁隆平“超级稻”创世界新纪录
2023-10-14 18:24 聚焦三农
相关推荐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68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5“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85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407最新闻 Hot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
印度称军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袭击,巴方否认
-
特朗普:可能找中国帮忙
-
大搞家庭式腐败,甘肃省原副省长赵金云被决定逮捕
-
盖茨怒怼:马斯克就是在杀死儿童
-